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勰文学批评的一个显著特质是,侧重从发生学和编年史的视域,研究文学中一切与变化有关的现象,揭示文学演变的普遍规律和文学内部自身的承传性,以及探讨与文学演变紧密关联的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个别作家的创作在文学兴衰过程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发展论有复古和新变两种倾向。挚虞、裴子野、刘勰等人从宗经思想出发,继承了先秦两汉对社会政治与文学关系的认识,代表了一种复古倒退的文学发展观。刘勰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过度强调了帝王的文艺政策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他的可贵之处是注意到了文化、文学内部各种因素对文学发展的影响。萧统、沈约、萧子显、萧纲、萧绎等人则代表了进化新变的文学发展观。刘勰所谓"通变"有共时性和历时性两种意义,只有在历时性的意义上,"通变"才与文学发展有关。在文学发展观上,刘勰没有做到"折中";能够"折中"地揭示出文学发展历史内涵的,是新变派的沈约。  相似文献   

3.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的核心命题是"质文代变".<时序>在讨论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中阐发了刘勰的文学史观、文学发展观,其理论实质关键在"变",从而构成文学与时代的互动关系,强调了文学与时代关系中作者的中介作用,并在"时序"的文学史历时性讨论中探究了文学发展的原因、确立这一命题的文学理论的意义和批评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勰从“通变”和“时序”两方面研究:艾学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构成了《文心雕龙》文学通变论的理论框架。“通变”即文学的继承与发展,此为文学发展变化的内部规律;“时序”即时代社会的政治状况,是影响文学发展变化的外部因素。刘勰对文学发展内部规律和外部因素的探索,都受经学的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观察》周刊对国民党及其政府的呈现和历时性演变为切入点,在对《观察》有关国民党及其政府的文章内容、主题、来源、数量进行历时性变化考察的基础上,描画了其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有关国民党及其政府的文章内容、主题之变化,分析了这种变化背后蕴含的自由知识分子的心态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6.
刘勰深受魏晋以来史风的熏染 ,而产生了极强的历史感。传统史学所表现出来的认识历史必然性的信念 ,以及理性的、以公正为原则的批评意识 ,无不渗透到他的文论中。刘勰把文学史看作是以儒家经典为源而不断派生新文本的过程 ,从而要求创作和批评归依经典。这就是他的“枢纽经典”的历史中心观。同时刘勰又认为对历史对象作实证考察是重要的批评前提 ,并在《文心雕龙》中运用了历时共时相结合以及归纳实证的方法。通过对刘勰与钟嵘的历史观的比较 ,可以看到钟嵘因囿于其谱系观念 ,而在历史视野上远不及刘勰开阔。刘勰在历史观念上虽有一些局限 ,但他达到了历史主义高度  相似文献   

7.
色彩意义是词义中可以做出独立分析的意义内容,但由于是客观对象次要属性的反映,不得不借助词汇意义的躯壳存在,历时演变中的伴随性与自主性特征由此产生;作为语言词义系统的组成部分,色彩意义受语言自身演变规律的制约,同时某些色彩类型受社会外因影响较大,导致渐变性与突变性演变特征的交融与统一;色彩意义包含多种类聚,每一种类聚内部都存在两种或几种互相对立的类型,为其发展中的不平衡性和对转性特征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以五类常用词——即吃类词、打类词、看类词、听类词、走类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的考察,认为汉语常用词既有稳定性,也有变异性,变异是主要的。影响常用词变异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变化、方言地位的升降、词汇系统的内部机制以及口语与书面语系统的相互交换等。  相似文献   

9.
通过采用史料分析与田野调查资料相结合的手段,对苗族文化作了历时性和共时性分析, 探讨了苗族文化表面上相异性的原因,揭示了苗族文化内部一致性的实质,分析了苗族文化内部一致性与表面相异性的生境模塑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考察半个世纪以来垫江话的语音变化情况,归纳其演变模式,并从语言内外两方面探讨影响语音演变的原因。文章进而指出:就一个具体的现代汉语方言点而言,共时音变可以存在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也可以存在背离普通话的趋势;语音演变模式可以是成系统的变化,也可以是单个的、零散的变化,可以以音位为演变单位,并可类推,也可以以词为演变单位,在词汇层面逐个扩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考察半个世纪以来垫江话的语音变化情况,归纳其演变模式,并从语言内外两方面探讨影响语音演变的原因。文章进而指出:就一个具体的现代汉语方言点而言,共时音变可以存在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也可以存在背离普通话的趋势;语音演变模式可以是成系统的变化,也可以是单个的、零散的变化,可以以音位为演变单位,并可类推,也可以以词为演变单位,在词汇层面逐个扩展。  相似文献   

12.
从复合词的判定标准、内部构成、断代描写与比较、历史演变的理论探讨四个角度梳理了汉语复合词历时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当前汉语复合词历时研究中的不足,并着重介绍了构式语法理论在词法研究中的新进展,提出了汉语复合词历时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词义中的感情色彩是人类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是非、伦理、道德评判在词义中的反映.古往今来,在词义的历时演变中,词汇意义与其表现载体--声音形式的结合关系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本来标记真善美内容的声音形式可能会转而标记假恶丑的内容.因此形成了词义感情色彩褒转贬、贬转褒、中转褒、褒转中、中转贬, 贬转中的历时演变.  相似文献   

14.
作为魏晋南北朝诗坛的主要体裁的五言诗,因功能不同形成不同的体制.乐府五言在文体上的历时演变及其与同时的徒诗五言的分合关系值得着重论述.五言出于乐府,在魏晋诗坛上分流为乐府与徒诗两体.乐府体五言在脱离音乐之后,一方面在形式上受到徒诗五言藻饰、对仗等修辞技巧的明显影响,内容上也受到徒诗五言主观抒情、哲理化等作风的影响;但作为乐府体仍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保持其体裁的特点,与汉乐府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其中内部衍生的题材系统、叙事文体、"结体散文"的形式等因素,表现出与徒诗五言明显不同的文体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充分利用先秦直至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文献档案,对历代文书的发展演变、公文写作理论以及文书工作制度的概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初步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古代文书学理论体系,其研究成果在中、外整个封建社会的文书学史上是罕见的。可以说,刘勰树立了利用历史文献档案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典范。他对于古代文书学的研究,对于现代文书理论的研究与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历时演变中女部字意义及文化内涵的变化,本文对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为行文方便,后文简称《说文》)和《汉语大字典》进行了比较。本文创新性采用文献计量统计法进行统计分析,借助文献史料对女部字系统地进行训诂和考据。研究发现,女部字的历时发展演变折射出的是不同时期女性主流社会地位的变化,而不是以往研究中透露出的女性主导地位与附庸地位的绝对对立。随着时代的发展,女部字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也更加丰富多彩,本文希望通过对两部字典中女部字的语言文字以及文化内蕴的对比,为后世字典辞书的编纂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人们了解女部字的意义演变和深层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17.
通过自建《诗经》英译本平行-可比复合语料库,验证显化、简化以及范化三种翻译特征在诗歌体裁译本中的表现程度,并从历时性角度对其内在动因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在人称代词主语的使用方面,三个译本均呈现出明显的语际显化趋势;但比较形合度后,发现三个译本的语内显化倾向不明显。此外,分析结果并未完全支持简化与范化假说。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汉英之间的语言差异和诗歌源语特征等言内因素以及历史文化背景、时代特征、译者的政治伦理观点等言外因素。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我国古代春节之灶祭、元宵的节俗演变梳理,呈现出女性地位在其历时演变中一消一长的动态变化,男性地位则相应呈现出一长一消的对应平衡.这种性别的平衡性表现了社会性别结构与反结构之间的逆转变化、神圣仪式与世俗节庆之间的并行不悖,以及两性此消彼长、平衡互补的阴阳哲学观,并最终以节日这一文化规制体系保证其实施和完成.  相似文献   

19.
体大而虑周,是刘勰《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显著特点.就其文体论与创作论关系而言,正是在论列了各类文体的特性及其发展演变和大量作家作品的基础上,刘勰构筑了较完整的创作论体系,两部分相辅相成、密切相关,创作论中不少理论,也可在文体论中看到其理论萌芽或相关的阐发.基于上述特点,本文试图主要联系文体论,对刘勰“风骨”论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述宾式复合名词,指的是在内部构造上是述宾式,而在整体功能上是名词性的一类复合词。其在结构形式和功能意义之间存在着不对称:内部构造(即组合形式)是动词性的,而整体功能(即指称意义)是名词性的。原因在于其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由“述宾式动词词组”到“述宾式复合名词”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