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摘耍:波普尔的“客客观知识”在其客观性属性上,类似于超脱贝多芬的自我性、体现客观美感的巴赫型音乐。巴赫音乐音符与音符之间具有严谨又不失美感的客观秩序、不能被理性所摒弃的严密的数的逻辑构架,其客观性诉求与波普尔寻求超脱于主观、从而能够在客观形式中达到统一的知识类型——“客观知识”学说建构之间,存在发生学关联,直接导致波普尔对世界2与世界3的医分。巴赫型音乐对于波普尔科学哲学的深刻影响,为音乐与科学、哲学之间的彼此通约,提供了典型的个案。关键词:波普尔;巴赫型音乐;贝多芬;客观知识;世界3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并分析了波普尔的世界 3理论 ,对波普尔关于客观知识的有关论述给予了肯定 ,但同时也指出了波普尔世界 3理论同马克思关于改变整个属人世界的观点的重大区别。  相似文献   

3.
道与世界3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为学界所熟知,波兰尼关于知识的理论也与"三个世界"理论密切相关。将"道"与世界3联系起来,一方面为理解"道"提供一个新视角,另一方面也会丰富对世界3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波普尔客观知识自主性观念的试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波普尔的客观知识自主性观念,需要对自主性概念作强弱之分,前者用于属人的领域,后者则可以推广至其他领域。客观知识的自主性,可以在"弱自主性"的意义上得到论证:一者,客观知识能够延伸出属于自己的自主性领域;二者,客观知识具有被理解的可能性和潜在性。客观知识自主性观念的建立,在准确理解波普尔"第三世界"理论、全面把握客观知识的性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世界3"是波普尔提出的重要理论。之所以至今未受到学界重视,主要原因在于传统哲学排斥,中国传统文化遗弃,后现代批判,新事物层出不穷,以及理论本身的不完善。马克思的"两条道路"理论由认识论揭示走进世界3的必要性,知识社会的到来在实际层面提示走进世界3的重要性。哲学由关注物质——世界1,转向主体——世界2,再到心物作用的产物——世界3,这是合乎逻辑的发展历程。本体论,将提供走进世界3的钥匙。仿照自然哲学,从本体论视角研究客观知识可以从知识的存在方式、知识的演化方式、知识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他的"世界3"理论。根据波普尔的论述,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即世界3具有实在性、客观性、自主性、反馈作用等基本特性。尽管他的世界3理论存在着不少瑕疵,但世界3理论的提出,对于我们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人类的意识现象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简述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他的世界3概念界定的模糊性,概述了各种世界4观点以及在世界4问题上的争论,最后提出解决世界4问题的途径。应当对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进行修正,把世界3界定为人类活动的产物(文化世界或属人世界),而不仅仅是认识活动的产物(知识世界)。这样,波普尔"三个世界"的划分在逻辑上就是充分的和无懈可击的,目前的各种世界4概念都可以纳入新的世界3范畴之中,是隶属于世界3的亚世界。  相似文献   

8.
20世纪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在其著作《客观知识》中提出了一种反对传统知识观的客观知识理论。尽管波普尔的客观知识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但无论是对自然科学还是对社会科学研究都产生了广泛影响。中国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从科学划界、证伪方法论、知识进化观等单一层面对这一知识理论进行了述评、辩护或批判,而对波普尔知识理论客观性、自主性和进化性却未能给予整体性的观照,从而在评价波普尔的客观知识理论时出现了见仁见智甚至“盲人摸象”的图景。文章旨在通过对客观知识理论本质与特性进行整体性解读,一则对波普尔的知识理论作出合理的评价,二则对人们建构新的知识观提供方法论借鉴。  相似文献   

9.
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指出柏拉图是"历史主义"的第一人,其批判的逻辑是: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历史主义的形而上学基础,其本质是一种方法论本质主义;柏拉图整体性的描述社会学是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其本质是理想主义和自然主义;柏拉图政治纲领里的极权主义思想则是历史主义哲学在政治领域的体现。本文认为,波普尔的批判在现实上是基于对法西斯极权主义和权威主义的战斗,在理论逻辑上是以现代性的自由和权利理念对古典的自然法权利的强暴,在方法论上是将应用于自然科学的证伪法同样应用于历史规律和个人。  相似文献   

10.
卡尔.波普尔的理解理论是其科学哲学的重要内容,他在“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之外提出了一个“第三世界”,即概念的世界或称知识的世界,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其理解理论,即解释学。波普尔将客观知识的世界或第三世界作为理解活动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范围,认为理解的本质就是解题,并提出理解度与理解的逻辑等影响理解过程完成的重要概念。波普尔的理解理论对于实现解释学与科学哲学的对话、沟通等具有重要价值,但也有其局限。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的“理念论”的提出,是为处于流变中、生生灭灭的物质世界找到存在的基础和根据。如果万物世界处于不断的流变之中和衰变的,那么我们对于它们就不能有任何确定的知识,充其量只是含糊的虚妄和意见。所以变动不居的和衰变的物质世界有一个存在的根据和我们要得到确定的知识,根据所处的现实柏拉图提出了他的“理念论”。其实,我们深入的思考柏拉图的“理念论”,其中隐含着更深一层的意义,就是他的。理念论”的提出是为其政治思想服务的,可以说在政治上做出了一种巧妙的设计。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围绕着“神”而构建的,在“神”的身上凝聚了他的基本哲学构想。究其实质,这位“神”是理念世界的创造者,是善与美的统一体,是永恒的自存自在。柏拉图理念世界的“神”与宗教世界的“神”紧密联系,都具有超自然的神的特性,表现着终极实在,理念神从宗教的多神教中来,向一神教发展;同时,他们在基本属性、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对人类的引领作用、存在的思想基础方面又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的理想国及其“哲学王”思想是其政治哲学的核心,是以理念论作为哲学基础的。柏拉图认为,世界分离为两个不同的领域,即可感世界和可知世界。真实的世界是在具体事物之外的存在,是人类理性才能把握的抽象的理念的世界。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对理念世界的认知和接近,是灵魂对迷失的理念的“回忆”。最高的理念是“善”,它是宇宙万物的最高原理,只有在“善”的理念引导下的城邦才会具有正义的品质,而拥有这种最高智慧是哲学家的天性。“哲学王”是在政治生活领域中的理性治国的体现,是柏拉图政治思想中最核心和最有独创性的地方,是一种知识与权力相结合的政治制度,是建立在作为本体论的理念世界中的理性国度。  相似文献   

14.
在讨论世界的本原和逻辑起点问题上,自然哲学家的观点表明,他们实际上走的是从经验到一般的认识路线.而柏拉图则是从一般到事实,通过"理念论",论证了知识普遍必然性和客观有效性的客观依据,解决了"知识何以可能"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代一颗耀眼的明珠,他的思想对西方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入手,通过对柏拉图围绕理念世界的建构和实现而展开的整个运思过程的展现,可以揭示出贯穿在柏拉图思想中的求真精神,正是有这种求真精神的呵护,人类才能不断地趋向理想的世界,这正是柏拉图对善的追求历程的历史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波普尔认为第三世界既不是物理客体的世界(即第一世界),也不是主观经验的世界(即第二世界),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第三世界本质上是人类心智的产物,但又具有客观自主性。波普尔建构第三世界理论一方面是为了同时解决两个不同的哲学问题,即客观知识问题与身心问题,另一方面是为他提出科学或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关键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7.
从合理性的视角给法治一种元理论的解释,韦伯与哈贝马斯的研究路径各有千秋。韦伯根据波普尔对世 界的三种区分,即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社会世界,将其目的行为对准客观世界,并以目的行为为取向,型构其形式 理性主义。韦伯的形式法治直接导源于他的形式合理性。哈贝马斯在世界三分的基础上,引入世界的第四个界 面,即生活世界。以此为切入点,哈贝马斯以沟通为行为取向,建构其交往理性主义。程序主义的法律范式正是通 过对交往理性的建构才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8.
在介绍卡尔.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的基础上,分别从世界3的实在性和客观性是科学技术学建立的基础,世界3的自主性是科学技术学科体系建立的基础,世界3与世界1的相互作用是理解科学技术本质的基础,世界1的演化状态是科学技术分类的基础,世界2的中介作用是确立科学技术认识论的基础以及世界3形成的价值库是科技价值形成的基础等方面论述了波普尔世界3理论为科学技术学等学科奠定了哲学基础,确立了科学技术学的哲学本体论地位。  相似文献   

19.
道与世界3①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为学界所熟知,波兰尼关于知识的理论也与“三个世界”理论密切相关。将“道”与世界3联系起来,一方面为理解“道”提供一个新视角,另一方面也会丰富对世界3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理念论的一个前提是“流变说”,即认为可感世界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对其无法形成知识。学界对柏拉图“流变说”的解释,以及它与理念“分离性”的关系莫衷一是。通过对相关文本的辨析及学界主流解释的分析,可以得出柏拉图“流变说”最核心的含义是“对立的共存”。只有通过这一含义才能将柏拉图早期对话中对伦理难题的强调与之后对可感世界的论述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理解理念之所以与可感世界分离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