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关于《歧路灯》的结构,论者几乎都予以较充分的肯定,而以郭绍虞、朱自清两先生评价最高。郭先生说:“《儒林外史》成书最早,但有一个极大的缺点,即是似乎是由许多短篇小说集缀而成,而不合乎长篇小说的组织。至《红楼梦》与《歧路灯》则异此矣!书中都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清代中叶,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出现了三部古典长篇小说,即《儒林外史》、《红楼梦》、《歧路灯》。《儒林外史》和《红楼梦》被称为南北双璧,而《歧路灯》却遭到了冷遇。后者经栾星同志花费十年时间的整理和校勘,终于在一九八○年十二月,由中州书画社出版,重新和广大读者见面了。它的出版,立刻引起海内外学者广泛  相似文献   

3.
刘畅 《兰州学刊》2007,(1):143-145,46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发展的高峰阶段,长期以来,论及清代长篇小说,常常以《红楼梦》、《儒林外史》为代表.《歧路灯》作为这一时期作品,名不见经传,虽为一部六十余万言的长篇小说,生成于《红楼梦》之前和《儒林外史》之后,但是,时至20世纪80年代初,《歧路灯》才得以大规模出版.此作品于两个世纪间被"悬置",抄本之多几于其他任何作品之上,流播空间狭小,始终走不出中原大地,竟几成为一大憾事.从传播与接受角度解析《歧路灯》,有助于其研究工作的全面深入.  相似文献   

4.
程朱理学的图解——《歧路灯》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在古典小说《歧路灯》的评论中,有一种意见,认为这是“一部被埋没了二百多年的优秀作品”,“清人小说《红楼梦》、《儒林外史》之外,又一巨著”;把该书1980年的校订出版,宣称为将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发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这种评论是否能够成立?《歧路灯》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作品?笔者不揣浅陋,略述一点不同的看法于后。 一 《歧路灯》在思想上宣传一套腐朽的儒家教条,提倡封建纲常名教、伦理道德。对此,大家似乎并无不同看法。但进一步研究,自孔、孟之后,随着我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所谓儒家思想,是在不断发展演变着的;在不同的时期,表现着相对不同的形式、特点和某些特定的内容。因此,要恰当评价《歧路灯》对儒家教条的宣传,还必须对作品产生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文化思想状况及由此所决定的儒家思想的具体情况,做些历史的具体的分析。 《歧路灯》作于清代初叶。而清初开始,被清王朝极力提倡的儒家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在宋代形成的程朱理学。在整个清代,理学是官方哲学,康熙时即编辑了所谓“御制”的《朱子大全》,颁  相似文献   

5.
︽歧路灯︾中的助词﹃哩﹄高育花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①,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略晚于《儒林外史》而又稍早于《红楼梦》,作者李绿园系河南宝丰人,全书语言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研究河南方言和汉语史的宝贵资料。本文拟对书中的助词“哩”作一些初步的分析和研究。语...  相似文献   

6.
栾星同志整理的一百零八回本《歧路灯》的出版,对小说史的研究有很大意义。 李海观的《歧路灯》写于二百多年以前,但直到1924年才有洛阳清义堂石印本;1927年北京朴社有排印本,但只印了第一册;1937年上海明善书局排印本,也只印了八百部。栾星同志整理本仅1980年12月一次就印行四十万部。对于这部小说,论者多把它与《红楼梦》、《儒林外史》进行比较。早在朴社本发行不久,《一般》六卷四号上发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发展的高峰时期。长期以来,学者论及清代长篇小说,常常以《红楼梦》、《儒林外史》为代表。《歧路灯》作为这一时期作品,虽为一部七十余万言的长篇小说,却至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才得以大规模出版。此作品于两个世纪间被“悬置”,抄本之多几于其他任何作品之上,但流播空间狭小,始终走不出中原大地。从传播与接受角度研究这一现象,有助于其研究工作的全面深入。  相似文献   

8.
《歧路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平顶山召开。会议从《歧路灯》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教育思想与"教育小说"的类型定位、文化内涵、文艺美学、方言俚语、《歧路灯》的宣传与推广等角度对《歧路灯》进行了多领域的研究,较高地评价了《歧路灯》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研究者普遍认为,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红楼梦》的结构艺术是高超的,可惜其完整结构已不复可睹,《歧路灯》的结构就成为最严密完善的了。现在一般同志都把《歧路灯》分成三大段,这未免粗略些,这种划分不能说明情节和主人公性格的发展,应该再作进一步划分。  相似文献   

10.
生活在清康熙至乾隆年间的李绿园所创作的长篇小说《歧路灯》,被认为是“一部描写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普通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歧路灯》描述的生活范围非常广泛,而其中有关戏曲的一些记载,则被认为是研究清初戏曲的珍贵史料。对此,不少人作过专门研究,但大多侧重于地方戏和戏剧团体的经营等方面,近读《歧路灯》,发现其庙戏以及其他与宗教演剧情况有关的材料亦非常丰富,且值得重视。 一、关于庙戏 庙戏是在宗教祭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也是一种带有祭祀娱神性质的宗教戏剧。《歧路灯》多次写到庙戏演出,如第四回:“王氏道:俺曲米街东头巫家,有个好闺女,他舅对我说,那遭山陕庙看戏,甬路西边一大片妇女,只显得巫家闺女人材出众,”第四十回:“即  相似文献   

11.
台湾吴秀玉的《李绿园与其〈歧路灯〉研究》一书是在研究《歧路灯》方面带有总结性的学术专著。作者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并五次到李绿园生活过的许多地方逐一考察。书中对李绿园的生平、《歧路灯》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创作艺术给以全面论述,其中许多资料为首次披露。对《歧路灯》的修辞艺术分析得尤为独到,开辟了《歧路灯》流布和研究史这一新领域,对《歧路灯》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的评价比较公允和有较强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2.
王海燕 《学术探索》2006,(6):110-113
清人李绿园所著《歧路灯》一直流传不广,也未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对其争论很大。经过对有关研究资料及小说文本的认真爬梳,可以发现《歧路灯》的思想认识价值并不是很高;但在艺术上,却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就。是继《红楼梦》之后一部重要的世情小说。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乃至小说史的研究中,决不应忽视此小说。  相似文献   

13.
刘建华 《船山学刊》2009,(2):183-185
李绿园的长篇小说《歧路灯》以十八世纪的河南开封为背景。对清代中叶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习作了详细的描绘。本文试图通过《歧路灯》和清代其它小说中的“投词”、“家生子”等词语来考察、解读清代中叶的奴婢制度。  相似文献   

14.
王希廉先生一八三二年在《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卷首《红楼梦总评》中说: “五回…是一部《红楼梦》之纲领。” 他第一次提出一种假说,来说明《红楼梦》的大的结构。这就是所谓“纲目说”的滥觞。这种理论,把《红楼梦》分为“纲  相似文献   

15.
苏杰 《兰州学刊》2010,(3):180-182
经典白话小说《歧路灯》在语言方面的一大特点是使用了不少典雅蕴藉的文言词语。这也是校理《歧路灯》的一个难点。通行的栾星校注本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以上海图书馆藏清抄本加以校核,考证“有余师”、“饱卿老拳”、“治县谱”、“寒唆”、“速化”等10个文言词语,对栾校本进行补正。  相似文献   

16.
吴组织先生的“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五四年八月号,这是一篇全面地分析“儒林外史”的文章。这篇文章有一些优点,对读者的了解“儒林外史”是有帮助的。但是,这篇文章中的一部分,涉及了“微言大义”、“春秋笔法”的问题,对於这一部分,我有一点意见,写出来和大家商讨。用“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来研究文学作品,在我国是有傅统的历史的。这种理论与方法,是否包含了科学成分,到今天是否还有保存的价值,这可以研究一下。去年来关於“红楼梦”问题讨论的思想批判运动中,我们发现俞平伯先生在他  相似文献   

17.
《儒林外史》的思想、艺术及版本说略陈美林《儒林外史》究竟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各个时代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评论。作者至友程晋芳说它“穷极文士情态”(《文木先生传》),闲斋老人在序《儒林外史》时又认为“某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卧闲草堂本评语则将上述...  相似文献   

18.
关于《歧路灯》的结构,远在一九二八年,朱自清先生曾给予相当高的评价。他说:“至于《歧路灯》……人物不多,作者便可从容穿插,使它的情节有机地发展;所以全书滴水不漏,圆如转环,无臃肿和断续的毛病。譬如开卷第一回,‘念先泽千里仲孝思,虑后裔一掌寓慈情’,说谭孝移——主人公谭绍闻的父亲——从祥符到丹徒去修家谱,祭祖茔,存问宗族,看见那边子弟都用功读书,回来时便忧虑着自己孩子的教育,这样引起了全书。这一回的题材,与书名一样,实在太迂腐些;看了教人昏昏欲睡。……但这一回文字在结构  相似文献   

19.
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一部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长篇小说,它以新颖、奇特的譬喻,生动、传神的细节,诙谐、幽默的笔调,展示了作者独具特色的讽刺艺术。讽刺艺术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深厚的渊源。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指出:“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到十八世纪中叶,《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把这一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有人把《围城》与《儒林外史》相提并论,称之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儒林外史》,并非过誉之词。所谓新的《儒林外史》,这不仅仅是就它所描写的知识分子生活的题材而言,最主要的还是指《围城》渊源于传统,并超  相似文献   

20.
略论《歧路灯》中官吏形象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绿园在《歧路灯》中塑造的有名姓的人物有二百六十多个,反映了清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各式官吏形象就有三十多个,本文想从这些官吏形象的塑造方面探讨一下李绿园的政治理想、创作《歧路灯》的动机和《歧路灯》的官吏形象的认识价值以及比其他方面的人物来在艺术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