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思想,它不仅在中国古代环境法律法规中有所体现,而且升华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对当代环境法制建设产生着重要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充实与升华;当代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建立,是对中国古代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的延伸与发展;“天人合一”思想所包涵的优良环境道德文化,延续至今逐步形成了环境道德的法律化,并促成了环境权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环境意识是时代的呼唤和需要。从环境意识正在形成为新的独立意识形式到作为哲学范畴的思考,从人类与环境关系认识的历史演变到当代环境意识的觉醒、升华,通过谈今论古、中西比较,说明需要我国独树一帜的“天人合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整合。从我国古代历史的纵横,论述了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为内核的“天人合一”文化模式,及它所构成环境意识的四个基本内容与特征。由此可见,它是构建、发展环境意识形式,创建对世纪绿色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必需的历史养分。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其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儒道两家从不同的视角阐发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进,“天人合一”观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当代中国,“天人合一”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中国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基本精神——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对当代中国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启示了中国的环境外交;“以人为本”的民本观指导了中国外交活动中的领事保护工作;“刚健有为”的进取观激励了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大国”;“贵和尚中”的中和观是胡锦涛同志建设“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5.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伟大的思想资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谐”既是“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通过阐述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分析儒家“天人合一”理念所蕴涵的“和谐社会”思想,提出儒家“天人合一”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但学界对传统"天人合一"基本内涵和历史影响仍然存在诸多分歧.本文认为,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层面发生了深刻影响,但传统"天人合一"存在其历史局限性.从当代的角度重新审视"天人合一",它至少包含三种价值取向,我们所要追求的"天人合一"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确认识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传承来看,“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孔子作为一代圣人,他的“天人合一”思想首当其冲,他将“仁”作为其思想理论的根基,认为具备“仁”的君子应该适应时代的制度及其礼仪,并以此作为自己生活行动的准绳和社会运转的价值坐标。“天人合一”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的思维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哲学中“天”有复杂的多重含义,“天人合一”因而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最高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传统西方哲学经长期的逻辑演变形成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理论思维的发达使传统西方哲学具有明显的知识论色彩。但是,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的环境问题并无直接的逻辑关联.当代环境问题是社会飞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不同的哲学思维无论是对当代环境问题的出现还是解决,其影响程度都极其有限。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的思维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哲学中“天”有复杂的多重含义,“天人合一”因而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最高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传统西方哲学经长期的逻辑演变形成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理论思维的发达使传统西方哲学具有明显的知识论色彩。但是,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的环境问题并无直接的逻辑关联.当代环境问题是社会飞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不同的哲学思维无论是对当代环境问题的出现还是解决,其影响程度都极其有限。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涉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思想,是指导当代生态创作的思想基础。刘亮程作品中体现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包括人与自然共生的整体观,人与万物生命的动态交融及人与自然繁荣的存在观三个层次。人与万物平等、感知、亲和的生命交融中,指向了一个人与万物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生态整体,实现从认识论层面生态整体的探讨和存在论层面人与自然繁荣的生态建构。对现代人生态自我的塑造和社会生态文明的反思与助力,彰显了作家面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和问题意识。其作品既发展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有利因素,促进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契合当代生态存在论中“人—自然—社会”系统整体繁荣的生态思想,有着独特的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思想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其“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等思想对建设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因此,应汲取传统生态思想,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等维度,探索构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但学界对传统"天人合一"基本内涵和历史影响仍然存在诸多分歧.本文认为,传统"天人合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层面发生了深刻影响,但传统"天人合一"存在其历史局限性.从当代的角度重新审视"天人合一",它至少包含三种价值取向,我们所要追求的"天人合一"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确认识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 ,哲学界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了深入发掘 ,但对“天人相分”思想的真正内蕴则认识不够 ,甚至把“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尖锐地对立起来。本文认为 ,“天人相分”思想不仅内含着“天人合一”思想的积极内容 ,而且有着超越“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4.
浅析中国园林环境蕴涵的天人合一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哲学思想之一,同时它对中国园林朝自然式方向发展起重要影响作用。现代园林环境设计理念强调回归自然、以人为本,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本文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根据天人合一思想的演变过程,展示中国园林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正逐渐被视为解决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精神良药。“天人合一”生态自然观,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视角,蕴含了与现代生态文明相吻合的自然观。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为典型表征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了诠释和剖析,阐述了“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的现代价值,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它蕴涵于儒家、道家、释家等思想体系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核心。在世纪之交,继承和弘扬“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对21世纪人的健康发展、人与环境的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读大书”的教育经历,使他获得了学校教育无法养成的多种智慧、能力和品质。他“读大书”的教育观念蕴含着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与欧洲西方文化精神风貌迥异,演成相反相成,均衡对称的“绮丽格局”,呈显“阴阳互补的结构图式”.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体现了宇宙万物“负阴而抱阳”的普遍原理.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西方当代科学遥相互应;东方古老的智慧为西方当代科学“提供了坚固、合适的哲学基础”.“内在超越”的,富于阴柔之美的东方文化与“外在超越”的,富于阳刚之美的西方文化“相摩”“相荡”相拒相引.演进着沧桑壮阔的人类文明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张载“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特色,从“知”和“用”两个向度全面考察。研究认为,张载“天人合一”思想既具有精神境界意义,也蕴涵了对社会秩序和自然伦理的诉求,是儒学史上天人之学的重要理论源头,也是今天阐发“天人合一”命题的重要根据。  相似文献   

20.
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戴传江在《试论(太平经)“三一为宗”思维模式及其意义》一文中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天人合一”思想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进程中,《太平经》“三一为宗”天人思想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继承了老子之道和传统天神信仰,吸收了阴阳五行说和仙家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