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刘贲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1-73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作为一种源于生活的文化载体,是在满族先民预期性目的的指导下创造出来,是满族先民的审美实践,具有“人为”和“为人”的社会价值,它既切中了满族女真人的萨满文化本质,又融于现实、大胆探索,宽容整合地吸收了岭南、中原、江南、湖湘、蜀绣等地区刺绣的技艺,形成了想象观念丰富,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的地域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陈永岗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4-76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作品造型夸张,构图粗犷,色彩艳丽,技法细腻,情感朴实。鲜活地表达着满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与文化信仰和审美思维,对于其造型观念的探索将有利于研究和挖掘满族的历史文化、历史美学等。 相似文献
3.
千阳刺绣审美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千阳县的布艺刺绣是关陇地区民间美术的代表,具有鲜明的风格特色。千阳刺绣以其独特的造型、鲜艳且对比明确的色彩和丰富的内涵寓意表达着对生命的赞美和热爱,反映了民间艺人对于生的哲学和活的智慧的思考与理解,它既是对于美的高度追求,也是中国传统生存哲学的完整体现。 相似文献
4.
5.
东北抚顺满族民居的地域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考察了辽宁省抚顺市的典型满族民居,分析了该地区满族民居地域特色的起因及其现状,旨在探讨其地域性文化的传承及发展,从而提出一些相应的发展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6.
张大庆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55-57
从中国民间刺绣装饰纹样的独立式纹样构成形式、象征性纹样构成形式及特定对象配以特定题材的纹样构成形式三方面看,我国民间刺绣呈现出一种可贵的"村野之质",其纹样构成是原始性、无意识的平面性造型,并有着强烈的象征性表现特征,对当今的艺术设计有丰富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满族的民间祭祀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明新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随着历史的演变 ,满族的社会群体逐渐稳定为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满族群体在相异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下 ,其民间祭祀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表现出满族民间祭祀的稳定性和变更性相统一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8.
徐春浩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1-84
叶兆言的新历史小说交织着消解与构筑的双重意向,即交织着"形而下的客体真实的改写与形而上的超验世界的重构",其作品将虚构和真实融为一体,并通过故事叙述把历史事实溶解在平民化的认识和体味之中,消解了历史的神圣性;同时,以民间的视角展示历史本真面目和具体入微的社会生活存在,探究人在各种情境中的生命形态,由此勾勒出一幕幕有笑有泪的市井传奇。 相似文献
9.
作为东北黑土地上的民俗文化代表——满族民间剪纸,以其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民族风情,让这颗艺术明珠闪耀出别样的艺术光芒。本文针对东北满族民间剪纸与闽南剪纸在起源、造型特点、艺术风格上的异同,以及通过分析二者在剪纸的创作手法、历史成因方面的差异,凸显东北满族民间剪纸别具一格的审美特征及其形式意味。 相似文献
10.
殷晶波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70-71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学都有其生存的"土壤"和成长的基础,都由多种因素构成,作为满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满族歌谣也是以此为根基。白山黑水独特的自然环境为满族歌谣提供了生成与发展的"河床",由此切入,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满族歌谣生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麻柳乡的民间刺绣,是麻柳先民发明创造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它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享誉海内外。2008年6月,麻柳刺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先后有40多件刺绣作品被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收藏,麻柳乡也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相似文献
12.
基于徽州版画的地域文化特色,综合研究其视觉语言的审美特征及其对现代视觉设计的审美启示。徽州版画的造型之美体现在装饰细腻的线条、繁简适宜的构图、虚实相生的空间等几方面;同时,徽州版画具有视觉色彩及肌理之美、视觉意境之美、地域文化之美和设计应用之美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3.
金丽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5):10-11
满族民俗资源是满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辽宁省是满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地域,其民俗资源具有民间性、群体性、地域性、传承性、神秘性、节律性、变异性等特征。通过满族民俗资源的开发能够带来一定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旅游价值等,从而带动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民俗艺术作为一种根植于民间传统的艺术形式,它具有美的形式构成要素,寄寓着下层民众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理念,也是民俗文化、民俗观念、民俗心理的重要载体.和高雅艺术相比,民俗艺术的审美观照在审美发生机制和层次、审美特征、审美表现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理解和把握审美视野下的民俗艺术,挖掘民俗艺术之美,对于民俗艺术理论水平的提高和实践影响的扩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姜小莉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3):23-26
东北是满族的发源地,满族文化在东北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萨满教作为满族的传统信仰,既是满族文化的母源,也对东北文化的其他内容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仅就满族萨满教对东北地区的汉军旗香和地仙信仰的影响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满族乌鸦崇拜是一种民俗,由乌鸦民俗可以追溯到乌鸦传说,由乌鸦传说又可以追溯到乌鸦神话,由乌鸦神话又可以追溯到乌鸦仪式。由此可以说明,乌鸦民俗是满族乌鸦文化"大传统"的现代"遗留物",满族乌鸦民俗的文化之根是深深扎在满族远古仪式之中的。史前乌鸦文化"大传统"在满族神话、仪式和考古发现中有丰富的表现。满族乌鸦文化"大传统"来源于女性文化模式的作用,乌鸦是太阳女神的象征。汉族对乌鸦的厌恶是汉族男性文化模式对女性文化模式的中断。满族乌鸦仪式、神话、传说、故事和民俗的多种多样,表现了满族女性崇拜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7.
范庆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3):175-185
满族抗战文学,主要基于北京文化和东北文化两大地域文化坐标生发建立起来,形成了北京满族抗战文学(老舍抗战文学)与东北满族抗战文学的“双江并流”。北京自然地理的“适中性”,孕育了老舍温缓中正的抗战文学性格;北京的人文地理,尤其是“帝都”“古都”的皇城气象,以及稳妥守成、追求风雅的北京市民文化性格,被老舍艺术调用,成为制造国家叙述的独特资源。东北自然地理的“极端性”,模塑了东北满族抗战文学粗率刚直的精神性格;东北人文地理中“多元共生的民族生态”、俄日侵略史的某些印记,被东北满族作家悉心择取,成为促进抗战书写、活化(深化)国家叙述的得天独厚的资源。 相似文献
18.
姜丽娟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6):26-28
民间美术以其实用性与审美特质的完美协调、以意构象的独特审美观、本色的质朴性与鲜明的原发性,显示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强大的生命力。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对现代视觉设计有诸多启示,比如实用与审美应互为表里,意念表达应浑然天成,造物原则应以自然为本。 相似文献
19.
万国英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3):82-84
据考证,早在汉代霍去病、赵充国垦殖河湟、屯田戌边时,就将刺绣这种民间艺术带到了河湟地区,深受青海各族人民的喜爱。在青海湟中,汉藏刺绣、互助土族刺绣、同仁吾屯刺绣最为出众。从刺绣在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浓郁的地方色彩与随意性、质朴性等特点折射出青海湟中县的民间刺绣的民族审美意识、单纯质朴的艺术风格,其也深刻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20.
宋薇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7(4):20-28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冀皮影戏,在戏曲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冀皮影戏以民间艺术为文化土壤,充分吸收民间音乐、美术、戏曲、方言、雕塑等民俗文化的精华,形成冀东、冀中和冀南不同的影戏审美特色。冀东浓郁的方言结合独特的“掐嗓唱法”自成一派,冀中的剪纸、武术、杂技等民间技艺融入表演,丰富了影戏的艺术表现,冀南的风土人情、历史人文景观,为影戏提供了多样的素材。此外,各地区的民众信仰是滋养冀影戏的文化土壤,形成酬神赐福、警世劝善等影戏主题,使影戏艺术成为寓教于乐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