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生成论视野看,中国先民早期审美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上古的图腾崇拜、 神话传说、文字符号、音乐、绘画、建筑等文化和艺术形态,对于中国先民审美形象的建构、审美思 维的创生、审美意象的表达、审美经验的累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国先民早期审美意识的生成, 是一个在不同文化形态的合力作用下得以不断创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色彩在民族审美意识中的符号性特征十分显著,它是民族演变和发展过程中通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具有比较稳定的文化积淀和审美经验的结果,它与民族的生活环境、历史、宗教、心理、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文化学和文艺美学角度阐述了赵树理主要受中国俗文化的熏陶而形成的入俗美和汪曾祺主要受中国雅文化熏陶而形成的素朴美的审美特色,并考察了这两种美感形态在他们作品中的体现,最后探索了赵、汪二位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意识形成的过程及其对各自的审美特色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4.
胡塞尔的意识分析与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认为 ,意识中的时间性体验都是指向现实存在的或延存的东西 ,即感知所具有的内在性与外在性。它是审美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 ,能够使当下不在的东西在自我意识中得以呈现、澄明。由此可知 ,审美对象的价值表现 ,不是由我们的判断 ,而是由我们的直接感受或体验而来。这是我们解读现象学美学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陈炎的中国审美文化史研究 ,首先从中西文化比较入手揭示出中国美学的文化本质 ,使作为中国美学存在方式的审美文化得以复现历史的实存样态 ;然后从中国文化的诗性特征上 ,凸显中国审美文化在整个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应于中国审美文化史这一特有的研究形态 ,形成了以体悟、想象为基础营造诗意语境的表述、阐释方法  相似文献   

6.
历史记忆的保存与建构过程中,离不开地域群体的选择与推动。清代湖湘文人社群作为有代表性又数量繁多的地域群体,从物质空间与文学精神两个层面入手,通过社群活动的展开、雅集场所的择选、诗文的创作等担当其有效的传播媒介、在地方上构建历史记忆的典型认知环境。他们作为历史记忆之选择者与建构者、地方文化之保存者与传播者,不断推陈出新,延伸历史场景,使乡土记忆得以强化和丰富。  相似文献   

7.
商洛地处秦岭东段南麓,丹江上游,大部分属长江流域,商洛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商洛流行着一大批具有鲜明的大秦岭地域特色的童谣,为儿童文学研究原生态童谣提供了丰富的地域性资料。然而,在历史演变和传承的过程中商洛童谣却面临传承的困境。文章在收集作品的基础上,分析挖掘商洛童谣的原生态文化特质,分析在传承中陷入困境的原因,并以儿童文化的视角予以梳理思考,建议以当代儿歌创作推广为载体,通过商洛童谣对幼儿进行儿童艺术教育,使原生态童谣得以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审美本质和社会本质是文学不同层面的本质。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审美需要是人的高级精神需要 ,以社会生活为内容的审美关系是作家与生活、读者与作品的本质关系。作家个体审美意识的形成是社会群体审美意识长期“积淀”的结果。文学审美本质和社会本质的共同实现是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
在编辑发现过程中,编辑的审美意识是编辑主体对作为编辑客体的外载文化信息中的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它通过积极地影响编辑发现的心理状态,反作用于整个编辑出版过程的文化整合活动。它的心理构成要素主要有四种: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而审美意识在编辑发现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选题开发,二是审读加工,三是编排设计。  相似文献   

10.
图书、读者、审美情境共同构成了阅读审美要素。图书中蕴含的知识和信息表征着大千世界的物质和精神美;读者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理想共同构成了读者的审美意识;图书馆员通过宣传、科学的书目编排和咨询服务为读者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图书的审美功能和价值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散文审美意识出现了既有多声部复合变奏,又存在审美理想趋同的复杂局面,尤其是都市生态危机和都市美感危机中的审美理想趋同最为突出.当前都市散文审美理想相当大程度上是以乡土田园所代表的农业文明审美风范为参照而衡定.乡土田园的古典美已构成对都市现代美的遮蔽.当前都市散文审美意识应在吸取古典人文资源的同时,努力张扬自身的现代美内涵,给人们提供富有时代内涵的审美经验,实现当前散文创作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童谣是民间文学中的一个种类,它往往能够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表达方式上勾勒出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因此,不同时代的童谣也同样有着不同的文化标签。我们必须关注的是:当代中小学校园流传的众多童谣中折射出的审美倾向正在走向异化。这些另类儿歌的形成,折射出的是当代人在重树价值观、审美观时,一些世俗化、功利化的不良取向对纯洁的幼儿心灵的侵蚀,理应引起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审美诠释、审美意识和艺术审美取向等角度,分析战国秦瓦当艺术的文化审美意识。分析认为:战国秦瓦当艺术所投射出来的文化审美意识在内容上是多样的,在形式上是向外拓展的;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意识重在自然性,比前期瓦当审美意识更具社会性和精神性;不仅具有成熟而完整的审美意识结构,还具有丰富而成熟的文化意识结构。  相似文献   

14.
当代青少年审美发展的特点、问题及对策杜卫“审美发展”(aestheticdevelopment)研究是本世纪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它主要研究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意识的发展变化。这项研究目前有两个层面:一是研究个体审美心理结构和...  相似文献   

15.
聚焦于当下城市文化及社群性艺术事项的人类学研究,是针对"自者中的他者"所进行的"反身性"文化叙事。在此,"艺术田野"不仅作为具体的研究方法,用于解读城市中"大传统"与"小传统","艺术生产"与"审美消费","知识形态"与"时代症候"之间的结构性关系;更在方法论的层面为人类学研究注入了新的学科观念,使其在面对艺术活动时,为活态而流动的感性符号留出诗性的阐释空间。而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民族志制作,则既包含着一种入场经历的"诗学视域"也关涉着离场反思的"诗学书写",并形成了从"审美事实"到"交互阐释"而至"意义文本"的艺术民族志写作范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儒道佛三家思想对日本审美意识产生了很大影响。"幽玄"作为日本审美意识中最重要的审美范畴,充分显现了日本民族的审美趣味和欣赏的审美情态。而儒道佛思想在其形成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把这种影响渗透到诸多艺术领域,且在本民族的土壤上,创造了在借鉴中国儒、道、佛思想基础上的独特审美传统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7.
丝绸与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它对中国审美意识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丝绸丰富的色彩以及各种不同的编织方法再配以不同形式的花纹图案,形成一个色彩绚烂的感性世界,对中国审美意识形式感的形成和完善具有重大的影响;同时丝绸在质感上给人柔软、舒适、细致的感受和清新、自然、轻盈等情感上的愉悦,滋生人的自由意识和审美体验,对中国艺术气韵灵动、空灵圆融审美精神的形成影响尤其大。探究蚕桑文明对中国审美意识形成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审美精神的根源及其表现,深入地了解中国审美精神与西方审美精神的区别,理解中国美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乔治·爱略特将"面纱"的浪漫诗学意涵与哥特式认知隐喻进行气质杂糅,在其现实主义小说作品中呈现浓郁的文化"精神分裂气质"。她通过呈现面纱在审美和认知之间所形成的认知迷雾,质询绝对的认知模式并认可他者的不可尽悉,进而呼吁审美同情的干预。凭借审美同情的想象空间,人遵循审美诉求判别自我与他者的差异以及实现自我与自我的和解,并依靠关系、链接的驱动来整合自我和他者的关系,从而推动个体人到社会人的转型。与揭露"事实"相比,此认知模式展现的是基于想象而改变的"可能性",因此更益于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社会共同体的构建。这使爱略特在受认知焦虑困扰的维多利亚时代得以重申艺术和文学在人类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无可取代之地位。  相似文献   

19.
形成《儿子英雄》的文化生态背景是:在20世纪初期以市民文学为代表的旧文学,和以城市下层民众为代表的大众群体在旧文学、旧文艺层面上的文化认知和审美认同;相对于新世纪(20世纪)而言,传统的旧文艺理念,与传统的、旧有的戏剧戏曲审美心理模式,在电影的新形式中得以从容整合。  相似文献   

20.
论乡土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仅仅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研究乡土文学的话,可以说乡土文学的价值被遮蔽了,有必要超越地域文化的域限拓展到人类学的视野,只有在人类学的框架内研究乡土性文学才能彰显其价值意义。人类学的兴起催生了乡土文化意识,为乡土性的文化探求奠定了学理基础;在乡土的文学表现中,自觉地体现了超越地域文化的人类学意识;乡土文学与人类学有内在的关联,结合点是审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