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历史的和辩证的。通过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自然日益进入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并成为人类生产的一个内在构成部分,因此对自然的理解只有建立在实践和社会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因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是被实践中介过了的自然。同时,对社会的理解又始终只能从人对自然的改造即人们物质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出发,即只有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点,从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出发才能理解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现实基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与历史在人类的实践中达到了内在的统一和辩证的发展,最终达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的辩证的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民族方法学”(ethnomethodology)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5年加芬克尔(Harold Garfinkel)对陪审团审议材料所作的分析。如果我们把“民族方法学”这个术语中的“民族”(ethno)理解为是(一个群体的)“成员”,“种族”或“民众”,那末,这个术语的定义就是:社会成员理解社会的方法。“民族方法学”研究的是人们理解日常活动的方法。显然,许多日常活动平时都被认为是理当如此的,因此,如何来理解日常活动还没有被当作问题提出来。加芬克尔的研究方法则相反,他把人们视为理所当  相似文献   

3.
人们几乎理所当然地认为,不发达国家是不创造技术的。此外,“技术”一词在一般人眼中是指原子、火箭和电子计算机。本文试图摆脱这些词语在用法上的限制。我们所说的“技术”一词,不是指这种高级的东西,而只是同十分普通的活动联系在一起。我们把“技术”理解为生产工业产品所需要的技术性的有条理的信息。我们把“技术变革”理解为对这种信息所作的一切修  相似文献   

4.
阶级的产生,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必然后果。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为阶级产生提供了物质前提,而“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因为“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社会分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生产部门的专业性分工,如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一是指生产过程中“领导者与执行者”的分工。前者历来受到较多的注意,而后一种分工对阶级形成的作用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从感性的人的活动或实践的形式去理解对象或现实,把对象或现实理解为感性的人的活动或实践建立的东西。他实现了对形而上学的实践的、现实的批判;与之相适应,他所批判的是由感性的人的活动建立的、真实的对象或现实。这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真谛所在。改变哲学漠视真实的现实和真实的生活的传统,把哲学的关注点从“天上”拉回到“地上”来,具体从革命实践的角度批判和反思真实的现实——即运用马克思在新的哲学观基础上创立的分析社会历史的方法论来批判和反思当下的社会现实,是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使命,也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6.
杨学伦 《21世纪》2000,(5):58-58
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化人”比“化物”更重要。实现人的现代化需全面提高民族素质,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长期以来,对现代化的理解,有些人侧重“化物”,即注重社会的现代化,注重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环境的改观而忽视了“化人”、人的现代化,忽略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素质教育的投入。由此,在生产上走外延型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在经营上实行粗放型经营。 现代化,包括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化物与化人”的统一。那种把现代化仅仅理解为是物质生活的富裕,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即单纯…  相似文献   

7.
阶级的产生,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必然后果。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为阶级产生提供了物质前提,而“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因为“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社会分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生产部门的专业性分工,如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一是指生产过程中“领导者与执行者”的分工。前者历来受到较多的注意,而后一种分工对阶级形成的作用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以其强大的功能、精巧的逻辑和稳定的功效实现了对人与社会的全方位介入,不仅以技术的方式重塑了社会运行的逻辑,更以技术的要素重新规定了人的本质。直观“数据人”这一存在面相产生的人自我理解的退化、数据所建构的人与人全新的物化关系,洞察人工智能时代数据人的新异化是今天理解“人”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数据人”作为现代技术建塑的“主体”,深层地体现了当代技术与人本质的构成关系,必须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审视中重新理解。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在数据中既获得生活的便利、活动的自由,又获得生命的丰满和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人的“活动”及其方式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课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之时,特别重视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方式问题。他们讲:“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①因为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衣食住等)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②,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将“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看作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也看作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前提”③。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马克思对人与科学技术的理解入手,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的社会现实体。在一般社会财富创造中,活劳动的作用趋于零,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科技在生产上的运用。因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包含着“人的因素第一”的意义,是对“人的因素第一”的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理论本质是什么,实践活动的界限应该怎样划分,这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赵家祥教授认为把“精神活动”当作实践活动是“泛实践论倾向”,笔者认为这是把“思维活动”称作精神活动而产生的误解。实际上深层次的问题是,思维活动是否应该从实践去理解,这才是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从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来看,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对人的活动的整体性的规定,应该包括对思维活动的规定,如果实践活动不包括思维活动,那么,只有感性活动的实践何以能够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精神产品又是怎样被生产出来?实践概念对人的活动的整体性规定与实践概念的感性活动出发点原则是完全一致的。从实践唯物主义原则出发,实践活动的界限就应是不同实践活动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12.
把人的实践活动理解为现存世界的基础 ,并在这个基础上阐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互为前提、互为中介、相互制约、相互映照的 ,这是理解马克思全球化理念的关键。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在探解人存在的两种关系“互为中介”思想的基础上 ,深刻地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内在规律 ,开创性地预言了人类社会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我们考察和研究当代全球化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对于当代哲学解决全球问题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的产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必然结果。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是阶级产生的经济前提,而“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因为“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社会分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生产部门的专业性分工,如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二是指生产过程中“领导者与执行者”的分工。前者历来受到较多的注意,而后一种分工对阶级形成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恩格斯非常注意“领导者和执行者”的分工在阶级形成中的作用。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是建立在他对人的存在的理解基础上的。他认为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这种有生命的意识活动使人成为“类”的存在物 ,人成为“类”的存在物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因此 ,人的生命活动不是“为意识而存在的活动” ,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对象性的生活的活动。这种对象性的生活 ,就是在确实在外的、真实的对象身上表现和确证自己的生命。这种活动表明人是在自然界中 ,在对象世界中存在。因此 ,只有在人的对象性存在中 ,在人的“类”存在中 ,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质 ,才能发现真正科学的人道主义。所以 ,我们只有在马克思的存在论哲学境域中才能真正理解他的独特的真正科学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5.
传统人学对人的理解基本有两种向度,即超验生存观和自然主义生存观。马克思扬弃了这两种基本人学态度,从实践和生存出发去思考和审视人。马克思人学认为,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确切所指乃是人“本源性”的生命存在和活动方式,人之存在就在于他的历史性的“生存”与“生活”,“生存实践性”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构成了人之为人的“奥秘”和深层根据。人的“生存实践性”成为了马克思全新人学的核心,也完成了对人理解的革命性转变。  相似文献   

16.
进入二十一世纪 ,随着“以人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 ,建构“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生活方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追求。现代生活方式作为“人的生产方式” ,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调适和对生活资源的有效配置 ,满足人的生存、发展、享受的需要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活方式通过“人的生产”而生产“生产”的作用可以形成一种“生活力” ,特别是在以知识和创造性为主要动力的现代社会 ,“生活力”是一种强大的“发展力” ,对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析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基本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有如下四个基本要点 :一、它确认在它那个时代 ,艺术创作活动已经而且还在继续地演变转化为一种“直接同资本交换的劳动” ,由于这一变化 ,引起了艺术的一系列的根本性变化 ;二、以此为立足点 ,它把人类的艺术活动从宏观上划分为“非生产劳动”的“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和严格意义上的“艺术生产”阶段 ,这一有别于传统的划分为人们理解艺术活动提供了全新视角和方法 ,开拓出新的广阔的理论境界 ,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提出了一种进步与丧失并存、普及之中又有沦落、伟大的天才又是异化的“非人”的辩证地看待艺术发展进程的观点和方法 ;四、对“艺术生产”活动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规律 ,特别是关于艺术消费与艺术生产具“同一性”的特征作出了深入分析和把握。“艺术生产”理论独特而深刻的内涵表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乃是一个具多元分支系统和发展趋向的大系统 ,它的多元的理论生长点为它在新的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和重建开辟了异常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正> 关于对“学习”的理解 “学习”是用得很广泛、很常见的词儿,心理学词典上解释说:“广义的学习是人不断获得知识、经验和技能,形成新习惯,改变自己的行为的较长的过程。从猿到人的进化,从用火到宇宙航行都是一系列极复杂的学习过程。”“狭义的理解说学习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主要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以上两种解释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两点:1、学习是学习知识、技能和行为,使认识由旧变新的过程。2、学习是一个较长的行为过程。  相似文献   

19.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以社会历史为基础生成、发展的。实践的内涵可以包括目的性要求和对象性活动两个方面。这些都正是以社会历史为基础而实现和拓展的。理解实践必须要有一个把“抽象的人”回复到“具体的人”的历史自觉。  相似文献   

20.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互相关系的思想和行为的规范,也是各个阶级进行社会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恩格斯说过:“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①编辑这一行,做为连接作者和读者的“文化桥梁”,是精神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担负着通过自身的职业活动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影响和指导社会生活的责任,对党和人民承担着义务。它的工作好坏,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