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与探索》2012,(8):142
编者按:经学和史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两大显学,它们之间因缘颇深。一方面,经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学与史学思想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思想影响和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史学也为经学的建构和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历史素材,人们关于经义的探求不能离开具体的古今历史的发展变  相似文献   

2.
王雅林  高凤清 《学术交流》2007,(12):141-146
从古代政治文化体制的绵绵沿革透视我国经济管理的特质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附着于封建社会政治与伦理的理念。传统宗法制度和儒家伦理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这种形式的建构,为农耕经济社会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古人"经国济民"或称"经国济世"的管理思想和携带着天然的弃私性;求均意识限制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现代管理模式的形成;重农抑商的政策及重义轻利的思想成为封建社会制约经济发展与高效管理的障碍。这些不仅是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管理和经济管理合而为一的形态表现。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形态,托体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制度;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用今人的价值观念去品鉴古人的经济管理意识,目的是从中获取睿智的思想源泉,加深对中国经济管理思想独特性的探讨,为凝缩中国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大师,也是先秦诸子文化的集大成者.荀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有深刻影响,要言之,可分"继往"与"开来"两方面."继往"角度说,荀子在诸子中突出的批判继承了先秦学术;从"开来"角度言,荀子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发展方向,并影响了中国传统儒家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汉武帝时期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以此为标志,封建地主阶级融汇儒法,威德并用,确立了自己统治思想的基调。但是,一个阶级统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绝不能一纸圣谕便可裁定。在以后长达20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封建社会各种矛盾不断消长斗争,使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以至衰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魏晋到盛唐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时期。它介于秦汉和隋唐两次长期大统一之间,是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思想发展得更为完备、更为精致的阶段。 任何统治思想重大的转折性变化,无不表现为在保…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传统地缘政治思想偏重于实践,主要包括:北守南融、以藩为屏、以夷制夷、合纵连横、屯垦戍边、富国强兵等。中国古代传统地缘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服事观”确立了中国古代地缘政治层次的治理模式,其对维系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大一统”格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认为,中国古代传统地缘政治思想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中国中心”的地缘观逐渐演变成一种狭隘的世界认知模式;重陆轻海的地缘观导致海权观念淡薄、海洋权益丧失。当代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理论应在继承古代传统思想的同时,对其进行再造和升华。  相似文献   

6.
“富民”是中国思想史上可贵而优良的传统,亦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之积极因素。富民思想首先为儒家所正式倡导,但富民思想的萌芽在中国可追溯到上古时代。从《尚书》、《周易》的记载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经济思想发刃之初就十分重视养民之欲。孔子以后,富民思想不断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所主张。富民思想和政策在中国历史周期性地实施,为中国封建社会周期性地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在历经一段创伤与毁坏之后,又重新恢复并有所发展。 一、富民思想形成的政治历史根基 富民思想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民本思想。可以说,富民…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地考察了中国封建传统经济观念——农本工商末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全文分为五个部分:首先论述先秦两汉时期“重本抑末”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由此形成历代地主政权奉行不替的经济指导思想;两晋南北朝时期“贵本贱末”思想的出现和强化,则是本末思想发展史士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历史现象;从唐代起,传统本末思想基本上趋于教条化,相反,新的工商观点应运而生,并在南宋时期揭开本末问题上传统与反传统斗争的序幕;到明清时期,反对传统本末教条斗争的继续发展,在客观上适应了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最后在近代资产阶级重商、重工思潮的冲击下,封建传统农本工商末教条迅速趋于幻灭。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重民思想,经历了萌芽、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古代处于主流地位的统治思想.以民为本、爱民、存民是古代重民思想的核心内容.历代统治者各种各样的重民方策,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使家天下万世相传.以史为鉴,古代重民思想对我党坚持执政为民理念和实践根本宗旨、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领导干部的实际工作等都提供了值得学习借鉴的思想、方略.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汉——唐时期儒法两家法律思想的消长融合的演变过程;结合法制的沿革、法律的实行和法律平等及肉刑废复等问题,对儒法两家法律思想的分歧点和本质上的一致性作了说明;论述了社会经济制度、阶级斗争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对法律思想演变的影响;指出这一时期法律思想的特点是,随着西汉开始的法律儒家化,逐步形成了占统治地位的以儒学为伪装、儒法合流的“德主刑辅”的地主阶级正统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联系中国社会的性质来探讨民族文化的传统。文章认为,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渐进发展中的贵族宗法式的农业社会,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强固结合,贵族官僚的独占统治,宗法制度、宗法关系下王权、族权、神权、文权的紧密结合和改良维新式的发展道路,构成了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孕育出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那就是:以身心内外谐调为自由的人生价值观,人伦本位的文化结构体制,“和为贵”的思想模式,三位一体,渗透于文化思想的各个方面。文章还对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加以探索,从史官文化复盖了巫官文化,百家争鸣而归于儒家一尊以至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最终形成中,进一步论证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并就其在现时代的发展前景作了预测,阐明了我们今天对待文化传统的应有态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法制历史经过4000多年的发展而从未中断。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法律传统,比如重农主义的法律传统、重刑轻民的法律传统、重伦常的伦理法传统、多元一体的民族法传统、德礼为本的儒家化的法律传统,等等。这些法律传统是以深厚的法文化的积淀为基础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受到中国固有国情的影响——农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多民族的国家结构、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社会状态等,也都给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相似文献   

12.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导性思想体系,其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作为一种理念和精神始终贯彻在社会发展中。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在新时期的建设目标,其正在指导着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充分发掘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潜明  卜松林 《社科纵横》2006,21(6):114-115
“内圣外王”是中国古代儒家教化思想的精髓,这一思想的目标是内修身以成圣,外治世以为王,强调济世以修身为前提和基础,修身又以济世为目标,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一思想体现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正确地处理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问题,实现了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价值的和谐定位,这对于在以人为本的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重新审视我们的政治工作育人与成事的不同价值目标,促进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价值定位和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司法文化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传统司法文化在实体价值层面的最大特色是司法的宗法伦理理性。“经义断狱” ,充分体现了儒家之礼对中国古代司法活动的影响 ,礼治主义成为中国传统司法的最高原则 ;“德主刑辅” ,着力提升道德在中国古代司法中的重要性 ,深刻反映了传统司法的德治主义精神 ;“御笔断罪” ,形象地表现了皇帝对司法的控制 ,透视出中国传统司法中皇权至上的实质和鲜明的人治主义色彩 ;“和谐与无讼” ,代表着传统中国人对诉讼司法目的的理想追求 ,是中国传统司法文化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和最高的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5.
李波 《创新》2018,(2):80-86
先秦儒家的乐论思想最为丰富,而作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音乐批评思想的丰富性则更为显著.荀子对孔子雅郑音乐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完善了礼乐治世的儒家音乐观念,而他对墨子"非乐"思想的针对性批判则进一步凸显了儒家乐教的文化价值与意义.特别是荀子在一定程度上注意从音乐本身的角度对音乐体裁、经典音乐作品和音乐风格以及现实音乐生活进行批评等更显示出了先秦音乐批评的发展.经过后世儒家特别是汉儒的大力推崇,荀子音乐批评思想影响深远,奠定了中国传统音乐批评的基本样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的薄来厚往是独树一帜的对外交往方式。探究薄来厚往的历史原因,最根本的还在于意识形态方面。而儒家的礼的传统影响尤深。薄来厚往的根本原因是重礼轻利的思想、礼教统治重视舆论以及中国人的面子感扩大了薄来厚往的范围、对礼仪的重视表现在薄来厚往中,对礼仪的要求十分苛刻、古代中国的文化虽然在东亚有很大影响,但礼教统治并未在中国之外推广,薄来厚往也只局限在中国与诸中小国家之间。  相似文献   

17.
<正> 民族性、历史性、延续性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属性。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就要研究、分析中国文化思想的民族性、历史性和延续性。目前,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已经从表层文化思想进入深层文化思想。所谓表层文化思想是指形成文字并系统化的思想意识;换言之,是指历史上的思想家、哲学家的言论。所谓深层文化思想是指一代代人积淀下来的、未系统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换言  相似文献   

18.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而民本思想则是儒家政治思想方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民本思想始于殷周之际,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历史,而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先...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进程巾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人们审美活动的领域空前扩大,审美感受的能力大大加强,对自然美的认识日渐深入;“畅神”说的出现,标志着自然美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畅神”说的提出中国古代的自然美理论,可溯源至先秦时的“比德”说。儒家学派“知者乐水,仁是乐山”的“比德”审美观,反映了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自然美的理性认识。“比德”说是指:自然物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与人“比德”,即可从中意会到审美主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9,(4):12-1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华传统生态文化进行了深刻阐释、运用和创新。从传统生态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出发,习近平强调人与自然必须相互统一、互相融合;从中国传统的五行相生、太极生万物思想出发,他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在城市化建设、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习近平运用传统生态文化智慧,主张保护农村自然生态面貌、利用自然生态力量化解城市发展弊病、通过节约资源来保护生态环境。在吸收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习近平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很好回答了生态与经济之间应具有的关系,因此是对传统生态文化的极大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