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杨晓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2)
在众多有关梁启超思想与文论的研究中,却较少见到把他与欧洲启蒙主义的思想家和文艺理论家相提并论来进行比较研究或追溯其思想根源的。这一发现,令笔者多少感到有些意外。因此,本文主要考察梁启超思想及文论与欧洲启蒙主义思想及文论的关系。全文在梁启超的自述、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梁启超文论与欧洲启蒙主义文论的比较三个层次上展开。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启蒙思想的历史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启超受严复和法国、日本等国启蒙思想家启发,深刻意识到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意义。他采用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积极致力于对国民的思想启蒙,并由此形成以新民说为主体的启蒙思想。他强调发扬民族主义精神,克服民族自卑感,将中国与西方优秀文化相结合,以达到新国民的目的。梁启超的启蒙思想不仅具有政治实践意义,而且显示出重要而长久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丁英宏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6):25-27
以文化启蒙为核心的国民精神改造思想是梁启超思想体系中最有价值的组成部分之一.<新民说>是梁氏这一思想达到顶峰的扛鼎之作.其中倡导的国家思想、权利、自由思想、新道德观念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民族感和重要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4.
蒋志刚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梁启超文学启蒙思想受到了日本启蒙主义文学的深刻影响。日本政治小说、明治维新时期文学的文体论都成为其文学启蒙思想建构的宏富资源,可以说,日本启蒙主义文学是其文学启蒙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陈国恩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173-177
王富仁的"鲁迅",是从中国政治革命与中国思想革命的分野上来界定的思想启蒙者的鲁迅。王富仁通过鲁迅研究,对现代中国一些重大问题做出了具有新意的阐释,而又切合了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时代要求,给了人们可供参照的一个新观念和看待问题的一种新方式。"回到鲁迅",是与五四启蒙主义的思想背景和现代性的方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王富仁"鲁迅"打上了研究者的烙印,这就是启蒙主义的思想立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念、思维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治学特色,尤其是体现了理性与感性紧密结合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6.
王升云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4):44-47
梁启超将启蒙作为其诗学主张的核心主题 ,并自觉地将这一主题贯穿于其诗学体系之中。他明确提出诗歌要用当时的新语句来表达新意境 ,诗歌要表现近代世界新兴的社会理想、哲学观念及其自然科学、物质文明 ,宣传当时欧洲先进的精神思想 ,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变革服务。启蒙是梁启超诗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他诗学的基础 ,是理解他诗学主张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小说以"为人生"、"改良这人生"的启蒙思想著称,他的第一人称叙事小说同样与启蒙思想有着内在的深刻关联。对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的理解与把握,不能仅停留在现代叙事学意义方面的文本分析或审美形式的考量上,而应在此基础上,把对这些文本叙事方式或审美形式的解读整合、提升到他的启蒙思想这一带有意识形态本体色彩的高度上。鲁迅第一人称叙事小说的审美创新及其蕴涵的启蒙思想在当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英姿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3,(3):30-32
梁启超近代中国著名的报刊活动家和政论家。他早期的新闻学著作反映了他早期新闻思想日趋成熟渐成体系的变化。他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阐述了报纸的社会政治功能、地位 ,办报原则 ,并且初步形成了具有西方自由主义色彩的新闻自由思想 相似文献
9.
于影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1):18-21
由于特殊的历史现实 ,从世纪初严复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这一命题起 ,国民性改造就成为时代主题之一而受到 2 0世纪中国思想家们的极大关注。本文从思想基础、对现状的认识、对未来的规划及改造的途径等诸方面来比较在世纪初“新民”思想滥觞时期 ,在同样的口号下梁启超与青年鲁迅的思想所表现出的异质性 ,力图通过对比找到二者发展的不同的基础奠定 ,从而探索出后来二者“异路”的溯源所在 相似文献
10.
张福贵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早期鲁迅的宗教观是具有辩证性的悖论。他从宗教原始起源来肯定形而上的人类精神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获得了评价人生、批判社会的价值尺度;又从对宗教教义的怀疑而否定其神学价值体系,显示出理性主义的时代光彩。在鲁迅思想发展和人生行为的整个过程中,其早期宗教精神表现为内外两种转化形式。一是将宗教意识的追求与宗教徒的献身精神内化为实践性的个人品格:自我牺牲式的救世精神;一是以宗教信仰的价值意义为尺度,批判物化、虚假和马虎的病态人格和社会,前者表现为道德人格上的真爱,后者表现为心理性格上的真诚。从而全面表现了鲁迅对社会改造和民族人格重塑的整体思考 相似文献
11.
袁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3):24-29
晚清的小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这一繁荣与当时的城市发展市民人口的增长并不同步,而是由梁启超发动的小说界革命所推动的。梁启超的努力适应了当时小说家安身立命的需要,他们自觉响应梁启超,政治小说成为当时小说的核心。梁启超的小说观念适应了士大夫文学观念的需要,他们抛弃了鄙视小说的看法,参与到小说的创作和阅读中来,他们对梁启超的认同,大大扩大了小说的市场,帮助小说繁荣。 相似文献
12.
王秀青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2):83-88
比较研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梁启超对史学比较方法的内涵与功用进行了阐述,促进了近代史学理论的发展。他还在中国史和外国史等领域中有意识地进行比较研究,其比较研究成果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房向东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23(1):29-33
鲁迅“骂人”是特定时代的特定文化现象 ,并不只是鲁迅在“骂” ,事实上是更多的人在骂鲁迅。与其纠缠于鲁迅的“骂人” ,不如更多地去了解鲁迅所处的时代。如此 ,才能更好地了解鲁迅“骂人”的形而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志蔚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6(3):62-65
鲁迅毕生致力于揭露和批判国民劣根性,攻击固然猛烈,但是,反叛的立足点和归宿则是“立人”以“兴国”。鲁迅挚爱祖国,高扬“民主”“科学”大旗,“窃取”西方圣火,扬弃传统文化,称赞“理想的人性”,这应该是害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梁实秋的翻译之争及对翻译批评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琳琳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3):147-14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和梁实秋就翻译的性质有过一场激烈的争论,争论的核心是硬译和汉语文法欧化等几个问题。其中涉及的翻译原则,是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翻译理论的研究和翻译批评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6.
曹斌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6):44-49
死亡是学作品经常描写的内容。在鲁迅的小说中,死亡描写具有启蒙的意义。鲁迅通过自己小说中人物的死亡,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提出了关怀生命的重大命题,使五四新学在反映人生问题上呈现了新时代的特征,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杨绪忠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本文从传播思想史的角度, 论述了鲁迅早期的传播思想。对其文化传播的比较观、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结构及传播的现代取向作了评析。认为鲁迅这一时期的传播思想, 对当前的文化传播活动仍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志蔚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5):86-90
鲁迅毕生致力于揭露和批判国民劣根性,攻击固然猛烈,但是,反叛的立足点和归宿则是“立人”以“兴国”。鲁迅挚爱祖国,高扬“民主”、“科学”大旗,“窃取”西方圣火,扬弃传统文化,称赞“理想的人性”,这应该是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中国小说现代化之父。从《药》即可看出 ,他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实现了“实用大于消遣”的小说价值的现代转换 ;二、实现了“人物大于情节”的小说观念的现代转移 ;三、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现代小说形式 ;四、运用了明白晓畅的现代口语。 相似文献
20.
黄健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鲁迅在日本求学期间对尼采思想的接受,是他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特点是在他的思想结构中又掺合着较浓厚的现代主义思想元素,形成了一种拨正进化论思想的内在动力.进化论和现代主义的两种思想元素的交织,使鲁迅思想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既使他的思想充满悖论,形成一种张力,也使他获得一种思想创新能力.尼采的"权力意志"、"惟大士天才",以及有关卓越个人、独特个体的学说,都对鲁迅产生了重要的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