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代表作《唐璜》,处处显示着作者对上流社会的讽刺,对自由与爱情的探求。他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几乎和拜伦同时,在文学中出现了另一个卓越的英国革命浪漫主义代表,伟大的英国诗人雪莱。他的政治和美学观点和拜伦很相近,对英国资产阶级社会的不调和的批判也完全和拜伦一样,但雪莱也还以拜伦几乎没有接触到的一些新的主题思想丰富了英国文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比较雪莱和拜伦的时候,注意到这两位伟大英国诗人各自的特点。恩格斯认为拜伦的特徵在於他对社会政治的讽刺和抒情式的“热烈的情感”;而在雪莱,他首先指出,他的天才的洞察力使他看出人类未来的命运。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写道:“雪莱是个天才的预言家,拜伦则充满了热烈的情感和对当时社会的尖锐的讽刺;他们二人在工人中拥有最广大的读者。……”  相似文献   

3.
四1818年3月雪莱赴意大利,在这里他一直居留到他逝世。他在意大利常和拜伦会面,和他作关於政治、文学的长谈。这两位英国人民的伟大的儿子都不调和地痛恨资本主义制度和英国及欧洲的凶暴的反动势力,两人同遭流亡者的命运。拜伦把雪莱称为自己的天才的朋友,雪莱给拜伦的愤怒诗篇以极高的评价,把  相似文献   

4.
"人类生而自由,人类生而平等",这意味着每个人对自然资源都具有平等的天然权利, 自由是人类的天然状态.完全的自由是指每个人都能得到他想要的一切.人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私,冷酷的动物,他们相互竞争,猜忌,追求权力,财富与荣誉.要想平息人与人这种残酷的人狼竞争,只有相互弃权,按照自然法则建立"社会契约",国家才能稳定和富强.  相似文献   

5.
绘画作品在记录和反映产生于现实、幻想、逻辑或态度上的丰富多变的观念和技巧,都呈现了一种手法的充分自由,这恰恰是艺术发展到今天的面貌.不论这些作品所表现或呈现的内容有何不同,但艺术家运用各种绘画的、观念  相似文献   

6.
现代人似乎对失去爱情不太在意,这从他们追求爱情的方式上便会看出,他们对爱情比持传统爱情观的人更不自信,甚至不敢奢望能拥有一生一世的爱。他们在追求爱情时似乎很务实,诸如“把握现在”、“只在乎曾经拥有”等,其实这更表现出了一种心理的空虚。那么,究竟要有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才足以使我们在现代爱情中游刃有余、进退自如呢?  相似文献   

7.
姚云 《理论界》2012,(11):110-113
基于经验论,爱情是一种自然生发的情感,是情感共鸣。爱情的主体是自我,对象是他我。他我的出现,势必会涉及到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那么对待他人的态度和意识就会产生道德。爱情内在的含有这样一些道德特征。它是自由和自然、情感和理性、实践理性和社会理性的统一,应由主奴意识上升到平等,并与利益有着一定的关系。弄清楚爱情的发生机制和道德本质特征,有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恋爱观,确保它的稳定性和建立在它基础之上的家庭的幸福。  相似文献   

8.
<正> 巴金早期的短篇小说创作有七十多篇,汇集在《复仇集》、《光明集》、《抹布集》、《将军集》、《沉默集》(一、二)、《沉落集》、《神·鬼·人)等十三个集子中。这些作品塑造的异族和本族人物形象十分丰富多彩。研究巴金早期的文学创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那一时代的广阔社会生活,也有助于了解这位毕生耕耘不辍的文学大师所走过的一段道路。在前辈作家中,描写外国异族生活和人物的,巴金是最多的一位。巴金用许多篇幅来描写各国不同民族的生活和斗争,除了因为他极为熟悉西方社会外,是他认为无论中国人或外国人“追求的都是同样的东西——青春、活力、自由、幸福、爱情,不仅为他们自己,而且也为别人,为他们所知道、所深爱的人们。失去了这一切以后的悲哀,乃是人类共有的悲哀。”(《复仇集·序》)这便是说,他是为了表现整个人类,并借助外族生活来寄托他对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康德的审美理论多有曲解和误解,特别是以他的审美无利害性的思想为依据,否定文艺作品的思想和意义,把美当作是一个纯粹的形式问题来理解。其实,康德提出审美无利害性的真正意图是在思维方式上,为人们在物质世界之外建构一个“静观”的世界,使人在利欲关系中有所超越;在人学目的上,可以沟通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把人引向“最高的善”。其用意都是为了使人摆脱物的奴役,保持人格独立和尊严,完成自身道德人格的构建。正确理解和评价康德的审美理论,不论对美学、文艺学的理论建设还是对实现人的自由解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隐逸与自由要素张立伟历代都有一批为自由而隐的人,他们涉及到自由的两个领域─—政治自由和伦理自由,由之幅射开来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太文略加论述。一、不合作确立为权利政治自由表现为人权的确立。人权的本义是指人的应有权利,即人作为人应当享有的权利。而某一...  相似文献   

11.
华兹华斯、拜伦、雪莱和济慈是杰出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作为同一个文学流派的诗人,他们都崇尚自然,强调个性解放,并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非凡的创造力。然而,除了这些公认的共同点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诗作在主题、题材、艺术手法等方面体现出诸多不同之处。正是这些反映他们个性特点的不同之处使得他们在英国及世界文学史上更加卓而不群:  相似文献   

12.
晚唐诗风日趋艳丽,镂金错采,炫人眼目,这种诗风和晚唐,五代婉约词的艺术风格有着至密的亲缘关系,并对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晚唐缛丽诗风的主要代表是李商隐,他的诗歌,特别是它的爱情诗歌,艳情绮思,深细婉曲,缠绵悱恻的艺术风格,对同时代和后代诗词影响颇大,从晚唐至宋初,直到清代,有不少诗人在艺术风格上效法他。不但诗人如此,就是唐宋婉约派词人,以及元、明、清许多爱情戏曲作家,也都接续不断地向他学习一些艺术表现手法。晚唐的重要作家温庭筠和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温庭筠的诗风近予李商隐,而他的词十之七八是写恋情的,绮丽婉弱的格调,尤其与李商隐酷肖。说温李齐名,主要是说他们某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比较相近,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李商隐的爱情诗主要是无题诗,这可以说是他的首创。他也有几首摘取首句数字以为题的爱情  相似文献   

13.
倘若我们需解释自由在艺术上的限制为何无法打破,只能像萨特所说的: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拥有自由.西方艺术亦是如此.他们只是在渴望中寻找自由,而无意将所有制度、经济、法律、道德去掉,回到原始的状态下从事艺术,因为他们知道那是不可能的.除了自然规律无法打破,他们也深信上帝是不可侵犯的,而上帝的存在本来就是西方人不自由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浪漫主义诗人中,与李白最为神似的,当推拜伦。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接受的是绝然不同的文化传统,然而,他们传奇般的经历,狂飙般的激情,叛逆反抗的个性,为自由光明而献身的精神,以及他们狂放浪漫的诗人气质,却是多么的相像啊!每当我看到拜伦手持利剑,头裹希腊花巾的戎装肖像,就不由得想起李白“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的英武形象。他们的英风侠气,实在令古今中外诗人骚客为之扬眉荡气。这两位诗心侠胆的旷世奇才,为中外的浪漫主义文学增添了多少绚丽的色彩和阳刚之气!  相似文献   

15.
徐志摩对西方浪漫主义的认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因其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大都经历过有意识冲决传统文化氛围,放眼世界的精神经历,这个精神经历或多或少或短暂或持久地影响和规范着他们的思想观念的发生、创作道路的走向。纵观徐志摩的思想主张和创作道路,主要表现为对西方浪漫主义的认证,尤其是对华兹华斯、济慈、拜伦、雪莱等为代表的英国早期浪漫主义的认证。他在被冠之以”才华横溢的一路诗人”的同时,又几乎被公认为思想感情“浮”、“杂”的特点,比如,他的弃政从文的轻易之举,他的左右开弓的政  相似文献   

16.
倪正芳 《兰州学刊》2007,(6):160-164
拜伦的诗学思想散见于其诗歌和散文文本之中.拜伦对诗歌目的、任务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追问,他特别认识到诗歌的治疗作用;拜伦认为,诗人应采取认真、负责、自然的写作姿态,他尤其发掘了注释作为诗歌文本的延伸功能;拜伦的诗歌批评策略是感悟式的,这导致了其诗学成分中理性的缺失,而这与他作为个性独特、处境困窘的浪漫主义诗人身份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通过对巴金中长篇小说中的爱情描写的分析,探究巴金小说爱情描写的独特性和它在作者整个创作中的位置与意义,并从一个侧面揭示巴金创作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不同阶段的特征.爱情线索与作者的“曲笔”《灭亡》《新生》和《死去的太阳》,是巴金早期的三部中篇.主要表现大革命时期,走向社会的青年革命者的斗争生活,特别是他们的精神状态。但三部作品都贯穿着重要的爱情线索。这些爱情的描写,在作品中各有其用,而其共同之点是把爱情作为一种“曲笔”,借以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体现其创作目的.《灭亡》,从根本上说不是恋爱小说,巴金渲泄的不是爱情上的苦闷,也不是一般地表现革命与恋爱的矛盾。主要是抒发对罪恶社会极端曾恶的感情,表现在现实面前极端愤懑的心境,同时赞颂杜大心为信仰而牺牲一切的崇高人格.这些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杜大心与李静淑的爱情描写来达到的。作者曾自述道:“我创造李静淑出来给我解决爱与憎的问题”①。“我曾用了一点曲笔,加了一点爱情故事,而且造出杜大心与李静淑的关系来。”他还指出《灭亡》第十章《爱与憎》(主  相似文献   

18.
苏曼殊筒介:苏曼殊(1854,9,28-1918,5,2),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南社诗人、脍炙人口的小说家、独具匠心的画家,又是与严复、林纾齐名的“清末三大翻译家”之一。他是旅日华侨之子。出生不久,非婚生的日本母亲离去,由庶母日本人河合氏抚养。六岁,由嫡母携回原籍广东香山。十五岁,东渡日本留学。辛亥革命前,在日本、上海等地与冯自由、秦毓鎏、陈独秀、刘三、章太炎、柳亚子等交往密切,参加革命活动。民国初年,又结识了孙中山等,积极支持中华革命党的反袁斗争。但因个人“身世有难言之痛”,一生两度出家。民国成立后,又“眼见举世污浊”,日益厌世,竟在三十五岁的壮年不幸早逝。苏曼殊平生私淑英国的爱国诗人拜伦,因为“他是一个热烈的、真诚的为自由而献身的人”。他在长和旅居日本、飘流南洋时写的不少诗、文、书信里,始终表现了深切的眷念故土、关心祖国命运的爱国感情。他是一个天才隽逸、多才多艺的作家和艺术家,他的诗歌、小说、散文、绘画和译著,都是中国近代文学艺术遗产珍贵的一部分。现值曼殊诞生一百周年之际,特发表此文,以志纪念。—译者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着坚定的自由理想.其自由理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追求生命的永恒;二是追求生命的自由.他是捍卫生命自由和永恒的“斗战胜佛”.他的人生经历了一个由自我张扬,到自我改变,最终到自我超越的过程.他的人生境界也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即由自然境界到功利境界,再到道德境界,最后到天地境界.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独具魅力.他是天、地、人融合为一体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20.
萨特的自由在很多方面都带有康德的影子,是对康德自由的继承和发挥。但是康德的自由在更多层面上是形而上学的,仅仅限于精神层面的自由实践,属于知识论和认识论范畴;而萨特的自由是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他不仅要实现人精神上的自由,而且把这种自由观付诸于现实的实践活动,实现存在的自由。萨特的自由之路始终是与艺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由此实现的自由才能真正体现人的生存价值。这是康德美学上的自由所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