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泉阳戏是中国傩戏的一个分支,起源古老的傩仪活动。阳戏顶奉太上老君,以歌舞祀川主、土主、药王,内坛主法事,外坛主唱戏。福泉阳戏称“元皇宝坛”,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传入,有军傩和民间傩两种,原有四十八坛,如今正常开展活动的有八个坛,传承谱系清晰,为傩文化研究提供了形象生动的鲜活资料。  相似文献   

2.
傩坛与道教同源合流,是农村流传最广的民间信仰与宗教。傩坛科仪斋醮化,傩坛神系道教化;傩坛掌坛师道士化,使傩坛与道坛难分难解。傩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傩文化资源之现代开发,为道教文化研究提供鲜活、形象生动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3.
巴蜀地区"川主二郎神"信仰由川主崇拜与二郎神信仰互渗互融而形成,具有显著的多源耦合特征。考察散布各处的清代巴蜀碑文和文人著作,可以发现清代巴蜀地区一直在为整合"川主二郎神"信仰、消除其多源耦合性而作种种努力;然而"川主二郎神"的身份定位却依然难以统一,同时也产生了"悬置说""主辅说""化身说"等整合理论。清代以来,仙道文化的融摄、道教徒的参与、灵验故事的传播等道教因素推动了巴蜀地区"川主二郎神"信仰的发展。四川夹江二郎庙将三位"二郎神"共祀一殿,又是清代以来巴蜀地区整合"川主二郎神"信仰的创新形式。二郎神信仰文化圈已然形成。  相似文献   

4.
贵州各地民间傩坛班常受人之请,举行各种傩祭仪式,于是坛班中流传着各种关于最高神灵傩公傩母的传说.这些传说大致可分为"洪水--兄妹婚型"和"放牛娃供人头型",前一类型又常与伏羲女娲神话相交叉.仪式中常有各种傩戏剧目的表演.傩祭仪式对民间文学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贵州民间道教与傩坛(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境内很少看到打着道教旗号的宗教活动.似乎已趋消亡。其实不然,以正一道为核心的民间道教,已深入傩坛,并在一些傩坛成为主导。可以说傩坛是流传在边远农村民间道教的载体,是一种尚未发育完全的准宗教形态,其历史之久远.覆盖面的宽广,都相当惊人,值得宗教界、学术界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6.
以贵州省德江县稳坪乡土家族的傩坛仪式"冲寿傩"为例,探讨有关仪式的神圣空间及仪式象征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地域上相邻的彭水、道真两地傩坛班为考察对象,对由不同民族成员组成的傩坛班及其操作的仪式进行分析,试图探讨区域内不同民族傩坛信仰的共通性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阳戏"三圣"指川主、土主、药王,他们是阳戏类型的标志。清吉镇宅、降福还愿是阳戏"三圣"信仰的宗旨。"三圣"由世间"人"向天上"神"的演化过程,浸润神秘性,并呈多样化的特点。文章采用文献阅读和田野调查结合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宗教戏剧是一种用戏剧样式敷演宗教信仰观念、膜拜对象、行为实践和情感体验的历史文化现象。本文以西南地区比较流行的傩坛和傩戏品种为例 ,比较全面的阐述、论证了佛教对西南傩坛、傩戏的影响。民间广泛、宽容、兼收并蓄的民间宗教信仰 ,孕育和催化了中国戏曲艺术 ,特别是象中国西南地区傩坛、傩戏这样的宗教仪式戏剧的发育和成长。  相似文献   

10.
“三年之丧”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但是当时并未真正实行过。殷代和西周也未实行过“三年之丧”。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普遍实行的是一种"既葬除丧"的短丧。《尚书·无逸》所谓"高宗谅阴,三年不言",是指高宗诚信地进行衣祀,阴即衣祀。三是虚数,三年是指殷代的一个衣祀年。殷人从武丁到帝乙、帝辛时代一直在举行衣(殷)祀,即系统的周祭。春秋时期孔子等人结合殷代的周祭,将当时通行的"既葬除丧"的社会习俗加以规范理想化的改造,就演变成了后世儒家尊奉的"三年之丧"这种丧服制度中的最高礼仪。  相似文献   

11.
世俗人生的宗教信仰——岑巩傩仪传承探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傩发轫于商周、兴盛于汉代,经魏晋至隋唐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汇之洗礼与变异后,官傩民傩逐渐分流,明清时官傩式微,民傩流归于南方,至今仍存活于贵州、云南、四川、西藏、广西等地,并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傩文化生态环境。这,已是目前学术界从民俗学、历史学、人类文化学、艺术学等角度研实了的结论。然而,对于傩仪的传承仪式却少有研讨,史料也少有觅迹。本文打算从岑巩县现世傩仪传承仪式的描述出发,探索生活于世俗人生的傩坛巫师们的宗教信仰及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土家族在举行傩祭仪式时一般都要进行戏剧表演,分"正戏"和"插戏"。正戏是傩祭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须佩戴面具表演;戏神必须从桃源洞中请出,分别担任领兵、押兵、开路(开山)、驱邪、镇坛、搜魂、判案等职责。傩坛正戏表演的各个环节和角色都充分体现了象征的意涵。  相似文献   

13.
傩公傩母是我国南方众多民族傩坛中供奉的主神,傩公傩母神话则是广泛流传于我国西南各民族中的一则洪水神话,它与傩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文章以桑植土家族还傩愿为例,试图通过分析当地流传的傩公傩母神话,探讨出其折射出的傩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傩与道教在信仰、思想、文化形态等渊源上的一致性,决定了它们在成长过程中相互融合、同步成长的历史。千百年来,道教始终不失巫傩之本色,傩坛也不断从道教中汲取养料,这种互融互补的现象不仅在史籍中有所记载,而且在近代的各地傩事活动中也多有遗存。尽管如此,傩毕竟不是道教,它在宗教形态上同道教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然而,这种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异同现象,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因此,研究中国道教文化,切不可对傩文化等闲视之。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要素,祠庙、会馆所体现的民间信仰在清代四川移民社会整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移民入川之初以会馆为舞台、以神灵为媒介而进行的对抗与融合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对等交流和移民试图融入新的家乡的愿望,清代中期之后会馆祀神出现的分祀、兼祀、合祀甚至改祀等情形体现了移民和土著通过神灵信仰实现社会整合的努力,而清代后期会馆、祠庙纷纷改祀、兼祀关羽的情形则充分说明了移民社会走出狭隘乡土的局限和移民社会整合的实现,同时反映了巴蜀文化的开放性和试图融入全国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桃花源记>并非纯虚构之作,它是以湖南古梅山峒及其傩坛"桃源洞"为原型,由陶渊明曾祖父陶侃任武冈令时的见闻及结合当时的一些笔记小说素材,所创作的一篇寄托了陶渊明对东晋黑暗社会现实不满的文学作品.<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桃花源"并非指一个具体的自然村落,而是指整个古梅山峒区.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对于宋代宫廷绘画"大傩图",存在两种基本观点:一种是认为"大傩图"所绘的并非远古大傩之事;一种是认为"大傩图"反映了宋代傩祭仪式歌舞的实际,是具有古傩意蕴的民间迎春社火队舞。实际上,以道家道教阴阳文化视之,宋代"大傩图"显然符合古代驱鬼逐疫、调和阴阳、祈求风调雨顺的民间祭祀傩仪的特征。本文以阴阳文化与祭祀仪式剧的关系入手,对宋代"大傩图"所要反映的核心思想进行论述,以探索古人绘题"大傩图"的根本原因或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遗产保护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距今四千年左右的殷商时代起,中国就有见诸文字记载的祀典制度存在。祀典制度就是古代版的遗产保护制度,与现代西方的遗产登录制度相当。《礼记·祭法》所确立的"法施于民则祀之,以勤死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的五大原则是最早对祀典准入制度的文字记录。《尚书》关于殷周之交祀典传承的记载以及夏商周三代天子诸侯祭祀名山大川的活动是最早的具体运用祀典的明确记载。本文从《祭法》所确立的五大原则、一个已经存在三千余年的遗产登录系统、圣贤崇拜与遗产保护意识的养成等三个方面通过大量文献信息的征引,说明祀典制度即古代的遗产保护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楚国巫坛上的月神祀歌国光红一、“东君”为日神说质疑自王逸《楚辞章句》以为《东君》祀日神,以后各家皆认同。《史记·封禅书》记高祖四年,令“晋巫祀五帝、东君、云中君、司命……之属”,《索隐》引《尔雅·释天》:“东君,日也”,则东君为日神似是无可置疑。但《...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宁化县夏坊村每年正月十三举行的"七圣祖师巡游",是闽西客家颇具特色的游傩活动之一。"七圣祖师"的身份,通常被认为是《封神演义》中的"梅山七怪",但无论民间抑或学界,均无确实的佐证。经由田野调查与文献参资,本文主张夏坊村"七圣庙"系灌口二郎神庙,原本祭祀赵昱与"眉山七圣",并存续有古老的祆教"七圣刀"幻术技法,是当代中国文化中非常罕见的祆教仪式活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