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敦煌学”即“敦煌吐鲁番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也是一门国际性学科。因此不论是研究文史的还是研究科技的,也不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可以进入这块宝地。我们杭大就有许多研究者进入了这块宝地,而且前辈已在这块宝地上开拓了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就是“敦煌语言文字学”——具体地说,这门学科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等专门学科。例如姜亮夫先生的《敦煌瀛涯韵辑》就是一部音韵学著作;该书最后一卷《俗字谱》,又是文字学著作。又如蒋礼鸿先生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旁引博辨,考释了一大批敦煌变文中出现的字和词,就同时是文字学和训诂学著作。再如郭在贻先生的《训诂丛稿》、《训诂学》以及一批单篇论文,使大多是考释俗字、俗语词的,有不少是属敦煌学的。这三位先生的著述代表了  相似文献   

2.
在煌煌百卷《大正新修大藏经》中,唯一一部以收录敦煌佛典为主的是第八十五卷。第八十五卷所收录的这些敦煌文献的重新面世,一方面给佛经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另一方面,从汉语文字学的角度来看,对于研究敦煌俗字、俗语词、俗音以及文献校理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敦煌医学文献中俗字用例十分丰富,是敦煌俗字研究的重要参考材料,却一直未能引起俗字研究相关学者的足够关注。敦煌医学文献的整理者则又很少会从俗字的角度进行考虑,以致在既往整理校勘成果中出现不少误录、误识俗字的现象。以敦煌龙530《本草经集注》残卷为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举例分析俗字研究对敦煌医学文献校勘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唐代景教写经中存在很多俗字,前人很少从文字学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导致景教文献整理中出现很多悬而未决的难点。利用敦煌俗字研究的成果,对唐代景教写经中的一些疑难俗字进行了考释,有助于对景教写经的正确释读。  相似文献   

5.
《〈祭驴文〉一首》考辨与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写卷S.1477号《<祭驴文>一首》堪称唐人俗文中的一篇佳作,此文语言通俗滑稽,妙语连珠,口语色彩极为浓郁,保存了许多当时的俗字、俗语词。从俗语言文字学的角度对此写卷作一些考辨,可了解唐代俗字、俗语词运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敦煌本《文选注》包括两部分。一为日本东京细川氏永青文库藏一轴敦煌本《文选注》写卷,该文库1965年4月影印出版,并附有神田喜一郎的《解说》。该卷存236行,仅有注文内容,没有《文选》原文。据内容可知乃为司马相如《喻巴蜀檄》,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檄吴将部曲文》,钟会《檄蜀文》和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之注文。另一为天津艺术博物馆藏一轴与永青文库所藏非常相似的敦煌本《文选注》写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中收录。该卷存220行,也仅有注文内容,没有《文选》原文。据内容可知乃为赵景真《与嵇茂齐书》,丘希范《与陈伯之书》,刘孝标《重答刘袜陵沼书》,刘子骏《移书让太常博士》及孔德璋《北山移文》之注文。敦煌本《文选注》为今天的文选学、训诂学和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敦煌本《文选注》的释读,特别是对其俗字、疑难疑义的字词的准确释读与考辨,将有助于学术界更好地利用这一宝贵资料进行专题研究。这里仅就敦煌本《文选注》中几则疑难疑义字词试作考辨,以补学者对敦煌本《文选注》释读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日本平安时期的古辞书《新撰字镜》收录了许多汉语俗字,是俗字研究的重要材料。由于作者是用汉文撰述,中间不乏中国文献中失传的文字,而在抄手笔下又不时出现一些俗字,有不少因字形接近而混、不辨正俗而混或因抄手笔误而发生的讹混,也有因书写变异造成的同形字。依据《新撰字镜》的文字材料,不仅能与敦煌、碑刻等出土文献中的俗字进行比较研究,还能补充中国大型字书中的一些失收字,有助于汉语文字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8.
汉语俗字新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代以后的一些字典辞书,诸如《龙龛手镜》、《四声篇海》、《字汇》、《字汇补》、《康熙字典》,以及今人编的《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等,都收载了大量有音无义或音义全无以及与正字关系不明的疑难俗字.由于种种原因,汉语俗字的研究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所以上述字典中的这些疑难俗字也很少有人问津.这种情况不但对载有这些疑难俗字的古籍的解读带来了困难,也对现代大型字典编纂的质量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在《汉语俗字丛考》的基础上,依据敦煌出土文献等大量第一手资料,对《汉语大字典》等大型字典中的二十多个疑难俗字进行了考辨,并纠正了旧辞书辨释方面的一些错误.  相似文献   

9.
《太平经》是中国道教的第一部经典,其中包含许多口语成分,是研究东汉时期语言的珍贵语料。近年来,有关《太平经》的注本、译本不断出现,但各注本对于《太平经》某些语词的解释仍存在一些分歧。选取该经“观古”、“过觉”、“赤子”、“儿”、“颇”、“克志”、“愉愉”、“开心”、“仓皇”、“大神”等词语,利用传统训诂学手段,针对现有注本关于这些语词的不同注释予以分析辨正,可正前人之误读。  相似文献   

10.
从数部近代汉语训诂著作中摘取数例加以分析 ,旨在说明近代语词训诂不能望文生义 ,应在掌握大量例证的基础上加以抽释 ,同时应以音韵学理论为指导 ,有条件时 ,还应用现今存留在民间的土语词汇加以验证 ,从而得出最准确的训释结论  相似文献   

11.
《太平经》是中国道教的第一部经籍,因文本艰深晦涩,现有注本及相关论著在一些特殊语词的理解上仍有不明之处,这对于道教研究和语言研究都是不利的。文章择取“乐欲”“欲乐”“忽忘”“摇手”“簿”“前后会”“小差”“空穿”“十百”等语词,利用传统训诂学手段加以解释,对现有注本在句读及释义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辨正,可正前人之误读,亦可补大型语文辞书之阙。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词典》具有收词精当、释义准确、举例典型等优点。经过不断修订,第五版在释义方面更趋完善,但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在古词语释义方面。从辞书学的角度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1)漏立义项;(2)漏释或误释古义;(3)漏释语词来源。要提高《现代汉语词典》古词语释义的质量,一方面,必须不断加强训诂学修养;另一方面,必须充分吸收历代训诂学的研究成果。辞书的科学性主要是通过准确的释义来体现的,而要保证古词语释义的准确性,训诂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辞书编纂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现汉》应该随时吸收新的材料和成果,不断修订,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3.
探讨词义训释的方法,应是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内容之一.求证中古汉语的词义,大致上要先辨字、明词,再进行释义."辨字"是指在研究过程中辨识文字正误,考释六朝词语,尤应注意辨识写本俗字."明词",就是进行词的切分,区别词与非词,明确考释对象."释义"包括查考、汇证、推阐、审例、比较、探源、求验等步骤.具体释义时往往是多种方法交错贯通、综合运用的,不能机械理解.  相似文献   

14.
现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是:以高本汉汉语音韵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传入为契机,进入一个多元并举的时代;新文献的不断发掘,构成研究的一些新突破;多学科介入,促进了研究的深入进行;"国语"与"汉语"两翼齐头并进,相互融合,相互发展,赢得汉语音韵学的更大生存空间.现代中国汉语音韵学研究崛起,不同程度地引起日本学者的注意.永岛的分析也折射出人们对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严重问题的反思;浓郁的军国主义意识,造就了"畸形"汉语音韵学的实用功能,偏离了正常的研究轨道.  相似文献   

15.
《龙龛手鉴》古俗字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辨字典古字俗字 ,得力于语言文字理论 ,但也不能忘了字典自身的体例规则。这些体例规则正是前人运用语言文字理论研究古字俗字的成果在字典中的规范体现。《龙龛手鉴》一书的“A ,古文 ,音B”及“A ,俗 ,音B”两种体式 ,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许多古字俗字 ,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以嘉靖《保宁府志》为研究对象,考释其中俗字“女占”“ ”“ ”“熳”“ ”和“ ”,结合历代俗字文献进行研究,以展现其流变概貌,推动汉语俗字研究的发展,为大型辞书的编纂与修订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7.
从公元7世纪开始到幕末、明治初的1200年左右的时间,日本汉语音韵学形成了独有的学术传统。它不同于中国或者其他国家学者的传统汉语音韵学,充分展现了日本学者进行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从训释汉字读音入手,赋予汉语音韵学以日本"汉字音"的丰富内涵;汉字音解读与"悉昙"语音理论结合,使理论与方法更为系统化;汉日外语音的多重比较"考据",形成了东方特有的汉语音韵学研究的"比较"思维方式;日本传统"汉学"名目下的音义书、辞书、韵图等与汉语音韵学相关的著作异彩纷呈;汉语音韵学的标记理论十分发达,具有明显的日本化研究优势。  相似文献   

18.
《助字辨略》收集了中古时期口语词较多的作品中的有关材料 ,运用多种训释方法 ,第一次大规模地研究了中古汉语虚词并诠释了一批六朝特有或习见的虚词 ,结论大多精当可信 ,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但也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9.
《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是研究文字的宝贵材料,其中有许多俗字的用法与字韵书已收录的字的用法不同,代表不同的词,构成同形字的关系,特别是有一些用法是《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等大型字典没有收录的。 以《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第46册为材料,旁及相关佛经文献,辑录、考释其中20则同形字,以期有利于佛经文献的整理与释...  相似文献   

20.
晋代学者郭璞在(《尔雅·释诂》“初……始也”条下说:“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这可以说是我国传统训诂学的主要内容。长期以来,我国的训诂学者在“释古今之异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那么,“通方俗之殊语”的情况怎样呢?我们认为,从总的方面讲是研究得很不够的。其原因:一是经学家解经从根本上忽视方俗语词,尤其在训诂学还处于经学附庸的漫长时间里,方俗语词难于登大雅之堂,自然就谈不上在方俗语的考源上去花功夫了,即使是在训诂学隆兴的清代乾嘉时期亦不免如此。二是方俗语词的意义难于确诂。究其原因,盖有多种。择要而言:其一,可以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