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话语"(discourse)历来是人类学仪式研究的重点。然而就如何研究仪式话语,学界长期存在分歧。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唱诵"(enunciation)的角度入手,试图展现"作为动作的词语"(verba in loco actus)在纳人达巴仪式中发挥的独特作用。通过对"木卡布"案例的描述和分析,我们发现仪式行动的分解与排列组合主要依靠唱诵表演的方式完成,唱诵构成了达巴仪式过程的核心。在此意义上,话语的实践方式理应成为仪式研究的重要面向。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运用经济学分析宗教转型问题成为学界热点,学者们亦积极探索宗教市场论的中国化道路。中国素有礼莫重于丧一说,丧葬仪式展现了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的微妙联系,该文重点考察民国至今福建省仙游县鲤城镇的民间丧葬文化,通过口述访谈、田野调查和文献解读,展现代表外来宗教的基督教与代表本土宗教的三一教间的竞争与合作,简述不同信仰导致的仪式与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3.
人类学认为信仰是观念的体系,仪式是文化观念的行为展演,研究信仰必须关注仪式。仪式在展演当地文化的观念时,对文化的阶序、权力和秩序有象征说明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隆务河流域藏族六月祭神仪式的考察,从仪式的文化展演中分析信仰、仪式对当地文化、权利与秩序的展演。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介绍了白族民间"澡塘治疗"习俗中的四个仪式,并扼要分析了仪式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介绍了功果桥白族民间的一个求子仪式过程,并借助学科理论解读了仪式的文化内涵。认为求子习俗借用了一些象征手段,并且求子现象与白族民间的传统信仰有关,同时,该习俗也充分体现了白族民间传统医疗文化中的"神药两解"思想。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身体视角对当代西方社会理论产生了变革性的作用。随着相关研究的推进,身体不再被视为抽象话语的载体,而是重新恢复了其丰富的各种感觉和肉体性,是能动的创造与实践主体。仪式中形成的情感方式、感觉倾向、行为方式与规范,往往都是在耳濡目染中习惯成自然,成为刻骨铭心的知识和文化模式。"白喜事"是丧礼的一种复合表述;"热闹"却是种对丧礼的诉求,是种最理性最实际的民俗选择。从丧礼的各类角色、各种身体参与,探讨"热闹"的白喜事的矛盾与复杂,目的在于从交往、饮食、表演、器物等入手,以切实的身体感受与创造,展现丧礼建构的过程与方式,探讨其中蕴含的生活逻辑与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7.
水书拜师仪式作为水族社会一种通过仪式,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文章依据田野调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对水书拜师仪式进行了描述,并运用相关理论从仪式过程、仪式祝词、仪式祭品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认为拜师仪式是水书学习的必经环节,是祭祀陆铎公及祈求得到其保佑和指点的过程,体现着人与陆铎公之间的互惠关系。  相似文献   

8.
"换锁"仪式是东北满族萨满家祭仪式中的重要项目,在民间称为祭"佛多玛玛"或"柳枝娘娘","佛多玛玛"亦是此项仪式的主祭神灵。祭祀此神的夙愿是祈请保婴育婴之神"佛多玛玛"护佑子孙健康,世代繁衍,永不绝世。本文将田野考察所获素材与历史文献考索相结合,解构"换锁"仪式的文化意蕴及其音乐功能。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仪式进而理解宗教是人类学研究宗教的重要路径。地方守护神信仰是藏族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本文作者通过对青海黄南藏族村落守护神祭祀仪式的田野考察,并深入仪式背后,将仪式与村落人们具体的生活关联起来,对仪式展演及其结构、仪式中的人神关系、人神交流方式以及仪式对村民生活所具有的功能与意义进行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10.
审美人类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它倾向于把美学和文化人类学结合起来,找出美学研究的新方向。仪式是审美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婚礼仪式更是仪式研究中的重要范畴。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交流三个方面对撒梅人的婚礼仪式进行审美人类学的探讨,试图解析撒梅人婚礼仪式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满族萨满祭祀仪式至今沿用族内传承体制,具有不传外姓的特征。其仪式主要以音乐来展演。本文以田野考察所获一手资料为素材,选取九台胡家满族锡克特里哈拉萨满祭祀仪式为例,探究祭祀仪式中的结构要素及其音乐文化内涵,进而揭示满族萨满祭祀仪式传承与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12.
反映族群关系的仪式是一项尚未引起深入讨论的话题,蕴含着理解族群关系比较重要的知识。凉山彝族"十五过"、哈尼族"嘎洒罗"仪式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着族群关系,基于对二者的民族志研究,文章将其与美国印第安人的"魔鬼舞"进行比较,在探讨族群关系仪式表达框架、向度、临界点及其认识论等问题的基础上,用"仪式共创"的概念解释了我国民族关系史在仪式视野中的基本哲学境像。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家认为不同的仪式行为反映出人类群体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透过对仪式的解读,可以认识到他们的生存习性与文明发展模式。仪式与文学的共同之处在于表达人类复杂的诉求,触及心灵世界,并发挥特殊的社会功能。小说中的仪式书写不仅承担着文本对社会现实的"直接表现",还起到了对社会文化"含蓄表现"的作用。仪式书写有多种存在方式,既具有符号的象征意义,又具有文化认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前人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笔者在田野调查中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对民和三川地区土族村寨中供奉的主要神祇和相关仪式及其内涵、成因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兰州市一汉族村落的田野调查,以该村的丧葬仪式和祭祖仪式出发,试图分析该传统汉族社区的民间信仰体系,以及当地汉族居民在这种信仰体系中的宗教体验和宗教心理。通过对仪式过程进行深描,解析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民间信仰对当地社区的整体影响和功能。  相似文献   

16.
古永(古勇)乡位于云南西部中国--缅甸边境地区,居住于此的傈僳族长期处于多种力量并存和族群交汇的边缘状态中.每年农历二三月间举行的"刀杆节"是当地著名的仪式性的传统节日.本文以田野调查材料为基础,通过对刀杆节的参与观察,从空间结构、人群结构、叙事结构以及仪式程序几个维度对仪式结构进行描述,并讨论它们与当地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而呈现处于国家边境一带的僳僳族人群如何在民间的仪式中多方面地强化对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年例习俗是粤西文化的重要符号.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对年例仪式的变迁及其当代意义进行阐释.当代年例仪式的传承、变迁体现了岭南文化共性和粤西文化个性的融合,且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紧密相关.民众在年例信仰仪式中"情"远大于"怵",表现出从容自信的心态及"行善"的利他精神.年例筵席的兴盛是年例仪式的拓展与延伸,标志着年例的功能由注重宗族的纵向联系(与祖先的联系)转变为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现实社交圈的联系)并重.年例中狂欢精神的凸显使社会、群体、个人在剧烈变迁中处于和谐的平衡状态.年例仪式的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与传统民俗传承可互动共生.  相似文献   

18.
满族祭杆与祭乌鸦仪式是东北原始圣婚仪式的变体。虽然它是以"祭天"的形式出现的,但却仍然保留着圣婚仪式的原型:以杆和乌鸦象征圣婚仪式的男女二神及其交媾;以神猪的多产象征原母神、生殖神;以请男女二神吃"圣餐"的手法使二神获得非凡的生殖力;以让人们吃"圣餐"的方法使人们获得强大的繁殖力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仡佬族“酬恩了愿”仪式中的“偷宝”与“缴宝”,是其表达祈子诉求、偿还龙神恩情的习俗与仪式。仪式之物“龙宝”作为贯穿其中的重要物品,具有三重所指——龙珠、灯球与口宝。物的三义揭示了仡佬族祈子仪式的象征意涵,也拉近了仡佬族“以宝喻子”和“偷宝祈子”的现实可能。文章基于石阡仡佬族“酬恩了愿”祈子仪式的田野个案,通过探究该仪式与物的象征系统,勾勒该族群书写民俗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揭示其文化表述的历史记忆与集体观念的地方性实践,从而在仪式中窥探仡佬族的社区情感以及道德的在场与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民俗学经典理论,以菲律宾山地原住民族阿拉安人的神话信仰和仪式实践为例,分析民俗学、神话学研究中经典的神话与仪式的关系问题,结果表明,神话构筑了解释性、溯源性的话语,仪式实现了神圣话语在生产生活中的实践行动,从而使两者的密切结合在不断讲述、展演中得到强化和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