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张积中在黄崖山讲学聚众的实际活动看,黄崖事件非“教”案,也非纯粹“匪”案。张积中的讲学活动不是决定山寨命运的主要因素,仅为黄崖山聚众的魅力元素。黄崖事件的悲剧命运是当时的社会生态所决定的:咸同年间山东灾荒与流民问题为黄崖山寨聚众提供了条件,咸同年间山东民间军事化结构同质了黄崖山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张积中北上山东开太谷学派北宗至黄崖山事件前生平的考察,辨明了一些以往模糊的观点,如其游玩四松园的详情。填补了一些以往学者未关注的空白,如其山东居所迁移地址的确定等,对深入了解张积中及太谷学派北宗的思想活动乃至黄崖山事件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晚清咸丰年间,太谷学派北宗领袖张积中在山东黄崖山聚众讲学,自保自治。黄崖山聚众的规模在数千人之间,聚众者主要来自于乡绅官宦、本地村民及流民杂类。山东民间军事化环境下灾荒与民变频繁使黄崖聚众有了最基本的吸引力。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宗旨是黄崖山聚众得以实现的依靠。  相似文献   

4.
本人通过对《太谷学派遗书》等文献的查考,考证了太谷学派北宗张积中在举家定居黄崖山前曾四度北上山东的历史。对张积中在山东的人脉资源有所介绍。本文的考论对探入了解张积中及太谷学派北宗的思想活动乃至黄崖山事件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5.
仪征市张集乡位于市东北部,与邗江县相邻.……张集是代有人杰的.清代中期,张集就出过“张圣人”.那时中国有个民间团体“太谷学派”.创始人周毅,字太谷.主要代表人物两个:一是胥浦人李晴峰,一是张集人张积中.咸丰六年,为了宣传学派的观点,张积中携家带眷往山东肥城定居讲学.几年后,慕名跟随几千户,实行君师合一、教养兼施.利用不能体力劳动的读书人去济南、安丘、肥城等地经商,获利补助办学.黄崖山下设药局,免费为穷苦人治病施药,人称“张圣人”.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十月,山东巡抚阎敬铭以张积中纠众谋乱之名,围攻黄崖山.张积中与弟子几千人自焚殉难,留下许多著作,其中有他对张集故居——小王屋的怀念《自题小  相似文献   

6.
18 56年 ,太谷教北派学者江苏仪征人士张积中为避战乱携眷北上山东济南 ,旋迁居于肥城黄崖山 ,以讲学授徒为业 ,慕名来归者及来此避乱的民众到 186 1年达 80 0 0家之多。为防范兵匪和维持居民生计 ,张积中令弟子修山砦、购武器、设商号 ,并规定凡入山者将其财物半数归公。这些举措以及太谷教的神秘色彩 ,引起山东地方官吏的怀疑。 186 6年 11月 ,山东巡抚闫敬铭以张积中聚众谋反为名督兵血洗黄崖山 ,酿成骇人听闻的冤案  相似文献   

7.
张积中拜从周太谷,在学习的过程中,除师传外,多为自悟。并曾巡游各地,觉悟师道。在其北上山东创办太谷学派北宗前,曾经四度前往齐鲁,在济南、泰安、博山等地交朋访友,联络人脉,为其立学派北宗打下了坚实基础。对他求师、悟学、立派的考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张积中及太谷学派北宗的思想活动及黄崖山事件。  相似文献   

8.
周太谷宗儒兼释道,创立太谷学派,其间包含有民间宗教因素.张积中创立北宗后更有宗教化倾向.黄崖山事件后,李光炘采取去宗教化的手段以保存学派命脉.在"南北合宗"的基础上,黄葆年、蒋文田、刘鹗等人使学派的学术化不断加强.学派后期活动逐渐徘徊与委顿,但至今存在,成为民间秘密学术组织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9.
“黄崖教案”余闻点滴─—在刘鹗及《老残游记》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严薇青研究《老残游记》,研究其作者刘鹗,就要研究太谷学派;而太谷学派第二代传人之一的张积中就曾在济南附近长清县黄崖山定居讲学。张氏弟子不限男女,不分贵践,因材施教,轰动一时。当时正值捻...  相似文献   

10.
刘铁云先生以“养天下”为己任 ,为太谷学派弟子。 186 6年发生了山东黄崖教案 ,太谷学派弟子为反抗清廷自焚二三千人。 192 0年太谷学派弟子在苏州发起“归群草堂” ,由黄葆年、蒋文田讲学  相似文献   

11.
万宗喜 《东方论坛》2005,(4):F0003-F0003
"山东问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其攫取山东进而独霸中国的阴谋而精心制造的侵华事件,曾是1914-1922年间中日交涉和远东国际关系中的焦点.黄尊严先生的<日本与山东问题(1914-1923)>(齐鲁书社2004年8月版)一书,不仅对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全面地论述,向读者揭示了这一历史事件的全貌和真相,而且运用国际法这一近些年来国内史学界最新采用的史学研究方法,对日本在"山东问题"形成至解决过程中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了法理剖析,从法律意义上指出了日本的侵略性与非正义性,读来尤其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2.
黄葆年与太谷学派南北合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谷学派遵循“命由师传”的规范。宗师周太谷死后 ,传弟子李龙川为南宗、张积中为北宗。后张积中在黄崖教案中死难 ,没有指定传人 ,其未遇难弟子星散而以朱玉川为自然领袖。李龙川遗命弟子黄葆年“承嗣北宗”。朱玉川等黄崖孑遗即按“命由师传”的规范予以尊奉 ,1898年到 190 0年间黄葆年完成南北合宗 ,190 2年辞职 ,同年归群草堂创立 ,学派进入“黄门”时代。其间黄崖孑遗中唯虞季升一人曾怀不同意见 ,受到朱玉川的劝说和教诫而终于服膺。而方宝川《蒋文田及其著述》一文论黄葆年出任学派山长系由弟子“共推” ,则属误解文献所致  相似文献   

13.
说契丹黑山     
契丹黑山是契丹本境的一座重要山镇,当时也称炭山,今名罕山.位于内蒙巴林右旗北境,地当大兴安岭南行正干.此山逶迤磅礴,峭拔奇险,令人莫测高深;林崖苍郁,风景绝美,又使人留连忘返.曾经称雄中国北方二百年的契丹族,就是在这里发源、崛起;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南北朝”的出现,长城南北各民族打破区域界限而最终联为一体等重大历史事件,就是在这里孕育发生,本文旨在根据所学,对这座伟大的山镇与契丹历史的关系,谈一点体会,籍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4.
深夜读黄公辅先生事迹,但觉先贤不朽凛凛犹生;读黄公辅先生诗文,更觉热血沸腾不忍释手。在黄公辅先生故里寻找先贤足迹在黄公辅先生故里——江门市新会区杜阮镇的叱石风景区里面,游人今天依然可以看到不少和黄公辅抗清史迹有关的物事。例如山上祠堂有对联云:崖山纪宋,叱石思明,空嗟华夏沦夷,两代兴亡  相似文献   

15.
山东龙山文化是山东地区古代文化发展索链上的重要一环。自从1928年首先在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被发现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几十年的辛勤工作,现已发现六百多处山东龙山文化或含有山东龙山文化堆积的遗址,先后对其中的数十处进  相似文献   

16.
对“黄崖教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太谷学派,往往涉及到同治五年(1866年)十月发生在山东的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冤案——“黄崖教案”.国外也在研究太谷学派.木刊发表德国汉学家屈汉斯先生的文章.由于历史、地理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原因,其研究角度和我们所见到的有关文章不同,文中的观点、可作一家之言(除部分文字作了一些修改,基本保留原样).发表这篇文章,也使我们从中看到德国汉学研究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7.
1279年宋元军队最后的激战以及南宋王朝的覆亡,使得崖山成为极具象征意义的历史文化符号。但很少有人知道,在三百余年后的明代晚期,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荷兰人相继抵达这里并展开激烈竞争。由于晚明朝廷的态度,败给澳门葡人的西班牙人和荷兰人才不得不转趋我国台湾地区。西方诸国在崖山的港口之争和晚明地方政府的相应举措,不仅反映出大航海时代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亦折射出晚明朝廷因循守旧的传统思维模式,并且预示了“老大帝国”此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世界名人、伟大的爱国者盛成(18op-lop)已于去年去世。法国有个“盛成研究会”,有不少人研究盛成;中国出了(盛成文集),也将有许多人研究盛成,在盛成研究中,’‘盛成与太谷学派”是个重要的课题。这里,提供一点资料,讲一点我的看法。盛成是江苏仪征市人。在仪征,盛家是个大族,他的母亲的外祖母李氏,是太谷学派第二代传人李晴峰先生的四弟李光燮之长女,而李晴峰先生四弟李光燮之妻张氏又是太谷学派第二代另一传人张积中的堂妹,与李晴峰之妻为姊妹。在盛成的血液中,有李、张二族的基因。张积中在山东肥城黄崖山传周太谷之道…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东夷文化,自西周以来.有一个“落后论”的传统观念.这个传统观念.一直流传了长达三千年之久.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初.山东城子崖和两城镇龙山文化的发现.才引起人们对“落后沦”传统观念的怀疑.五十年代末.泰安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引起学术界对东夷文化的极大关注.此后不久,山东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这一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的确立,完全证明了东夷文化是东夷族独立创造的、与中原地区不同的、具有独立系统、独具风格特点的灿烂文化.东夷人的史前文化并不比中原同期文化落后.且在某些方面具有领先的地位.光辉灿烂的东夷文化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相似文献   

20.
群体性事件中的骨干力量、普通参与者和旁观者在群体性事件中的策略选择和心态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将小事闹大来实现维权的目的、借机敛财和对社会进行仇视是群体性事件骨干力量抱持的三种基本心态。普通参与者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目的并不像骨干力量那样明确,从众和搭便车心理等往往是他们的心态。作为旁观者而存在的某些境外媒体抱持一种唯恐中国不乱、别有用心的心态。极少数不具有利害关系的普通民众以及没有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一般利害关系人也会表现出一种兴灾乐祸的心态。既然中国当下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心态是多元化的,政府在群体性事件的解决过程应当充分考虑参与者的具体心态,建立一套以分类管理为核心的规则治理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