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新航路开辟后 ,欧洲人纷纷到东方活动 ,因而中日两国均与西方文化发生大量接触 ,出现吸收西方文化的高潮。中国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建筑艺术、自然科学等 ,日本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绘画艺术、自然及社会科学、武器制造技术和生活习惯等。由于日本和中国政府先后实行闭关政策 ,这一吸收西方文化的高潮在日本和中国先后中断。本文对这一时期中日两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作了全面考察 ,并分析了两国在吸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2.
天文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四大学科之一。中国在天文天象观测、历法制订推步等方面曾领先于世界。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高度发展 ,是政治、生产需求、人们求知欲交互作用的结果。农业是中国古代的主导产业 ,它对天文的发展形成了强大推动 ;与此同时 ,天文学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农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天象观测和历法的进步 ,伴随和标志着农业及农学理论的重要发展。本文将从日月五星的观测、历法制订推步以及时节的确立等方面来探研中国古代天文对传统农业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周昌松日本是我国的东方近邻。据文献记载,从公元前一世纪的汉朝时侯起,中日两国就开始了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两千多年以来,中日两国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但是在古代,基本上是中国文化影响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学西方,欧美...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中,汉籍东传日本列岛,悠久的历史和传播的规模不仅构成了中日两大民族文化交流的极其重要的内容,创造了辉煌的东亚古代文明。而且对两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中国的明朝时期两国的时代背景,探究当时中国汉籍传入日本的方式与特点,从中窥探中国文化的东传给日本带来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古代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情况。  相似文献   

5.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中中国的儒家思想带给了日本巨大的影响。但由于本土独特的文化环境,日本并未完全吸收儒家思想,而是进行了一些变异。本文欲从中国古代第一部诗论《毛诗序》与日本歌论基础的《古今和歌集》序之比较这一角度出发,从诗歌的本质、诗歌的社会功能两点入手分析儒家思想在日本文学中的流变,并探究发生变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技术创新,它包括技术本身的创新、经济生产过程的创新和组织管理过程的创新。技术创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日两国的技术发展史就是技术创新史,两国技术创新深受其历史文化的影响。古代中国的技术创新属于自主独创型,日本属于引进型技术创新;近代中日两国的技术创新都属于引进型技术创新;战后中日两国的技术创新在自主独创和引进模仿中经历了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五行卦候推算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特有的一项内容。基于中国古代历法中五行卦候的设置及其推算方法,从文化史的角度可以探讨中国古代历法中载入五行卦候的文化背景。古代历法具有更加广泛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用。历法是古代王权的一种象征,中国传统的"天人感应"思想对历法的制定影响颇深,五行卦候载入历法是历法在古代社会中进一步发挥作用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五行卦候推算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特有的一项内容.基于中国古代历法中五行卦候的设置及其推算方法,从文化史的角度可以探讨中国古代历法中载入五行卦候的文化背景.古代历法具有更加广泛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用.历法是古代王权的一种象征,中国传统的“天人感应”思想对历法的制定影响颇深,五行卦候载入历法是历法在古代社会中进一步发挥作用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的吸收欧洲文化及其“近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日本吸收欧洲文化的先行者、媒介者。但是,欧洲文化在中日两国所发生的影响,悬殊颇大,有着明显的差异。即日本吸收了欧洲近代文化,渗透到社会各角落,成功地实现了初步近代化,进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列强行列,而中国吸收的欧洲近代文化只影响到社会上层、宫廷,未能真正踏上近代化轨道,却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因此,我们考察两国吸收欧洲近代文化的历史过程,比较它们吸收欧洲近代文化所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分析成败的原因,总结其经验教训,这无疑是一个颇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0.
李淳风及其《乙巳占》的科学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学者李淳风在中国历史上被视为占星大家 ,其著作《乙巳占》则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占星学典籍。但李淳风本人实际上是一位天文学家 ,在天文仪器制作、历法修订、天文著作编撰乃至数学、气象学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 ,《乙巳占》本身对于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也具有极高价值  相似文献   

11.
实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的有效融合对于继承与创新传统节日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对"传统"的概念梳理入手,指出传统节日文化和大众文化相互融合存在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提出了运用现代科学的运作手段,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从而探寻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和大众文化相互融合的三种具体路径.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为重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提出了一条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2.
节日民俗与古代戏曲文化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劳动群众居住分散 ,且多数人无法通过阅读剧本去接触戏曲 ,然而 ,戏曲却在农村广为传播 ,这主要得力于节日。节日是连接戏曲消费和生产的重要纽带 ,是传播戏曲文化的重要媒介。节日为戏曲演出集结大批观众提供了条件 ,节日民俗环境又反过来制约着戏曲艺术生产 ,铸成戏曲独特的艺术面貌。  相似文献   

13.
西安,在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历史地位。这里自然环境十分优越,不仅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而且是中国二十四节气和重大节日的发源地,还是华夏文明的孕育之地。西安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中心舞台,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加上农民起义政权,应是中国十六朝国都之所在。西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他们使中国历史文化星河灿烂。此外,西安还是中国历史长河中锐意改革之地。周人在此实施"周人治周,殷人治殷"的统治方略,应是"一国两制"的渊薮,为今天实行"一国两制"提供了可贵的历史借鉴。秦人从穆公称霸西戎,到献公新政,到商鞅变法,由弱变强,从而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无不体现着锐意改革的精神,成为后世变法图强之典范。  相似文献   

14.
儒学产生于中国先秦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学传入日本大约在距今1500年前。儒学传入日本之后,与日本传统文化如神道、佛教以及武士道等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儒学。江户时代是日本儒学发展的高峰期。德川家康统一日本之后,幕府大力提倡儒学,从而形成了朱子学派、阳明学派、古义学派等各种不同的派别。儒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对日本的政治、思想、教育、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加速了日本的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15.
围绕日本几部体系性的关于中国节日研究著作,以七夕部分为中心,对日本学者开展的中国节日研究状况进行考察。透过日本学者的研究视角、内容和方法,了解日本的中国节日研究历史和最新动态,从而了解日本学者在中国节日研究方面所做的贡献,以期为中国民俗学关于岁时节日的研究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关于古代回鹘历法 ,史书少有记载 ,幸赖敦煌、吐鲁番回鹘文写本的发现与解读 ,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通过这些文献 ,我们可以看出 ,古代回鹘人曾使用过多种历法 ,既有来自中原的生肖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建除满历法及年号纪年法 ,又有来自波斯的七曜历和来自于阗的于阗历 ,更有古回鹘人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五行与十二生肖相配的纪年方法 ,后者对藏族时轮历的形成可能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农书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的重要资料。同时,它又有丰富的乡村习俗、日常生活和乡村景观等方面的社会史料,展现了一幅十分多彩的传统乡村社会的历史画面。如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唐韩鄂《四时纂要》二部古农书,不仅具有丰富的占候、择日、禳镇、婚丧、节日、农事、医药卫生习俗和乡村衣食住行生活诸方面的史料,还有大量的乡民生活节律和乡村景观等方面的史料。这在许多方面可以弥补正史的不足,是我们研究传统乡村社会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8.
用水族古文字著编的水书典籍基础读本,十二地支一字多音现象十分奇特,有的一字多达8种读音,既方便编著民歌体诵读本水书提供了广泛的用韵条件,又寓教于乐,顺口悦耳易记,并且还隐匿要义,增加神秘性。同时还蕴含古代语言文化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视野中的我国传统节日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跨文化的差异及传播角度,分析中外节日的多元共存。我国传统节日自身有必要顺应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趋势,吸纳西方文化元素和思想精华;同时应保护和传承作为非物质类文化遗产的我国传统节日,复兴民族文化与传统,努力维护我国文化的特色和个性,发挥传统节日的积极价值及健康功用。  相似文献   

20.
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民族成员广泛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面对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必须重新审视本土文化,增进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文化情感,组织开展有意义的节日文化活动,以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培育,使其在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