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是寄托封建主义理想和道路的一种性格典型,是作者塑适众多人物形象中最为复杂的一种二重性格典型。因此,薛宝钗是一个立体人物,既不能把她简单地归结为封建淑女的典型,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林黛玉的对立者。  相似文献   

2.
黛钗比较论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两个重要人物,都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林黛玉是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她美得有个性。薛宝钗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淑女,诗才略逊于黛玉,但她是个学问家。本文试采用文艺美学的方法,从她们的容貌、内心、性格、情感和诗才等方面分析二者。创新之处:运用接受美学、解释学、符号学及原型理论解读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3.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一个封建淑女的典型,这个典型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内涵.曹雪芹在塑造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时成功地运用了含蓄笔法,展示其隐微复杂的精神世界,深入挖掘出这个形象丰富的文化意义.本文主要分析含蓄笔法这种独特的笔法,从而揭示出薛宝钗隐藏在"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下真正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薛宝钗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淑女形象 ,在她身上我们确实能够看到许多美的东西 ,天资聪慧 ,容艳貌美 ,知书达礼 ,雍容华贵 ;但她毕竟深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 ,她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伦理观造成了她一生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本文通过对薛宝钗美丑两个方面的对照分析 ,诠释薛宝钗这个艺术形象的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5.
薛宝钗是<红楼梦>众多艺术形象中塑造得极为成功的一个女性形象,但对这个形象的解读却莫衷一是.实际上,薛宝钗既不仅仅是典型的封建淑女,也不是宝黛爱情的扼杀者.而是一个善解人意,以诚待人, 集淑女、才女、孝女、美女于一身的女中佼佼者.曹雪芹为人们展现的,不是某种概念的具象,薛宝钗就是薛宝钗,是那"千红"中的一红,"万艳"中的一艳.如果一定要给她下个定义的话,那就是在那个社会中,是"红"是"艳",则必"悲"必"哭",既是"女儿",便一定"薄命"的又一类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是两个对立的艺术典型。一个是封建社会的叛逆女性;一个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标准淑女。虽然,她们家庭出身、社会地位、文化教养和生活环境大致相同,年龄也差也多,然而由于各人的  相似文献   

7.
薛宝钗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在《红楼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分歧。撇开五十年代中期以前的争论不谈,就是近几年来,对薛宝钗的评价也仍然存在着很大分歧。总的说来,分歧的焦点,不在于她是否是封建礼教的信奉者,是否是“四德俱备”的封建淑女,而在于她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还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作者对她的态度是褒,还是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是薛宝钗研究的繁荣时期,此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前,出现了索隐派将薛宝钗比附为某些历史人物、俞平伯的"钗黛合一"论和太愚的薛宝钗是正统的封建淑女等主要观点.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中,多数学者认为薛宝钗是封建阶级忠实的代表者.十年浩劫时期兴盛阴谋红学,"四人帮"及其写作班子借批判薛宝钗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开始以不同的视角关注薛宝钗这一形象,认识到薛宝钗是一个复杂的有丰富内涵的人物,对她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大观园的另一个叛逆者是林黛玉。林黛玉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叛逆,也是由她的生活环境和特殊的生活道路决定的。林黛玉的家庭也是侯门贵族,世宦之家,十分富有。因父母无子,黛玉便受宠如“掌上明珠”。如果不是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父母相继去世,黛玉很可能被培养成一个标准的封建阶级淑女。黛玉童年的欢乐是很短暂的。母亲病故后,贾母可怜这个孤女,把她接到贾府,使她陷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之中。当初受宠环境下形成的孤傲心理,在新的、寄人篱下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10.
在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田小娥只是其中的一个"小人物",但又是形象丰满鲜活的一个,甚至可以说是作品中最为成功的女性形象。与此同时,她又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物形象,其在《白鹿原》这一部"民族秘史"中的人性放纵与毁灭,充分显示出封建家族文化境遇下的中国女性命运是何等的悲惨。若对其悲剧命运加以具体展现与冷静审视,不难发现田小娥这一女性形象背后所负载的文化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1.
女儿不到3岁,秀气文静,朋友喜欢叫她小淑女,于是她经常问我:妈妈,淑女是什么?她第一次问我的时候,我正牵着她去商场的洗手间,打开厕所门,看到的是来也匆匆,去也冲冲的标语和没有  相似文献   

12.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福克纳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标志着其进入艺术创作的辉煌时期.全书虽然没有从南方淑女人物的视角进行叙述,但是女性角色却是统领全书的灵魂人物.其中,作为母亲的康普生夫人固守着南方淑女的神话,因为家族荣誉的丧失,终日郁郁寡欢,甚至逃避了做母亲应尽的责任,本质上已经与南方淑女的传统背道而驰.作为年轻一代的南方淑女,凯蒂虽然出身在传统的贵族家族,然而她从童真走向堕落,随波逐流,成为反传统的牺牲品.两位南方淑女的命运是南方淑女文化嬗变的缩影,也显示出南方淑女文化的悖论.  相似文献   

13.
鸳鸯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女奴形象,她性格善良、热情,更可贵的是她敢于追求自己的感情幸福,痴情、执着而不为任何权势所动。不只是围绕她周围的司祺和其姑舅表兄这对野鸳鸯,就连林黛玉和贾宝玉这对爱情悲剧主人公,都受到了鸳鸯的影响。但是,强大的封建势力注定了她们爱情的悲剧命运。但她们为痴情勇敢反抗、执着追求的人物形象,却永远留在读者心里。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具有悲剧意蕴的人物形象,霍小玉的悲剧精神集中体现在她既有强烈的人生忧患感又有不屈不挠的抗争意识,化为具体行动就体现在她对爱情幸福充满着忧虑,为了获得爱情幸福,她与命运进行了顽强的抗争,而对社会对人生的清醒认识以及自强自尊自爱的性格特征,是霍小玉悲剧精神产生的根源.此外,作为一个具有悲剧意蕴的人物形象,霍小玉的悲剧命运引起了人们的怜悯之情和崇高之感,悲剧效果是较为强烈的.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里的薛宝钗,是一个典型的封建“闺范淑女”的形象。作者以鞭辟入里的艺术笔触,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卫道者虚伪的面孔、卑鄙的灵魂和损人利己的本质。在认识中庸之道的反动实质方面,我们感谢作者提供的这个艺术标本。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有意把她和林黛玉作了比较:“品质端方,容貌美丽,人人都说黛玉不及。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深得下人之心;就是小丫头们,亦多和宝钗亲近。”作者通过这段描述,把薛宝钗的外貌和  相似文献   

16.
Moment in Peking的创作,直接植根于中国文学的传统根基,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设置等多方面对传统文学有诸多的继承和借鉴.探讨<木兰诗>与姚木兰形象创造的关系,可以看到姚木兰形象的创造是古代女子木兰形象的一个引喻.但是林语堂笔下的姚木兰毕竟有她自己不同于古代鲜卑女子木兰生长和生活的特定的时代与社会环境,姚木兰生活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北京.古诗中人们熟悉的木兰,使读者在阅读之初就对姚木兰有一种老朋友般的熟悉.而使姚木兰在西方和中国读者中具有长久魅力的,则是她作为她的时代一个普通中国女子的典型性格和命运.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善于交往、长于处世 ,她采取的是一种儒道互补的处世哲学。对待亲人 ,薛宝钗采取的是儒家的孝悌之礼、忠孝思想 ;对待其他人 ,薛宝钗体现的是儒家的“仁爱”思想 ,但这种“仁爱”绝非“兼爱” ,其本质是“爱有差等 ,推己及人”。从道家角度看 ,薛宝钗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 ,善于回避矛盾 ,钝化矛盾 ;对己则做到修心养性 ,独善其身。薛宝钗用这种儒道互补的严正的生活态度来处身涉世 ,将自己塑造成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近似完美的封建淑女形象 ,但社会回报给她的是一生的悲剧 ,宝钗的悲剧正是这种处世哲学的悲剧 ,是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章睿齐 《社区》2011,(24):34-35
典型案例:王芳是位中学教师,平时是个标准的文静淑女,对同事和学生总是面带微笑,特别作为班主任,在与家长或学生谈话时更是极有耐心,轻声细语,和蔼可亲。但自从成了有车一族后,她下班回家心情常常会变得很暴躁。因为她觉得每天下班开车回家真是越来越难以忍受。按照正常行驶速度,王芳从学校到家大概半小时。  相似文献   

19.
萧红在《呼兰河传》里以回忆性的文笔叙述了呼兰河的风物习俗,不仅写出了她对故乡的回忆和怀念,也道出了她对那个时代和社会里国民的麻木不仁和自私冷漠的批判,从而成为其巅峰之作。笔者通过对胡家大孙媳妇这个人物的细致解读,以此论证即使是符合封建传统文化标准的女性也无法在封建牢笼的夹缝里生存,从另一个角度反讽封建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荼毒和残害。在没有找到苦难的救赎之路时,女性只能用逃离来反抗封建传统文化所酿成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审视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小说创作,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艺术典型的弱化和缺失.具体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弱化与小说公共空间的萎缩;人物塑造的平面化与价值维度的消解;读者接受史与文学讲授的隐性断裂.重提艺术典型,并非又绕回到传统现实主义的典型话语中去,要作家去恪守创作陈规,而是着眼于当下文学中写人不足的倾向,通过对中国小说近二十年来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整体现照,探讨由艺术典型的弱化与缺失所引发的一因多果的问题,诸如与此相关的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衰退、文学阅读的式微、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浮泛化等相关现象,强调重视这一问题对中国文学未来的发展所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