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修律活动与晚清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废除不平等条约,也是清末修律的直接诱因和催化剂.清末修律是在政府推进下的自上而下的法律的全方位改革,受到西方法律文化和制度的影响很大.清末修律过程中东西方法律精神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始终进行着,其经验和教训是我们法制建设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
论清末修律的原因、价值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清末修律以逆行倒施的方式进行,但学术界认为,它是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传统法制向现代化法制过渡的转折点.客观和历史的评析清末修律的成因和价值,对中国当前依法治国、宪政建设的实践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清末修律在中国近代人权与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近代人权进入法制领域的开端,对后世中国人权与法制的建设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清末修律不仅从社会舆论和实践上促进了近代国民人权意识的进一步增强,而且还对当时及后世中国国民的法制观念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由于清末修律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其对近代国民人权意识增强和法制观念转变的促进作用也是有限的,只是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对此也要有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清末新闻法制是在清末"预备立宪"以及变法修律的背景下出现的,既受到了变法修律的影响,其本身也是变法修律的一种表现。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专门的新闻法律的产生,在客观上对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清末维律活动与晚清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废除不平等条约,也是清末修律的直接诱因和催化剂。清末修律是在政府推进下的自上而下的法律的全方位改革,受到西方法律文化和制度的影响很大,清末修律过程中东西方法精神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始终进行着,其经验和教训是我们法制建设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6.
清末法律移植活动及其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修律开启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 ,法制现代化始终贯穿着法律移植。清末修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法律移植活动 ,其指导思想、方式、手段、过程都留下了深刻的经验与教训 ,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7.
清末修律活动是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开端。导致这场变革的动因主要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特别是西方法律文化的冲击。立宪修律是中国社会内部对外来冲击的回应举措之一,靠中国社会内部的矛盾变化很难自发地完成这场变革。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新政修律这三次渐进式变革,实际上是一个原因导致的三个不同层次的结果。应将清末修律放到“冲击、回应”这个背景中去考察,外来冲击与中国社会的回应是一个交互作用的关系,是一个外因促使内因发生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试论清末修律研究中的两个问题张凤磊清末修律是中国法律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近年来,许多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中努力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尚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笔者特提出两点辩证和补遗,以请教于同仁。一、领事裁判权与“修律”的关系长期以来,法律史学界存在...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后 ,中国人放眼望世界 ,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经济及观念上的变化促成了国人对西方政治制度 ,特别是法律制度的青睐 ,构成了清末修律的重要原因。同时 ,废除领事裁判权 ,取消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不法特权也是清末修律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清末修律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清末修律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启示在于:依法治国必须与更新传统法律观念和树立现代法治意识结合起来;依法治国必须结合中国国情,正确把握学习和继受西方法律;依法治国必须吸取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和优良传统道德的精华,实事求是地推进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直接面临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法律文化也毫无例外地受到强烈冲击。清朝统治者不得不接受与中国法律传统完全异质的西方法治观念和法律体系。因此,对清末修律的历史进行理智而冷静的分析,全面反思清末修律发生的原因,正确评价其立法成就和历史意义,对中国当前法治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法学家沈家本主持了清末十年的修律活动,在修律实践中形成了可贵的法学思想,强调法律是达到政治清明的途径,并在修律过程中贯彻了仁政思想.他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法律理论,深入检讨中国固有法律体系,会通中西,贯通古今,以中西方学术思想和历史实践为资源进行学理研究,从事法律改革,形成了修律实践的方法论,建立了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思想逻辑,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在方法上也有值得借鉴之处,是极为宝贵的历史财富.  相似文献   

13.
清末修律中的法理派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情理观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并使其具有了近代意义上的丰富内涵。法理派的近代化情理观是其融会贯通中西法理精神的理论基础。法理派在主持、参与清末修律的过程中使其近代化情理观得到了具体实践,从而促进了对部分基本人权法律保护的初步实现,有利于中国传统法律从顺因情理到保护人权的近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4.
清朝末年的修律中 ,修律者对旧律进行了大量的删减 ,引进了西方较为进步的刑法制度 ,从而开启了中国刑法近代化之门。封建社会极为野蛮、残酷之刑法亦由此朝文明方向发展 ,其表现之一便是刑罚力度上趋于轻缓。使清末刑罚趋于轻缓并不是统治者完全自愿之举 ,甚至可以说是情非得已 ,但此次修律事实上在刑法总则和刑法分则中较大程度实现了刑罚的轻缓化。清末刑罚轻缓化既有其先进性 ,亦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依据湖广总督张之洞“中体西用”的修律路线,清末新政时期修律的主要程序是编订商律、修订刑律和译法三项,其中修订刑律的内容是改良诉讼与刑狱,主要方向是刑罚由重改轻 修律的模式是效仿日本法制 修律的论证方式亦是取资法古、仁政和情理等传统法资源。此间法律修订在清廷内部虽并未引起较大争议,但亦有明显的分歧出现。  相似文献   

16.
张之洞是清末封疆大吏,洋务派重要代表,辞世前两年还出任军机大臣。沈家本乃清末法学名家,清末修订法律的实际主持者。在修律的礼法之争中,张沈分别为礼教派和法理派的首领。通过对他们关系的剖析,探讨张之洞对沈家本修律的影响,对于研究沈家本的法律思想,无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一、诉讼立法急功速成 清末时期,传统法制面临转型,其中首当其冲的是诉讼制度的新构和诉讼文化的转型.在此方面,无论清廷还是法律学者都存共同的意识.当沈家本和伍廷芳被任命为修律大臣主持清末法制改革开始,就把新式诉讼法律的制订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并且紧锣密鼓地着手清末诉讼立法.  相似文献   

18.
清末修律是在西方法文化的输入与影响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的,民律作为清末修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可从这一历史语境中得到诠释,西法东渐以后,中国传统法文化及其价值准则遭遇到来自西方法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的严重挑战,中国古代沿袭下来的诸法合体、重刑轻民、权利等差、家族本位、义务本位等法传统及法观念受到极大的摇撼,师夷变法、诸法并重、追求权利、男女平等、个体独立等观念在海禁大开以后以各种渠道渐入人心,这种观念的变迁为清末民律的修订制造了舆论并奠定了思想基础,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导引了清末民律草案的出台。文章即是从法观念对立法的影响这一角度阐述其要旨的。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中国通过学习和借鉴大陆法系的法律制度完成了法律近代化,确立了包括律师制度在内的近代司法制度,与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大陆法系的司法制度有许多相似之处,从而使大陆法系对中国近代的律师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沈家本到孙中山——中国法律的现代化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改法修律之际,修律大臣沈家本最初准备循序渐进地推进法律变革。可是 由于时局的艰危、收回领事裁判权的巨大压力,沈家本只能以“折冲樽俎,模范列强”作为 法律现代化变革的宗旨,把法律变革本身等同于制定西方化的各种法典。辛亥革命以后,民 国的缔造者孙中山提出了中国的法律变革当以西方法律为参照,但不能作为唯一标准,法律 变革应以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为依归。从沈家本到孙中山,中国 法律现代化变革的指导方针发生了重大转变,清末的实践教训和民国初期的理论经验都值得 我们今天的法律改革事业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