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子林  周娆 《阅江学刊》2012,4(2):97-105
2011年的文艺学研究覆盖了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两大界域,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学的全球化、视觉文化、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以及文学研究的观念与方法等诸多论域,均有较为出色的研究成果,使文艺学研究呈现出多层级的深入与科际之间的互动。文化研究丰富、扩大了传统的文学研究,突破、超越了文艺学既定的学术体制,但是,作为一种"后学科",文化研究是当代"学科大联合"的一种积极努力,文化只是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维度,文化研究不可能完全取代文学研究。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上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融为一体,对研究者而言仍是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
关于通俗文学的艺术思考——从贾继红的长篇小说《断崖火鸟》谈开去○刘俐俐匈亚利文艺学家、美学家卢卡契曾对叙事性的文学有深入的研究,他意识到叙事体的作家们,他们的全部艺术描写他们所处的时代的客观现实有着复杂的关系。他说:“认识以往文学发展的伟大面貌是一件...  相似文献   

3.
“言志”与“模仿”是中西传统文艺学中遥相对应的两个主导性命题。它们分别起源于中西诗学发轫期的先秦与古希腊。本文力图从双方所处的文学创作、价值观念、世界图式的不同背景:来解释这种差异现象。文章认为,双方文学作品中主客体关系、美学追求、作品实现方式的不同,双方社会价值体系中知识与道德所处的不同序列,以及双方在世界观上分别信奉两分世界与“天人合一”的传统等,构成了各自在文艺学根本问题上提出不同命题的文化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近年来有人认为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的动物性、潜意识是艺术的主体意识核心部分,并认为这是对马克思文艺学理论“力不从心的”补充等观点,引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抽象的高级意识才能构成艺术的主体意识等有关方面的论述,剖析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的本质,即“梦幻意识”、“病态意识”、“过失意识”和“鬼怪意识”,是混沌的不清醒的、本能的脑世界。作者指出,把马克思的艺术主体意识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混为一谈,显然是不甚了解弗洛伊德,根本没有对马克思的艺术主体意识作过认真的研究,是一种不正确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上海社联教科文智力发展公司、《社会报》编辑部、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上海电视台社教部等单位于前不久联合举办两期文艺社会学系列讲座。讲题内容有:“美学、文艺学和文艺社会学”、“世界社区文化与文艺”、“东西  相似文献   

6.
元代散曲,这株艺苑奇葩,曾在我国艺术园地上放过百年异彩。但由于散曲作家们的文艺思想比较灰颓,反映在作品中的思想比较消极,因此,遭受不少研究者和文学史家的指责,对其社会作用和意义,批判过多,肯定不足。毛泽东同志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鲁迅先生也说过:“文艺家的话,其实还是社会的话。”②以这种观点来看元代  相似文献   

7.
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已越来越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逐步向深层发展。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伴随着民族灾难,东北文学以异常扭曲和复杂的面貌呈现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流程中。日本帝国主义法西斯文化统治下的东北新文学虽沦入沉寂世界,但并未成为一片空白。沦陷初期,在日伪统治较薄弱的哈尔滨,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党员和爱国作家为主体的进步作者群。他们受俄苏文学和“五四”以来“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创作了多篇抗日救国和暴露现实的进步作品,为沦陷区文学树立了正视现实、暴露黑暗的榜样。但整个文坛并不够景气,一些小说对现实的描写多处于表面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在苏联文学界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同时也是苏联世界文学研究的一个关键词。在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吉洪诺夫作了《现代世界进步文学的报告》,他以“世界进步文学”为核心观念描画了一幅世界文学地图,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由于“进步”的政治性成为世界文学的评价标准。1957年4月,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举行的“关于世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的学术讨论会从文学内部发掘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世界性”因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世界性”在于“民族普遍性”与“理想超越性”的统一,它立足于各民族共同的传统,同时又超越各民族局限,强调一种对世界性理想存在的表达。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马克思主义世界文学研究为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中国世界文学理论的构建,应该尝试建构一种新的不同的对“文学”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泰国的现代和当代文学作品,无论就其数量还是质量来说,在泰国文学史上都是空前的,而成就最大的要算小说.然而,在泰国,对现代和当代文学的研究似乎还没有很好开展,研究者不多,研究著作也很少,特别是对1932年以后的文学更是如此.德里信·本卡君女士的研究著作《1932年到1957年泰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填补了这一空白.这部著作使她获得了硕士学位.全书250页,1978年出版.泰国《书的世界》杂志1980年7月号发表编辑部文章,对这部著作作了评介.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0.
苏联《莫斯科大学学报(语文类)》1983年第3期刊载卡尔采娃撰写关于保加利亚文学的题材问题的文章,摘译如下: 文学作品所关注和研究的对象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人——人的独特个性、内心世界、与周围生活的联系和关系、人整个活动的道德目标。六十年代是保加利亚文学中的一个独特阶段——散文作品从过去10年不重视乃至轻视个性问题的公式化中解脱出来的年代。文学对探索普通人的命运、人的内心天地、心理状况的兴趣日增。六十年代中期很多引人入胜的作品中鲜明地反映出文学描写的“心理化”:着重于剖析“普通”人的心灵世界、通过个别人的心理活动别具一格地衬托出社会历史和道德方面的迫切重要问题。这  相似文献   

11.
匈牙利《科学组织工作情报》1981年第5期报道,奥地利的一位社会科学家,经过10年的研究,对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下述四点看法: 一、研究者交流的愿望和能力特别低。属于这个问题范围的客观因素较多,如专业的专门化,语言的隔阂,需要使用抽象的概念系统,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要提防“局外人”以及要树立权威等。二、主观—客观的关系居支配地位。研究者很少应用“现场观察”的方法,而一般愿意采用“调查表”的方法进行工作。因此他们常谈论“调查表的局限性”,而不去论证更重要的研究对象与人的关系。这个问题也是由于缺乏交流活动。三、研究者缺乏创造性和勇敢。研究者中信奉教条和毫无要求占统治地位。社会科学家很少利用同伴们的研究成果,这样他们总是只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始工作。四、统计和计算技术在研究过程中的作用被夸大了。当今的研究者,对于那些有代表性的调查所获得的“硬”数据,普遍给以信任;而对于那些数据里的“软”的联系却不以为然。当今时髦的事情是:一些研究者在报刊上总是津津乐道那些经验的数据,却不能提出对社会科学研究来说是长远的或有创见的论证。  相似文献   

12.
一切人类活动的过程最终都要归结为历史,一切时兴的文学现象也终将成为文学史爬梳的化石。故尔一个专攻文学的学者,如果只满足于信手拈来、随意挥洒的时评,而不在文学史的治理上有一番作为,那么,终会为文学本身所嘲弄,拜领根底浅薄的恶谥,无法深入文学根本的堂奥。这其实也正说明了治史的艰难。或许主要是客观因素的怍用,较之搞本国文学研究,搞外国文学研究其着重点从“时”向“史”的倾斜远要严重得多。及时的第一手材料的获得,原就不是外国文学研究者之所长。外国文学研究的难搞也就自不待言。正因如此,当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作为“面向世界丛书”之一的《战后日本文学》  相似文献   

13.
文学接受系统包括接受客体、接受主体、接受环境和接受效果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其中有的属于“常数”,有的属于“变量”,这些要素本身的内在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文学接受系统的整体结构状态及其动态变化。将文学接受作为一个有机的动态系统来研究,揭示它的内在系统结构及动态变化规律,不仅是当代接受美学发展的必然走向,而且也是当代文艺学体系变革与重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载苏联《亚非人民》杂志1977年第6期.文章对近几年来苏联东方学界围绕这一问题开展的讨论做了总结,有助于了解苏联东方文艺学对以下六个理论问题的看法:1.如何对待革命前的东方文艺学研究;2.东方文艺学的理论水平及其方法学的发展方向;3.文学分期原则;4.东方文学中的启蒙运动;5.东方文学中的国际主义和民族性;6.东、西方文学的融合.摘译如下(文内着重号是原作者加的,小标题是译者加的).  相似文献   

15.
杨晓新 《学习与探索》2012,(10):134-13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构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成为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突出主题。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围绕这一主题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尚未获得根本性、整体性的突破。文学泛化现象的出现和文化研究的兴起,使得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遭遇到严峻挑战,文艺学已经陷入范式危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应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论基础,重新审视文学本质,构建新的理论体系,实现理论范式的转变,从而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推进到新境界。  相似文献   

16.
在日本,中国的文学艺术是一个深受重视的领域。日本人赋与中国的文学艺术以政治的和经济的意义。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者们热衷于议论白桦、遇罗锦以及“精神污染”,因为他们认为:通过中国  相似文献   

17.
1977年苏联《文学问题》和《文学杂志》,对文学批评分析的方法问题发起讨论,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苏联科学院院士、古俄罗斯文化研究者德米特里·利哈契夫就这场争论发表了这篇总结性的文章,着重谈了文学批评中科学性假设的作用,以及在文艺研究中历史主义的良好效果.文章说:在文艺学的研究工作中,不能单靠"饶有趣味的假设"、"异想天开的设想"来吸引读者.文艺学研究,首先应对大量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在考证了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才能提出假设.这种假设必须进一步接受历史事实的检验.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8.
原有的以“形象认识论”为逻辑起点和中心话语的文艺学理论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而审美意象,较之于形象和日常生活的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质,它是贯穿全部文学活动流程的审美内涵的中心载体。以审美意象作为中心话语,必将使文艺学理论体系大为改观。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的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界,讨论世界文学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热门话题.不仅文学研究者对这一话题颇感兴趣,就是那些专事文学创作的作家也对之饶有兴趣.确实,任何从事文学创作或理论批评的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广为流传,不仅为圈内人所认可,更为那些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广大读者所喜爱.这应该正是为什么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世界文学再度兴盛的一个原因.一般人往往认为,世界文学顾名思义就是全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的总汇,其实并不然.这里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总汇肯定不是一个大杂烩,它必定有进入这个领地的准入证,或者说有一定的遴选标准.  相似文献   

20.
象“五四”前后的许多其他作家一样,外国文学哺育了郁达夫的创作。其中尤其明显的是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和日本的“私小说”。卢梭所主张的“返回自然”,就是要返回人的自然本性,就是对“自我”的肯定。郁达夫称颂卢梭为“大自然的骄子”,赞扬他“称许本性的善处”,“比那一个都要猛烈,比那一个都能彻底”,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怎么也掩没不下去的影响”。只要想想他在日本高等学校四年里所读的近千部外国作品中,很多就是德国、法国、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就不难理解欧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