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思想,它不仅在中国古代环境法律法规中有所体现,而且升华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对当代环境法制建设产生着重要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充实与升华;当代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建立,是对中国古代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的延伸与发展;“天人合一”思想所包涵的优良环境道德文化,延续至今逐步形成了环境道德的法律化,并促成了环境权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赵文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97-99
中国传统诗歌以追求审美意境为理想."天人合一"之说生动地指示了人类与大自然的最深刻、最亲密的关系,与中国传统诗歌的最高理想"意境"相互契合.如果没有儒家、道家和玄学在最高人生境界--"天人合一"方面实现的这种历史悠久的深层哲理积淀,唐代就不可能明确提出"意境"一词,并逐步形成意境理论,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如此深刻的痕迹,并出现许多追求个体与天地之气的交融与合一,把对宇宙本体的体认--即天人合一的境界看作审美的最高理想的佳作. 相似文献
3.
徐国梁 《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1999,1(1):54-59
环境意识是时代的呼唤和需要。从环境意识正在形成为新的独立意识形式到作为哲学范畴的思考,从人类与环境关系认识的历史演变到当代环境意识的觉醒、升华,通过谈今论古、中西比较,说明需要我国独树一帜的“天人合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整合。从我国古代历史的纵横,论述了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为内核的“天人合一”文化模式,及它所构成环境意识的四个基本内容与特征。由此可见,它是构建、发展环境意识形式,创建对世纪绿色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必需的历史养分。 相似文献
4.
钦媛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200-201
"天人合一"是中国音乐美学的终极目标。加强对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明晰中国哲学思想与音乐的关系。本文从"典籍"和"思想家"两个方向出发,回顾了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音乐中"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笔者认为",天人合一"将主体与客体整合,是音乐与审美的合一... 相似文献
5.
巫极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Z1)
“天人合一”的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它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绘画风格。中国传统山水画“以大观小”,天道与人德的结合,体现了“体道”而“同于道”的“天人合一”观念。 相似文献
6.
殷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117-118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蕴涵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包含了天人统一的整体现、遵循自然规律的平衡观、强调人主体能动性的辩证观、倡导利用规律的发展观.面对当今室内设计的现状所引发的对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天人合一"思想对室内设计的生态意识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主要体现在室内设计中要健全生态意识,注重生态美、树立和谐统一的价值观,提倡适度消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倡导节约和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7.
郑立博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1-24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见解,作为连接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宇宙论和人性论的命题,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主体性和内在道德性的特征。"天人合一"思想表达的是一种双向的知解关系,既要求人去知解天,也强调天知解人。这种消解了西方自然观中主客体分离困境的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现代新型自然观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浅析中国园林环境蕴涵的天人合一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哲学思想之一,同时它对中国园林朝自然式方向发展起重要影响作用。现代园林环境设计理念强调回归自然、以人为本,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本文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根据天人合一思想的演变过程,展示中国园林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9.
王宝强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13-115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观念,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它以整体性和辩证性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宇宙及万物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对人的生存命运和生存状态的关怀与把握,其中蕴含看浓郁的生态意识和人文精神,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特别是山水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在山水画中主要表现为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境界追求。 相似文献
10.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7-79
冀州法律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对于现代人来说,弄清它的价值性是十分重要的方法论问题。冀州法律文化博大精深,对当代法制建设有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其"德主刑辅"的礼治观念、"重义轻利"的集体本位主义、"天人合一"的传统理论观念、重调节的"无讼"法律价值观等对当代法制建设仍有积极影响;相反,其重"人治"、"礼治"轻"法律"的观念、"亲亲互隐"的观念、"法即刑"的观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法制思想等仍然深存于人们的思想之中,对当代法制建设造成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庄凌飞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5):230-231,240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就其他三个曾经并称为文明古国,但如今已经消失了的国度而言,中国的存在是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特殊性的。文化的传承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但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和谐思想,即天人合一思想,是其文化得以传承下来的一个主要因素。探讨中国先贤们的天人合一思想,并借此来反思现如今人与自然关系的尴尬境地;探究和谐社会的理念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关联性,思考“法先王”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汤国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归纳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理内容,提出天人合一的建筑学意义是:技术上,建筑要适应自然,改善自然,利用自然;艺术上,建筑要追求自然美.分析了岭南古建筑、近代建筑中天人合一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于永军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6)
中国古代儒家的"天人合一"观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社会"的思想,它所体现的对和谐社会的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加强对其探索,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汲取我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有助于我们全面正确的领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加快其构建的步伐.主要通过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容,其与"和谐社会"内在联系的分析,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核心理念,并论证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徐学凡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111-113
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华民族由于自身存在状态的特殊性,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决定了中国人思维理性和感性融合统一的特殊方式和特殊内容。而这种思维方式和思维内容则又决定了中国传统画家创作特殊的艺术表现,从而创造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画卷。 相似文献
15.
胡涛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1)
"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一个哲学命题,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基本处事观念,因而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美学的各种审美范畴,并在传统文学作品中表现出一种注重生命本体、交感、整体直观、意境追求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把宇宙人生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看作相互联系、和谐、平衡的有序运动,这比较接近于系统论的思维方法,在现代也有其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但学界对传统"天人合一"基本内涵和历史影响仍然存在诸多分歧.本文认为,传统"天人合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层面发生了深刻影响,但传统"天人合一"存在其历史局限性.从当代的角度重新审视"天人合一",它至少包含三种价值取向,我们所要追求的"天人合一"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确认识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福霖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2):18-20
认识和弘扬"天人合一"的精神实质,对环境保护,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贾璐娜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98-101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当代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已经引起全球范围内的高度重视。在思想领域需要儒家生态环境思想资源。中国儒家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人与自然的息息相关,就成为解决环境问题可资借鉴的重要理论依据。通过继承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科技、法律制度进行结合,创新出符合时代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陈默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6(3):40-44
荀学体系中的多个命题包含"天人相分"思想,但其真正目的在于证成"天人合一"。否定思孟学派"心性合一"的认识论致思模式,荀学从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中寻求论证。"心物之合"的本质在于从结果上论证二者之合产生的概念、思维等如何有效地反映客观实际;"性伪之合"的目的是实现人自身内部的合一,在自然之"性"与后天之"伪"二者之间实现相互沟通与化成;最后达致"天地人之参"的世界之"合"境界,这是荀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真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