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奏本 奏本是明、清时代臣僚向皇帝上奏文书之一.明初规定,凡臣民言事于皇帝都用奏本.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规定,在京诸司有急切事务不能面陈的,许具题本进呈.这样题本、奏本并行,并进一步规定.凡公事用题本.官员私事用奏本.清沿明制,臣工上书,凡钱粮、刑名、兵丁、马匹等地方公务,用题本上报.  相似文献   

2.
正清代的官员"引见"制度自清世祖时(顺治十二年)正式用于清代官制之中,经过康熙、雍正两位皇帝不同程度的推广,至乾隆时期基本成熟定型。按照清制,四品以下官员的任用、升迁或降职,都需要面见皇帝,亲自接受皇帝的旨意,期间需向皇帝呈上该官员的"引见单",内容涉及籍贯、年龄、出身、做官履历等。皇帝一边阅读"引见单",一边对官员进行面试,进而将其评价等用朱笔批在"引见单"(称之为朱批引见单)上。雍正皇帝十分重视人才,特别善于用人。他认为:"天下之  相似文献   

3.
一、清代文书概况 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湾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现藏有清代文书一百多种,其中有皇帝的诏令文书、臣僚的题奏本章、各衙门的来往文书以及宫中并各衙署的记事档册和图籍,其年代之久远,内容之丰富,价值之珍贵,举世无双。它不仅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举世瞩目的世界记忆遗产。  相似文献   

4.
张程 《领导文萃》2013,(5):90-93
一切官员人事制度都是浮云,皇帝的意志是最关键的。皇帝想用谁就用谁,这是他的禁脔,用你不用你都没得商量  相似文献   

5.
诰,以上告下之意。古代以大义谕众谓之诰。诰作为王命文书始于西周。如《尚书·周书》载有《大诰》、《洛诰》、《康王之诰》等篇,是周王用以告诫臣工的文书。秦废不用,汉代偶一用之,不为常式。唐代大除授、大赏罚用制诰。宋代始以诰命任官和封赠官员。凡文武官迁改职秩,追赠大臣,贬议有罪,赠封其祖父妻室,均用诰命。  相似文献   

6.
皇帝后妃,官员的妻子,既可以是丈夫的贤内助,也可以是干政乱国的“女祸”。身处权力圈中的女人,怎样影响了皇帝和官员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赵亚山 《秘书之友》2007,(12):10-11
“秘书”一职古已有之秘书,古代官名。中国自秦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都设有尚书、秘书监、秘书令、秘书丞、秘书郎等官职,负责掌管官员向皇帝奏事的奏章函牍、宣示皇帝的诏令以及管理宫禁的图书等。  相似文献   

8.
胡元德 《办公室业务》2013,(17):223-225,229
清代黄六鸿的《福惠全书》是一部详细介绍州县官理政经验的官箴书,涉及大量的清代衙门内部或衙门之间使用的公文。有9种文体不见于秦国经先生的《清代文书简介》一文,分别是奏本、题本、批、揭帖、告示、帖、牒、故牒、付子。本文介绍了这些文体的含义、作用、行移属性和演变历史,并从《福惠全书》中找出各自的格式或例文,与秦先生的文章互补互助,使人们对清代衙门往来文书有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正>下级向上级领导邀功争宠,现代社会有之,古代社会亦有之。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八月,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同年九月,唐太宗与群臣当面议定长孙无忌等人的爵位食邑,命陈叔达在宫殿下唱名公布,顿时引起诸将争功,纷纭不已。官员向皇帝邀功争宠,直接牵扯到皇帝对大臣物质利益的分配问题。分配不均,轻则影响官员之间的和谐与团结,重则危及皇帝宝座能否坐稳与社会的安定。探究一代圣君唐太宗在处理大  相似文献   

10.
清代嘉庆十年(1805年),四川总督勒保觐见皇帝。在君臣闲聊的时候,皇帝问勒保:"以你历任督抚的经验,你觉得在官员中间哪一类人最占便宜?"勒保回答说:"会说话的人最占便宜。"皇帝赞同道:"能干的人,因为善于说话而显得更加能干;不能干的人,也因为善于说话,使自己的毛病得到遮盖;最惨的一种人就是,虽然做了极好的事,但是因为不会说话,反而将好事变成了坏事。难怪孔子教导徒弟的时候还专门设了言语之科哩。"  相似文献   

11.
美国有一项针对政府官员公务旅行条例,叫做《联邦公务旅行条例》。该规定面面俱到,非常详细。在301-10.121条目中,对联邦公务员(包括官员)乘坐经济舱作了具体解释:不管航空公司把它叫做什么舱,"旅游舱"、"经济舱"或"单一舱",总之,是"最低票价"的舱。该规定列出了一些特殊情况,如:若属于安全需要、紧急情况但经济舱票已经售完、残疾人出行等,则可以升等级。特殊情况毕竟为数不多,所以乘坐经济舱对美国的大小官员来说,是十分正常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12.
正对于科举考试,从唐武德五年开始,历代的皇帝都非常重视。唐朝的科举考试相对公平,官员子弟、平民子弟一视同仁,不以出身作为评判标准。"官二代"要想进入仕途,必须严格遵守科举考试的规定。如果在科举考试中有以权谋私和徇私舞弊等暗箱操作的行为,一旦被发现,处罚是极为严厉的。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举行了一次科举考试。这次科举考试是由吏部侍郎宋遥、苗晋卿作为主考官主持进行的。但  相似文献   

13.
君臣之间     
周怀宗 《领导文萃》2007,(11):99-100
君臣之道,其实是人间最难。做臣子的太聪明了不行,所谓功高震主;做皇帝太聪明了也不行,所谓人至察则无徒。诸葛亮对幼主阿斗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所以最终遭阿斗忌惮,功败垂成。崇祯皇帝对臣子太讲规矩,明察秋毫,凡错必罚,所以最终众叛亲离。其中微妙,端的存乎一心。不过,倘能运用得好,必然成一代名君或千古名臣。  相似文献   

14.
唐飞 《领导文萃》2006,(7):131-134
大唐朝廷规定,官员七十岁致仕,即退休。比起如今的六十岁,年限可谓很宽松。按孔子的说法,七十岁已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达此境界者不多,更何况古代天命无常,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如此规定,很人性化。但有些官员到年龄后仍不愿退休,和上级讲条件,或为公,想继续为国效忠;或为私,在考虑切身利益。到了点,该退不想退,多是官位令其留恋难舍。这种心情,古今一样。武则天时有位兵部侍郎叫侯知一,年龄到了,朝廷下发了关于他致仕的文件,上盖皇帝大印,意味着武则天已圈阅。但他不愿退,就给皇帝写奏章,表示自己欣逢盛世,身体健康,还能再干几年。为证…  相似文献   

15.
正关于作者姓名作者姓氏前置且完整拼写(包括复姓),作者名字缩写后加".",姓氏和名字之间用英文逗号隔开;两位以上作者之间以英文逗号隔开,不用"and"分隔。末位作者名字缩写符"."之后和文题之前,还需要再加一个".",以示作者与文题的区隔。正文中凡涉及引用,只需列出第一作者姓氏即可,其他作者以"等"替代,如"Rhoades等认为,~([1])",其中"等"不用"et al"。关于首位字母大写作者姓名、文题及期刊名称等英文单词,凡实词,首个字母必为大写,其余小写;凡虚词,全部小写。  相似文献   

16.
鬼今 《领导文萃》2013,(11):109-111
清代皇帝常在北京城外的颐和园视朝,许多官员为了准时到达,必须半夜起床。清朝皇帝相当忠实地遵守早朝的时间,说明这是个严谨恪守规矩的王朝。最近我读到曾在詹事府做事的官员恽毓鼎的日记,其中的一些记载也验证了这个判断。只是日记里对上朝时间之早的描述更加让人不可思议,如1896年2月  相似文献   

17.
何勇 《决策》2015,(1):89
逢年过节发放福利,在古代就已有传统,也不是今天才形成的规矩。古代公职人员的年终奖始于汉朝,是皇帝为巩固专制统治而给官员的赏赐。根据官职大小分三六九等。一般由朝廷统一从国库预算拨付,国家财政出钱,有时候甚至是皇帝亲自给宠臣发放红包。到了东汉时期以腊赐发放年终奖,魏晋时以卖公文废品做福利收入,唐朝和宋朝允许放高利贷做生意补足官员公差人员福利补贴,清朝则用荷包赏赐大臣  相似文献   

18.
做书香官员     
张道刚 《决策》2012,(Z1):3
今天,你读书了吗?读书本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但如果关系到官员这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所肩负的公共职责的特殊性和责任的重大性,似乎就有必要拿到台面上来说了。我们常说一个家庭的书柜影响到孩子的未来,那么一个官员群体花多少时间读书、读什么书,同样会影响到个人修养、施政理念乃至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走向。  相似文献   

19.
邝飚 《领导文萃》2008,(15):65-65
常听到贪污受贿的腐败官员,在规定期限内如果主动交待问题并退回受贿财物或赃款,可以免予刑事处罚。腐败官员接受党教育多年,尚不能抵御诱惑,何况一个普通青年许霆?贪污受贿危害大,还是无法抵御取款机出错的危害更大?  相似文献   

20.
凡帝王诏告臣民、敕封官员以及处理军国政务所使用的文书,总称为诏令文书。在中国,诏令文书起源很早。甲骨卜辞证明,殷商时代就已开始用文书来记录王室的活动和发布政令。在夏、商、周三代王命文书有命、诰和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