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赛义德及其重构的东方主义从其批判意识出发,通过放大传统东方主义的某些侧面而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重构.赛义德的批判陷入了私人化的误区,导致批判(所指)和批判主体(能指)分裂,因此批判就变成了赛义德自我建构的一种策略,而不再具有它所力图表征的意识形态特权.赛义德和西方之间实际上是一种雇员/雇主或生产者/消费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赛义德在福柯话语意义上理解东方主义,把东方学知识称为“东方学话语”,从而质疑其知识合法性,这是其东方主义文化批评理沧的核心。赛义德解构东方主义的最大意义不是得出了什么结沧,也不是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文化研究范式,而是以一种异常尖锐的方式提出了多元文化如何对话与共生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3.
赛义德东方主义文化批评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义德在福柯话语意义上理解东方主义,把东方学知识称为“东方学话语”,从而质疑其知识合法性,这是其东方主义文化批评理论的核心。赛义德解构东方主义的最大意义不是得出了什么结论,也不是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文化研究范式,而是以一种异常尖锐的方式提出了多元文化如何对话与共生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赛义德的出身背景、研究方法和东方历史三个方面论述了为什么赛义德的《东方主义》没有涉及远东:一、限于阿拉伯出身背景和知识学力,深受中东中心主义或伊斯兰中心主义影响,赛义德突出近东、中东,忽略远东,将远东置于东方的边缘地带;二、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方法不适于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的东方主义研究;三、西方殖民势力没有在远东(主要是中国)取得长期、绝对的殖民统治。故此,远东不具备东方主义发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是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一种延伸,是其权力逻辑在东西方文化关系之间一个新方向上的拓展,从文化领域向知识话语即东方学学科领域的深入与扩散,巩固了西方的意识形态霸权,使文化霸权问题进一步复杂化、顽固化。本文详细地分析了文化霸权理论与东方主义两个方面的相同点,剖析了其理论本身存在的三个方面的不同之处以及理论的现实目的的根本差异,使我们对无产阶级复杂的革命斗争、帝国主义的本质与殖民史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话语作为当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近年来在文化批评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在此,特从四个方面对话语进行探讨:1.语言学家们对话语的界定;2.在文化研究层面上话语的内涵;3.东方主义——最为典型的人为建构的话语之一;4.新时期世俗知识分子的使命——警惕并挑战文化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7.
赛义德和葛兰西都主张在文化领域发动一场非暴力性的软权力革命。葛兰西站在现代性的立场上对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进行了批判,鼓动无产阶级从资产阶级手中把文化领导权夺过来。赛义德从后现代性的立场出发,对西方文化中的霸权进行了揭露,主张把西方的文化领导权给彻底消解掉。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了萨义德《东方主义》产生前后美国的社会背景,探讨了其理论基础的三大来源:福柯的知识与权力关系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概念、福柯的知识与话语关系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9.
探讨"自我东方主义"倾向的原因,分析"自我东方主义"者们对翻译文本和策略的选择,揭示"自我东方主义"造成了他们在文化翻译中方向的迷失,从而患上言说东方文化的"失语症".  相似文献   

10.
赛义德从后现代主义的立场出发,对东方学中的文化霸权主义进行了解构。但是,由于他把解构策略推向极端,从而使他的后殖民文化反抗理论解构有余而建构不足,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本文就赛义德后殖民文化反抗理论的缺陷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1.
论英语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英语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阐述了它们的具体表现,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弱势语言与文化的影响,分析了英语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的发展趋势。文章最后提出了认识这一现象的一些视角。  相似文献   

12.
英语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作为一种主导性语言,成了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方便了各国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另一方面,它充当了新时期“文化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工具,对输入国的语言和文化产生威胁。面对这迅猛而来的冲击,我们应该积极迎接挑战,让汉语及其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三个层面分析了后殖民批评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赛义德的对位理论:对位理论的提出、对位理论的概念及其实质和对位理论的意义,指出对位理论在运用到具有文化差异或冲突背景的文本阅读时,注重把文本与当时的文化历史语境、现世的批评语境和涉及的地理空间相结合,强调文化间的平等、对话、历史交迭的关系。再者,作为批评视角的对位理论对实现不同文化间平等对话和观照批评理论本身也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无论英语还是汉语,做文章都讲究修辞。英译汉,其实就是根据原文来做汉语文章;当然离不开修辞。但是英汉语在修辞手段上存在差异,翻译过程中就有技巧问题。本文试图找出英汉语在句群层上的差异,提出在翻译过程中讲究句群修辞的必要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伊纳里图执导的影片《通天塔》揭示的绝不仅仅是语言的隔膜造成的沟通的失败,还有其背后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差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关乎其文化心理,而一个群体的文化心理必然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对社会财富掌控的多少紧密相关。世界本就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且具有广泛差异性的复合体,只有经济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等,不存在文化的优劣高低。经济基础决定着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的性质和价值取向,强势经济必然带来文化霸权的繁衍。  相似文献   

16.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其前奏曲.其产生既有无产阶级现实斗争需要的原因,也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逻辑发展,还包含了对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总结.针对国内学界对文化霸权理论的"误读",有必要对其进行"历史性"的还原与反思.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但一般而言,史学界在讨论中西方关系时,大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宗教及政治经济范畴,顶多由此延伸至科技、美术、建筑等显性领域,对于相对隐形的文学则极少顾及。而事实上,文艺的功用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屡试不爽,西方列强自然深谙文艺在国际交流中的巨大作用。西葡等早期殖民主义国家的对华交往更是彰显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葛兰西提出了文化领导权的思想。在葛兰西看来,在国家的统治中,处于优势地位的阶级不但会通过武力和暴力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还会通过精神领域中的道德等柔和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文化领导权。在葛兰西看来,文化领导权让被统治阶级自觉地在内心深处认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葛兰西认为,革命要取得成功,首先必须夺取文化领导权。文化领导权的夺取具有阵地战的特点,具有持久性,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对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文化霸权最先是由葛兰西提出,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向第三世界国家输出其文化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强势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向弱势文化输出其各种文化以达到殖民的目的,结果导致弱势文化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特色且陷入被强势文化同化的危险。《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描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在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英译版本中,他关注的是情节的连贯性、整体性以及西方读者对译作的接受力,很少考虑到传播中国文化给西方读者的重要性。以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英译版本为切入点,探讨了文化霸权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其目的和意义在于使更多的人了解到文化霸权的存在,并且唤起人们保护民族文化、建立平等文化交流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