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马丁·布伯通过“我—你”、“之间”、“对话”等概念的建构和“关系本体论”的建立,弥合了近代主体性哲学中“我”与“他者”的裂痕。“我—你”、“之间”、“对话”恰恰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层面反映了布伯教育思想的三重向度,对构建当代“以人为本”的对话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受城市中心主义的影响,城乡从传统“我-你”(主主)关系转向“我-它”(主客)式的不平等关系,乡村价值被贬低。当代乡村营造中的困境以及诸多乡村社会问题,也是伴随着这一转变而产生。马丁·布伯的“我-你”关系强调一种互为主体、相互尊重(尊重他者的异质性)、平等对话的关系。列维纳斯在此基础上主张 “他者性”关系,认为只有坚持非对称性的为他者负责的伦理态度,才能彻底走出自我中心主义。乡村营造问题的缓解,也应在对乡村价值进行充分挖掘与认识的前提下,促进乡村价值的回归,使城乡走向 “他者性”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3.
马丁·布伯(1878—1965)是现代德国著名的宗教哲学家、宗教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相遇”哲学“在改变现代文明中‘它’战胜‘你’和‘我’的状况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保罗·蒂利希《文化神学》,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242页)由于其学说对二十世纪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他被视为当代西方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布伯于1878年8月生于维也纳,十八岁时前往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次年又转入莱比锡大学。1899年前往瑞士苏黎克大学攻研历史、哲学和文学,并拜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为师,不久他又进入柏林大学,在德国哲学家齐美尔的指导下专心研究学问。此后他开始转向宗教哲学、《圣经》的翻译及参加犹太复  相似文献   

4.
莱维纳斯的“他者”思想及其对本体论的批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法国哲学家莱维纳斯认为西方哲学的特征在于本体论传统 ,这种传统漠视“他者”的他性 ,而追求同一性 ,其现实的后果导致欧洲现代的种种危机。莱维纳斯强调他者的绝对性 ,认为与他者关系的伦理学先于本体论 ,是第一哲学。而理解伦理学的首要性要从他人之脸入手。作为本体论的哲学正在趋向终结 ,而当我们学会聆听他者的声音时 ,哲学将迎来它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5.
一切普世性的宗教,都把“爱”作为重要的伦理道德范畴。本文力图通过对儒家、基督教和佛教的爱的范畴的分析,揭示出宗教之爱的深层意义,并联系马丁·布伯的“关系哲学”,试图将宗教之爱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爱进行贯通,建立一种“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现代之爱。  相似文献   

6.
论犹太家庭与社会观念的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家庭与社团观念从圣经时代以来一直是正统犹太教信徒乃至全体犹太人心目中最重要的社会观念,成为犹太宗教和犹太意识的基础.从社会、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来研究犹太家庭和社团作为犹太社会两大柱石的意义,反思斯宾诺莎、马克思、马丁·布伯、卡普兰等现当代学者对犹太家庭与社会观念传统的研究和批评,有助于认识犹太宗教的本质意义和犹太人身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提要]马丁?布伯的宗教哲学思想包含着强烈的对话解释学、对话哲学与关系哲学维度,实际上这些维度之间具有内在联系,而它们的内在联系的基础就在于“我-你”关系对话。布伯这种“我-你”关系与作为伽达默尔解释学核心的解释学“我-你”关系得以成形的一个重要原因,它同时与伽达默尔解释学“我-你”关系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对话哲学对美术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德国著名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思想 ,认为美术教育理论中暗合着对话哲学思想 ,并就对话哲学对现当代美术教育的启示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美学思想刘莉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odegger1898-1976)是存在主义哲学和美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具国际性影响的一位德国思想家。他17岁时看到布伦但诺的论文:《论亚里士多德以来“在”的多重意义》,虽艰涩难懂...  相似文献   

10.
奥地利宗教家、哲学家布伯在《我与你》一书中认为人生与世界具有两重性 :一是“为我们所用的世界” ,一是“我们与之相遇的世界” ,可以用“我—它”公式称谓前者 ,用“我—你”公式称谓后者。布伯的思想蕴涵着很深刻的意义 ,即以万物为认识对象和征服对象的活动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 ,人生的最高意义不在于人己分立、物我隔离的“主客关系”式 ,而在于对民胞物与、万物一体关系的领悟。布伯的见解对于片面地陶醉于主体认识客体和征服客体的我国思想文化界来说 ,应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十六世纪德国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他曾经号召用暴力来反对教会权力。但在农民战争爆发以后,他却认为闵采尔的活动除导致杀人、暴动和流血外,不能有别的结果。因此对马丁·路德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应该如何评价,是值得研究的。我认为可以从这样几方面来进行考察,譬如当时德国首先应该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什么?马丁·  相似文献   

12.
(括号内数字,前者为期数,后者为页码) 哲学政治哲学的对像、体系和价值,·····……邵腾(1·7)关于西方社会的危机及其解决途径 一一马丁·布伯《我与你》述评 ·····················……袁义江孙永生(1·15)关于真理问题的几个关系简论 ””‘””‘”.’‘”””‘””·’,····……郭海云(1·1)浅沂《福乐智慧》的哲学思想 ”“””“””‘’‘’“’········……玉苏甫江(1·22)《道德经》和《论语》哲学思想 相形研究初探·,·············……屈剑英(3·1)《福乐智慧》思维方式的若…  相似文献   

13.
张载宇宙本体论中,最根本的观念有四,即气、太和、太虚、性[1]。张载主张气一元论,从气切入,得出“太和之道”,用“太和之道”来论述自己宇宙观的基本思想。以“虚空即气”“通一无二”为中心展开,对“太和”“太虚”“气”等概念的关系进行梳理,从而有“太虚之气”的宇宙本体论思想。“天地”“阴阳”“风雨雷霆”等是张载自然观所得以体现的自然本征,他们之间以“二端”或“两体”的关系存在并运行,从而有“一物两体”的自然本体论。而张载的宇宙本体论与自然本体论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他“太虚”哲学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4.
可以说,在现当代犹太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文学现象,几乎全都源于得勒,肖洛姆·阿莱霍姆和佩雷兹这三位“古典”作家。这三位大师文学创作将点的影响之大,他们所开创的主题与风格的影响之深,以致后来想竭力超越他们的一些作家均望尘莫及,只得在其影响之下创作。这三位古典犹太作家最主要的的作品是小说与散文。门得勒·莫切尔·斯福雷姆(其姓名的意思即书商门得勒)是早期从事各类文学作品创作的传统作家之一,他逐渐地从批评性的陈述转向富于想象的叙事。他的小说,主要是短篇小说,融讽剌与说教为一体,其与作意图是净化犹太人的精神生…  相似文献   

15.
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位重要而又富有争议的人物,相较于学界对改教时期的路德的神学思想及实践、他的政治态度以及他的影响这三方面的热切关注,《圣经·旧约·诗篇》对路德的整个思想体系和行为实践的奠基作用却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评价。本文从路德的音乐价值观、圣经观及其圣经解经法和路德神学思想中心的“因信称义”说三个方面归纳了《诗篇》在其中分别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指出《诗篇》不仅是路德之许多重要神学思想观念的肇始,更是他推行宗教改革的重要工具和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理论分析《玩偶之家》和《等待》中有关的对话哲学。通过分析作品,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生活如果没有对话,就意味着缺失。只有皈依永恒之你,才能实现生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特点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丁·路德是基督新教的创始人,也是16世纪德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改革家。在宗教改革过程中,他创立了“三唯”理论,把《圣经》的解释权交给了普通群众;他否认教士阶层在人与上帝间的“中介”地位及种种特权,其坚定的立场具有明显的反封建进步性。马丁·路德的改革思想是逐步形成的。经过终生不懈努力,他成了西方宗教界最为高产的作家,是至今被评论最多的历史人物。他的著述给了分裂的德意志以语言上的统一,他的理论具有一定的革命性,他的功绩具有世界性的广泛影响,对他的总体评价应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的主体性不断扩张,任性的自我最终陷入生存困境及其生命本真意义的丧失之中.处于幽暗之谷的神秘"相遇"开始不断显现,"他者"逐渐成为众"我"关注的主词.布伯作为"我"同时也是"他者",在与"他者"的相遇-分离的经历中,生成了其独特的"他者"哲学:"我-它"分离关系中只有生存,没有人生;真实的人生皆在"我-你"相遇关系之中,在相遇关系中,一切"他者"都是"你",都是"永恒之你"的洞见者、表现者;你为在而需要上帝,上帝为你生之意义而需要你;在你我之间的相遇人生中有圣神的意义.布伯的"他者"思想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又局限难免.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两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中心主义”主导倾向的影响下,人们习惯于从认识论维度出发去阐释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从而忽略了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本体论维度。本文认为,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有两个维度,即本体论维度和认识论维度。其中本体论维度是始源性的,而这两个维度统一在实践的基础上。重新研究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9·11”之后,有人害怕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出现的自由化和全球贸易的进程会停止。但是,马丁·沃尔夫认为2001年并不是那个191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