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恶心"是一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荒诞的世界和无意义的人生的一种感受,也是人对于这个物化了世界一种挣扎与抗争.萨特以这样一种感觉深刻地表现出西方现代人精神家园丧失后的焦虑和无奈.  相似文献   

2.
《局外人》是加缪的经典之作,它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诞的概念.主人公默尔索自私、孤独、冷漠,面对荒诞的世界显得麻木不仁,在荒诞的世界里流露出荒诞的情绪体验: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人感到与世隔绝,无依无靠,人面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而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其荒诞的哲学意义在于唤起人们从中听到并发现行动的意义--与其与荒诞的世界共舞,最后丧失了存在的意义,不如摧毁荒诞,重构新的人类世界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3.
加缪在其文学作品中,以人物形象觉悟到荒诞的局外人态度,充分彰显了围绕人与世界的"荒诞"感受.觉悟到荒诞的局外人态度,表现为对常规生存状态的疑问,延伸为超越众生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4.
"荒诞"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也是卡夫卡小说最显著的特征.区别于其他荒诞文学的哲理表达,卡夫卡在小说创作中体现的荒诞感更多地与他的个人生活、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在表现手法上,他采用"变形"手法来凸现陌生感和隔离感,用漫画手法来凸现世界的无生命状态和机械性.  相似文献   

5.
加缪的人本主义哲学是关于荒诞和反抗的哲学,志在重建人道主义。荒诞哲学是充满光明的阴郁哲学,是一种悲剧乐观主义。反抗哲学是对荒诞哲学的逻辑发展,是拒绝荒诞和虚无的形而上追求。新人道主义是虚无主义废墟上的价值重建。加缪在"上帝死了"和理性动摇之后,重新确立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充满奴役和非正义的世界上,追求自由和正义的理想。  相似文献   

6.
《第七天》运用“以死写生”的荒诞方式,串联起一系列的荒诞事件,呈现两个截然相反的世界——出生者世界和死者世界,表层的荒诞叙事下是深层的荒诞意义.小说通过对生者世界、死者世界里的“死无葬身之地”和“安息之地”的矛盾化叙事,呈现了余华对社会荒诞的绝望以及对普通大众的同情与悲悯,以此构成荒诞化的奇观.但作者结构“荒诞奇观”的内在逻辑——简单的二分对立,使得“荒诞”缺乏力量.  相似文献   

7.
奥尼尔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是孤独的、无助的。因此他在戏剧中揭示了人类无所归属的悲剧,也反映出人类生存和存在的荒诞。在一个一切都失去了意义的荒诞世界里,人类不可能找到命运的归属,找到生存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作为美学范畴的“丑”和“荒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丑"和"荒诞"是西方现代美学中的两个重要范畴.文章分别描述了其上升为西方现代美学核心范畴的过程,分析了丑和荒诞的内涵、特征以及审美意义,揭示了丑和荒诞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9.
200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的文学创作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在其代表作<钢琴教师>中,她通过笔下的背景、人物等,形象地表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的存在也是荒诞的"等核心思想,并以小说中的多重人物关系,艺术地阐释了存在主义哲学观念下人与人之间的"他人"与"地狱"的关系.存在主义哲学为耶利内克的社会批判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这一哲学思想也是她作品中浓郁的阴暗色彩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不论学术研究中还是一般情况下,对"宗教法"一词大多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运用.在法学研究的领域也缺乏专门、系统的解释和阐述;而在当前提议加快宗教立法、构建和谐社会的呼声此起彼伏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先搞清楚"宗教法"这样一个词语是不是适合用于一部法律的名称.因此,作者就"宗教法"的概念进行了一些分析和阐释."宗教法"一词来源于对西方"Religious Law"一词的翻译,本文介绍了历史上东西方对"宗教法"的理解,提出了新的定义.即宗教法可以定义为以宗教经典著作、宗教教义的精神为指导形成的调整特定社会关系或个人的行为或思想规范的总称.在理论上,任何宗教都可能有其宗教法,佛教法也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1.
"文化"一词可以被简单地表述为人类生存适应的稳定机制和积累结果,而"旅行"一词则可以被简单地定义为人及其意识在时空之中的非日常移动过程。文化的种种本质属性,决定了它与旅行的无法回避的复杂纽结。而旅行的种种本质属性,则决定了其必然表现为一种文化过程。以此定义重新检讨人类的行旅活动,许多以前为人忽视的层面与意义遂自然而然地浮现了出来,旅行与文化的深层关系同时也在两个概念的重新定义中得到了彰显。  相似文献   

12.
《秃头歌女》作为荒诞派的开山奠基之作,以它独有的创作风格和表演形式对传统的戏剧进行了大胆地突破.剧作中的“荒诞”表现在人物的语言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几方面.它是一部典型意义上的“反戏剧”,作家用荒诞的方式表现现实世界的荒诞,又用荒诞的方式反抗现实的荒诞,然而真正是我们感到荒谬的是虽然荒诞派剧作家们认为理性本身也是一种荒诞,但荒诞派戏剧正是他们长期理性思索的成果,这究竟是他们的失败,亦或是他们的成功呢?  相似文献   

13.
西方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新发展。在观念模式上,后现代主义小说首先表现为对世界本身的荒诞性"超越",从而展示小说的虚构本质、解构世界的意义本质、超越写作的技术本质;在语言模式上,它则直接指出语言就是虚构的,是通过语言在阅读语言本身,即所谓"话在说人",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写作和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14.
《庄子》与中国荒诞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以其关注现实人生的荒诞体验而成为中国荒诞剧鼻祖,它所倡导的荒诞精神与后来西方荒诞派戏剧不谋而合.文章通过对"庄周梦蝴蝶"、"浑沌凿七窍而死"等经典文学案例的剖析,挖掘出《庄子》独辟蹊径的荒诞美学思想,对人类荒诞生存境况的思考,更证明了"荒诞"是全人类共同精神体验的产物.从《庄子》开始,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荒诞概念得以建立,荒诞美学得以形成,并对后世文学特别是中国荒诞剧的生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郁闷"是当代大学生中最为流行的词汇之一,"郁闷"一词反映的是大学生一种模糊的焦虑状况."郁闷"心态是折射大学生心理的一面镜子.对大学生郁闷心态的意义表征、形成原因及克服对策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理性分析,有利于大学生生活世界的建构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叶,世界文坛涌现出了大量的具有荒诞审美特征的现代主义作家,使"孤独"和"荒诞"成为这一时期众多文学作品的代言词。意大利剧作家皮兰德娄和奥地利的小说家卡夫卡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他们都对人生存在现代世界内心的空虚感和孤独感、自我与现实的格格不入做了很好的阐释,本文意在通过分析两位作家的一些代表作品,来比较他们创作风格的相似之处,从而进一步阐明孤独性和荒诞性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7.
荒诞来自人与世界的冲突,荒诞产生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对立。荒诞意识在卡夫卡的小说中,则具体表现为夸张变形、矛盾悖谬。荒诞不仅是卡夫卡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卡夫卡重要的艺术手段。卡夫卡最大的特点是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通过荒诞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再现了现代人的荒诞处境。  相似文献   

18.
加缪在《西绪福斯神话》中对20世纪人们普遍感受到的"荒诞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具有新意的论述。他的文学创作,描写的都是世界和人的生存环境的荒谬,《局外人》通过莫尔索孤僻、冷漠、与我们所熟悉的社会格格不入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世界的荒诞性,并引发人们思考应该如何面对荒诞的处境;在《鼠疫》中,加缪通过里厄及其周围人在鼠疫肆虐时的顽强抗争,共同面对"恶"的永恒性,从而完成了他从认识荒诞到觉醒,从个人反抗到集体反抗的哲理思想演变。加缪关于荒诞的思考,在哲学上,深受克尔凯郭尔、尼采、雅斯贝尔斯等人的影响,而在文学渊源上,加缪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找到了他作品中所需要的诸如荒诞感、孤独感、虚无感、无能为力感、负罪感等各种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19.
贝格特的《等待戈多》看似虚无,实则荒诞中存在理性,虚无中蕴涵深刻生态思想。在西方生态思想和中国道家思想的观照下,贝格特式的荒诞和虚无呈现全新内涵。尽管贝克特没有明确言说大道,审视贝克特的创作历程,我们发现《等待戈多》是作家从"重言"到"空境"的过渡,反映的不是荒诞,而是作家"证求大道"、回归生态"整一"乃至道家"浑整"世界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虚无"在西语中,所指的是没有规定性、无意义或意义的缺失。后现代艺术第一次深刻洞见到意义世界的虚无,然而从荒诞文学到大众艺术,其始终呈现出在"虚无的观念"(有)与"观念的虚无"(无)之间游移的鲜明特征,诗性地回应了实存哲学关于人之存在"之间"性的沉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