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文化研究中的方法问题杨思基,刘俊杰近几年,我国传统文化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整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精神资源,可以说,主流是好的。但在研究中也有诸如“用元典精神治现代病”、“‘四小龙’腾飞是由于现代科技与儒学...  相似文献   

2.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中华民族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霜雪雨而历久弥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拥有强大的文化基因。而中国"前轴心时代"和"轴心时代"的先秦元典为中华文明的进步与繁荣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之渊  相似文献   

3.
李建中 《江海学刊》2014,(2):176-183
中华元典关键词以"词根"的方式沉潜,以"坐标"的方式呈现,以"转义"的方式再生,既是轴心期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语义根源,亦为中外文化和而不同的话语前提。因而,欲楬橥元典关键词的原创意蕴及现代价值,须从词根性、坐标性和转义性之考察开始。元典关键词之语义考察,一是以五经以及儒墨道法兵诸家文化元典为文本依据,诠释中华元典关键词的词根性(关键词的文化源起与辞源学释义);二是以历史时空为经纬,厘定中华元典关键词的坐标性(关键词如何标识不同时代的文化观念,如何贯通不同时代的文化命脉);三是以世界为视域,诠解中华元典关键词的转义性(关键词的赓续、新创以及语义再生等)。这种"原生—沿生—再生"的语义考察,可为推进中华元典研究提供新的观念、方法和入思路径。  相似文献   

4.
饮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表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产状况、文化教养、心理素质、创造才能,都会从他们的饮食中反映出来。我国素有“烹饪王国”的美称,饮食文化的历史十分悠久。云南古代民族的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整理和研究云南古代民族的饮食文化,对于丰富整个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文化重演律”的思考冯天瑜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前后(即“轴心时代”)的文化元典,在此后两千余年间,不断被诠释和放大,其包蕴的精神被人们反复体悟、延伸,尤其是当历史处于转型的关键时刻,元典精神往往被人们重新召唤,令其发挥一种转换剂的作用,这在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的文化元典《论语》和《礼记》中蕴蓄着丰厚的中华道德思想,基于内容上原创性、涵盖面的广阔性以及思考的深邃性,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元典"。其基本精神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体自身发展上的道德个人主义以及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人文关怀精神。其巨大的影响力贯穿了中华传统道德发展的历史,并具备其现代性转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中华民族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霜雪雨而历久弥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拥有强大的文化基因。而中国“前轴心时代”和“轴心时代”的先秦元典为中华文明的进步与繁荣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8.
追求哲人智慧的结晶──读《哲人的智慧──<老子>与中国文化》杨弘毅《老子》一书作为道家思想文化的元典,其地位和作用不言也明。历史上屡有大家的解老、喻老、注老、释老之作,其中对于老子思想的深刻意蕴、博大智慧,既形成了许多定评成说,亦有不少歧见异议,见智...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华元典“人文性”的思考冯天瑜本文从比较文化学角度,讨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籍──《诗》、《书》、《札》、《易》、《春秋》、《老子》、《庄子》等元典的人文性。一、参照系;希伯莱元典和印度元典的“神文性”希伯莱元典《圣经》充满了对于彼岸世界的向往、追求...  相似文献   

10.
论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文化的诸种地域形态中,中原文化占据着主导性的位置,它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源泉.但是,正如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面临着艰难的现代转型一样,中原文化作为一种起于家耕文明的文化形态,它的转型则不但决定着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形象的转变,而且也必然对建构当代形态的中华民族精神持续发挥着重要影响.据此,对于中原文化的研究,不仅具有整理历史遗产的学术价值,而且是为当代社会发展寻找精神动力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1.
李红兵 《新疆社会科学》2023,(2):124-132+159-160
文化在社会治理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现代国家边疆治理的新理论、新战略和新路径。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不仅需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更需要文化润疆。文章认为,文化润疆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文化进行治理,旨在新疆地区建立和畅通中华文化润泽机制,持续注入中华民族立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人心和精神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以文化进行治理,凸显文化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让文化成为社会和谐的稳定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民族团结的黏合剂。文化润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文化治理理念、系统论研究方法、多学科研究视野以及基于日常生活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2.
高旻  赵耀宏 《学术探索》2023,(10):111-117
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文化转化创新活力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需要坚定不移推动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持续提高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建设能力。为此,需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原则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价值引领,以主体形塑着力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以世界眼光推动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文化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3.
从元典的“穷变通久”到近代的“更法自强”冯天瑜近代中国适逢古今中西一大变革之际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发生着全方位的转型。这一切催促人们竞相追求变易之道、会通之理;而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又激励人们寻觅自强之策。西方传入的社会进化论之所以风靡于2...  相似文献   

14.
民族精神的发生根植于民族生活的沃土之中,受制于民族文化发生的精神现象学机制。中华民族与自然—社会—历史三重现实的对象性关系,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生成、发展的现实基础。古代中国整体多样的地理环境、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和轴心时代的元典创制,滋生孕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华民族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础,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并成为此后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发展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为多民族的统一体,其形成与发展,凝聚着各民族的聪明才智与辛勤贡献。满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为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有清一代近三百年的历史中,汇集了浩如烟海的满文档案及文献史料。据初步统计,全国约有200多万件。其内容之广,无所不包,涉及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宗教、民俗、天文、地理等诸方面。如此繁多的珍贵史料,对于古今社会诸学科的研究,无疑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一、满文档案之重要价值满文是一种历史民族文字。有清一代,满文受到高度重视,称为“清文”,满语定为“…  相似文献   

16.
英雄史诗《江格尔》是蒙古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之一。近百年来,它一直以其迷人的诱惑力吸引着中外蒙古学者,纷纷进行着持续的搜集、翻译、出版、研究。笔者作为一名本民族文化的钟爱者,几年来跑遍了南北疆蒙古族聚居的州县和草原,作了一些搜集和整理,也进行了初步的学习。现将个人所得作为资料奉献于众。  相似文献   

17.
一个民族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由其伦理观念决定的。本文以"儒家伦理的现代可能"立题思考,通过对儒家伦理思想资源的扒梳、分析,试图站在中华民族伦理思想的原点,重新认识、开掘元典伦理思想的质素、要义。认为,创新与超越,是儒家伦理实现转型、更新,成为现代普世伦理观念的重要变途。  相似文献   

18.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所始终注重的,是治学方法。无论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即所有的整理国故;还是对于西方学术思想,诸如推崇赫鲁黎、达尔文的“怀疑”精神,尤其介绍杜威哲学及其思想方法等,都是如此。他的作为再造文明手段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和整理国故,无一不是注重于此。他所总结的治学方法“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是他一生学术研究所遵循和追求学术研究的科学方法,体现了胡适对此的深刻认识。诚如余英时先生所论:“胡适思想中有一种非常明显的化约论倾向,他把一切学术思想以至整个文化都化约为方法,他所重视的永远…  相似文献   

19.
孙中原 《船山学刊》2017,(1):108-112
回顾中国逻辑史研究,由梁启超和胡适开端,取得初步的成就。沈有鼎的研究,有突破性进展,奠定现代研究的坚实基础。后人研究大盛,争议多,无定论。展望未来研究,建议从元典的正确诠释开始,端正分析方法,概括科学结论,推进中国逻辑史理想化和完善化的研究,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为中华民族复兴和新文化建设的伟业竭尽心力。  相似文献   

20.
冯天瑜先生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研讨传统文化及其创造性转换的重要著作———《中华元典精神》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几年来好评不断。姜海先生的这篇迟到的评文(文见《中国图书评论》1999年第3期)可谓独具特色。姜文称许了冯著对传统文化及其转换的理性态度后,对著中所论“元典”、“元典精神”及传统转换思路提出了质疑,从中不难窥见姜先生对冯著的揣摩之功及思维之勤。学术贵探讨,然而遗憾的是,姜先生在文中对困惑的表达,却令笔者更加困惑。为了祛除姜先生的困惑,笔者现就姜文发表一点拙见。一、角度的祛惑元典是“专制王权”的还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