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身体视角对当代西方社会理论产生了变革性的作用。随着相关研究的推进,身体不再被视为抽象话语的载体,而是重新恢复了其丰富的各种感觉和肉体性,是能动的创造与实践主体。仪式中形成的情感方式、感觉倾向、行为方式与规范,往往都是在耳濡目染中习惯成自然,成为刻骨铭心的知识和文化模式。白喜事是丧礼的一种复合表述;热闹却是种对丧礼的诉求,是种最理性最实际的民俗选择。从丧礼的各类角色、各种身体参与,探讨热闹的白喜事的矛盾与复杂,目的在于从交往、饮食、表演、器物等入手,以切实的身体感受与创造,展现丧礼建构的过程与方式,探讨其中蕴含的生活逻辑与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2.
功德仪式是潮汕地区民间至今广泛流传的传统丧葬仪式,其存在迎合了丧亲者的心理需要,具有向死而生的人生理念构建、哀伤情绪的完整抒发、通过阈限期重整日常生活等认识、情绪、行为意向三方面的心理修复功能。从文化心理角度研究与反思上述仪式,旨在提炼其内在合理元素,构建现代人健康心理生活、探索传统文化的更新、促进潮汕文化的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话语(discourse)历来是人类学仪式研究的重点。然而就如何研究仪式话语,学界长期存在分歧。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唱诵(enunciation)的角度入手,试图展现作为动作的词语(verba in loco actus)在纳人达巴仪式中发挥的独特作用。通过对木卡布案例的描述和分析,我们发现仪式行动的分解与排列组合主要依靠唱诵表演的方式完成,唱诵构成了达巴仪式过程的核心。在此意义上,话语的实践方式理应成为仪式研究的重要面向。  相似文献   

4.
闽台两地的文化交融源远流长,手工艺的交流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而极具闽南地域文化色彩的泉州"妆糕人",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非常受欢迎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它曾随福建移民传入台湾。泉州"妆糕人"在台湾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显示了闽南文化对台湾的重要影响,它不但是两岸文化交流的见证,更是闽台民间人民所共同拥有的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仪式作为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体现方式之一,具有氛围、直观、群体、仿做、综合效应及教育、传承、导向、约束、激励、凝聚、辐射功能,因而具有特殊的教育作用。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仪式教育要素实施不足。应以成人意识为核心,以责任意识、敬畏意识、独立意识为其意识丛,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仪式教育所涉意识体系,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仪式教育方案,并采取领导重视、组织保障、经费落实、注重管理等措施保障其实施。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南沿海侨乡发挥区域社会优势,吸引侨资发展经济。合资、独资工厂及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内地富余劳动力迅速涌入,出现人口东移的态势。相应地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人的互动、与当地社会的融合成为新的社会问题。外来人员在寻求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侨乡社区的变化。文章将通过对厦门"銮村"的实地调查,探讨这一融合过程的阶段性特性,以期对当前多元社区现代秩序的设定及有效管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仅要求立法上的平等,更要实现司法平等。外来未成年人由于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其司法权的保护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文章通过分析外来未成年人犯罪平等保护问题的现状和原因,提出了保障外来未成年人犯罪平等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仪式文化活动是企业传承核心价值观、增强员工凝聚力、规范员工行为、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形式。本文以北京市50家小型企业为例,分析了小型企业仪式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的表述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问题。鄂西枫香坡侗族风情寨的实证研究表明,文化表述受制于具体的权利、知识与资源背景;文化“真实性”具有多义、模糊的特征,它只是旅游过程中的“幻象”,这种幻象正是东道主社会的符号借用与游客符号消费过程的有机契合;旅游业发展进程中民族文化的再生产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具有结构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侗族萨神的来源、形成及对萨的祭祀仪式进行了探讨,多为作者实地调查所得资料,材料翔实、可信.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城市外来务工青年合法权益的保障问题,在对中山市外来务工青年权益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权益现状,并就目前如何保障城市外来务工者合法权益进行了对策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多元文化的系统中,纳西人在东巴仪式实践场域里遵循着自身的逻辑叙事和系统认知.仪式舞蹈作为东巴仪轨系统中的单元结构,与神话叙事的神灵体系、宇宙模式、语言逻辑相关.在纳西族社区的瓦次毕仪式、超度什罗仪式、祭教祖仪式中的舞蹈,呈现了神话记忆和动作逻辑系统的共构关系.在仪式场域下身体语言逻辑和动作形成了仪式身体表达体系,舞仪通过神祇的操演秩序来强化族群信仰、社会道德和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3.
苗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种类众多的仪式,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构筑起生活世界的诸多意义。白苗是西部方言苗族的一个支系,其"佐嗦"仪式是典型的家族仪式,它折射历史,反映现实,可用来深入解析苗族社会。本文从三重维度对该仪式进行剖析:从白苗历史探究该仪式的缘起;运用象征分析的方法揭示其文化逻辑;根据家族组织考察仪式与社会之间的功能关系,尝试以仪式研究入手展开对传统社会文化多个层面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选取凉山彝族疾病仪式治疗中具有普遍性的"斯尔几"仪式为个案,讨论疾病仪式治疗的地方知识、地方经验与文化认同。该仪式在凉山普遍受到认同,源于彝族独特的疾病信仰与仪式治疗信仰体系。毕摩仪式实践、世传毕摩的文化资本及社区成员长期的经验积累,使"斯尔几"仪式治疗成为彝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斯尔几"仪式中涉及生态观、人文关怀、文化人格、社会秩序修复等内容对社会和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仪式治疗的模式主要由治疗师毕摩、仪式主家、文本、动植物等构成。凉山彝族疾病治疗仪式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让患者获得身体与精神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年例习俗是粤西文化的重要符号.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对年例仪式的变迁及其当代意义进行阐释.当代年例仪式的传承、变迁体现了岭南文化共性和粤西文化个性的融合,且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紧密相关.民众在年例信仰仪式中"情"远大于"怵",表现出从容自信的心态及"行善"的利他精神.年例筵席的兴盛是年例仪式的拓展与延伸,标志着年例的功能由注重宗族的纵向联系(与祖先的联系)转变为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现实社交圈的联系)并重.年例中狂欢精神的凸显使社会、群体、个人在剧烈变迁中处于和谐的平衡状态.年例仪式的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与传统民俗传承可互动共生.  相似文献   

16.
亚鲁王是流传在麻山苗族族群中的口述传统,亚鲁王在遗产运动下的正名是族群融入国家制度建构的一种路径并成为族群文化构建国家认同的符号标志.通过亚鲁王申遗的事件,阐明亚鲁王在“正统”意识观念的型塑之下,生活世界与国家舞台的实践与展演是亚鲁王传承与发展的现行方式,提出在“家园遗产”的理念下保护和传承亚鲁王文化.  相似文献   

17.
人类学视野下的仪式研究多关注仪式在信仰、象征、规程、功能等层面的意义,对仪式传播层面的意义却少有关注。仪式传播整合了仪式与传播两种研究视角,在理解仪式传播意涵的同时,也透过仪式理解传播现象的文化意涵。葬礼作为传统仪式,具备完整的仪式要素,也为各类传播现象的发生提供了场景。通过对葬礼的仪式传播分析,可以看到传统的仪式观与当今的传播观如何在具体的场景下发生联系,产生互融。  相似文献   

18.
仪式和庆典中的族群身份表达——以保安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仪式既是民间社会建构和维持各种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建构和维系社会团结和共同体凝聚力的手段。族群性的实现,也同样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仪式。正是通过一系列仪式,人们表达和维持社会认同,不仅使群体联系得以世代相传,而且也使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之间的关系得以随着具体的社会环境而调整。从保安族在民间和国家两个层面的各种仪式里的民族表达中,可以透视到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的某种社会心理处境。  相似文献   

19.
梯玛仪式“玩菩萨”中的剪纸、绘画使用了大量的形象性符号,包括剪纸天门、天梯、天钱、纸人纸伞、穿衣儿粑粑、神案等,考察其在堂中各自的位置、数量、用色及形式,从艺术形态学和美术人类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梯玛自己的解释和在仪式中的具体作用,同时与其他民族民间同类剪纸做比较,对“玩菩萨”仪式中的图像符号做深入的分析。并以“求子”一节为例,分析符号组成空间,符号在特定的空间情境中产生意义,阐明民间神圣符号在组成仪式空间情境中的作用,研究剪纸、绘画等符号在空间情境中意义的转换,体现出民间艺术、民间思维中象征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居住问题得到合理解决是城市外来流动人口融入社会的关键一步,也是新时期我国城市所面临的挑战。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上海市宝山区的外来流动人口,围绕配套设施、房屋地段、周边环境、房屋性价比、物业管理、交通便利性等方面,开展了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居住状况的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现住住房总体满意度为介于一般和比较满意之间,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