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在介绍跨文化交际的概念、起源、意义的基础上,阐述了中日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必要性、目的及其研究内容。认为中日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中心内容为日本人的深层文化意识:集团意识、内外意识、耻感文化意识、宗教意识。通过对日语词语、语法和日本人言语行为的分析,解读了日语语言的文化特性,研究结果对中日跨文化交际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省略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日语第二人称代词的省略与日语自身的特点和日本的社会文化相关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上下意识、内外意识、恩惠意识、耻感文化、"体察"文化和崇尚自然观等文化的角度,对由敬语表达、授受表达、被动使役表达和命令、禁止、请求、建议、劝诱、许可表达引起的省略,及第二人称代词以外的称呼词引起的省略等五种第二人称代词的省略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不论在历史、文化,还是在政治、宗教信仰等方面均存在显著不同,由此造就了汉语和日语中色彩词的涵义及其蕴含的社会文化价值同样存在极大的差异。经由对中日语言中色彩词的比较研究,剖析该部分语言中凸显的文化差异,可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中日两国有别的文化本质,减少相互理解上可能产生的偏差。文章通过分析汉语和日语中色彩词的比较,对色彩词与中日民族性格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提高对汉语和日语中色彩词的有效认识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4.
语言和文化紧密相关。只有理解语言及其所依存的文化,才能实现有效交际。日本语言包含了日本民族的行为习惯、审美传统、社会形态和文化精神,日语的发展和变化对中日跨文化交际必然产生影响。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有利于学生在理解日本文化的基础上使用日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思想与情感的交流是靠语言来实现的。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表现。语言丰富着文化,有时也透支着文化。日语的表达充满了谦和、忍让和恭敬,反映了日本文化的兼容并蓄、内敛平和及功利追求的特点。文章试图通过研究日本语言的透支现象、本土特点及创新趋势来探究日本文化的价值。对日语多种表达方式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日本语言的发展和文化的衍进,进而把握日本语言文化的特点与内涵,藉此促进中日两国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6.
日语中对于"不"的表达,不同于其他语言的明确使用,显得比较模糊和暧昧,由此给日本人在对外交流中带来障碍和误解.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与日语自身的语言结构有关,也与受到日本人的文化背景、语言心理和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有关.在世界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现代日语面临着是否应该改革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抽象的语言符号不能完全描绘文化的细致特性,只有语言和文化一致才可以进行实际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由于长期受中日同文看法的误导,我们在日语学习与教授过程中忽视了日本语言文化的特性,导致在与日本人交际过程中文化干扰现象的发生.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文化内容综合性导入原则,使学生彻底摈弃中日同文的错误观念,努力探求中日传统文化与国民性格的差异性,树立敏感的中日语言文化差异认知意识.  相似文献   

8.
"丸"传入日语后,汉字写法没有发生改变,一些含义也相近,但是在中日两国语言中却体现出极大的文化差异。通过中日丸的使用差异可知,丸在汉语中体现了中医文化特征,带有明显固守传统的文化特性,同时体现了整体中国人的抽象思维意识;而丸在日语中体现了为我所用的拿来主义的文化特征和自上而下的区分内外的文化特征,同时体现了整体日本人的具象思维意识。  相似文献   

9.
日语第一、二人称代词的日常使用习惯反映了其使用规律以及日本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文化特色。日语会话中人称代词的替换也极具日本文化特色。通过例句对日语会话中第一、二人称的替换现象及其翻译技巧进行了分析,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考虑到跨文化交际,以做到翻译的准确与恰当。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文化对语言的手段、表现形式等都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分析日本文化与高校日语教学的共生效应,重点论述将日本文化引入高校日语课堂的重要性与有效方法,挖掘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的新的思维理念。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了文化的特点,语言交际要受到文化语境的制约。文章通过对日本人的语言交际产生影响的文化语境因素进行分析,来探讨日语教学中应怎样将语言的学习与文化的习得有机结合起来,以期对日语教学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对中日两国问候语的惯用表现进行比较研究,分析问候语背后的语言文化、生活习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可以揭示两者的差异。而这些有时明朗、有时微妙的异同之处,对于学习日语的中国人以及学习中文的日本人而言,都是非常难以理解的问题。基于上述原因,通过对中日两国问候语,尤其以日语的问候表现为中心,探讨它们的表现结构、特征、意义,揭示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日语中片假名词汇大量涌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它已泛滥成灾,破坏了日本语言的纯粹性,侵蚀了日本文化。笔者则认为,片假名词汇增多与日本崇尚先进、善于创新、实用主义至上的民族心理特性密不可分,它是民族心理和特性在语言上的反映,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从中日语言文化对比的角度探索日语教学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日对比是日语教学的一个好方法.在进行汉日语言对比的同时,还有必要导入中日文化方面的对比.通过汉日语言对比,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清汉语和日语各自的语言特点,以便更好地运用到日语教学当中;通过中日文化对比,可以使我们了解两国间的文化差异,排除交际上非语言因素的文化障碍.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中文的动宾结构与相应的日语谓语形式进行比较,阐明中日动宾结构的异同,进而分析中日自他动词的差异,指出学习日语动词时易犯的毛病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表征。在日语听力课程的学习中,缺乏日本文化背景知识,不仅会时刻影响听解能力的提高,而且会阻碍听者对说话人的态度、意图等深层意义的理解。由于中日文化在词意、语言表达习惯与行为方式、意识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将文化背景知识导人日语听力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学生通过语言来认识一种文化,而且可以使学生通过对文化的了解来促进语言学习。日语听力课程中的文化导入应遵循实用性、适度性、阶段性、系统性、讲授与诱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特定的语言行为体现着该民族的文化特质,寒暄语便是其中之一。寒暄语是日语学习中最早接触的内容之一,但是学习者往往按照汉语的习惯使用寒暄语。这与不了解寒暄语背后的日本文化背景有一定关系,也与学习者不了解寒暄语本来的含义也有关。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寒暄语及其背后日本文化的理解能力,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分析探讨了同一语境下中日寒暄语的特征与差异。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反映在不同民族的语言之中;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现象、语言形式都是文化的具体反映。在世界文化不断交融的今天,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作用已日益凸显,单纯语言教学与研究的局限性和缺陷越发明显,而语言文化现象的研究成果对克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即是对日语词汇和日语表达方式中的日本文化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商务日语教学是传授日本国语言知识、提高与日本国商务交往活动中的语言沟通能力的外语教学课程.在商务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企业文化,让学生了解日本社会及企业的文化习俗,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对日商务交际沟通能力、在今后的商务活动中更能被对方认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探讨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导入日本企业文化知识的方法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在日语和汉语中,都存在被动的表达形式。日语称之为"受身表現",汉语称之为"被动句",而且各自的被动表达都不只限于一种形式,其基本形式可以概括为有标志的被动表达和无标志的被动表达两种。笔者主要对日语中使用频率高、句子结构复杂、表现意义丰富的"有标被动句"的汉译问题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和挖掘翻译的技巧,揭示日汉被动表现的本质特征和区别,为日语教学的翻译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