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契河夫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后一位杰出代表。他的一生正处在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代。封建旧秩序的崩溃虽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农奴制的残余在社会上依旧广泛地存在着。到了契河夫开始创作的八十年代,沙皇俄国进人了历史上所谓的“黄昏”时期。由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专制制度更加残暴,人民生活更加困苦。一时间,苟安心理、庸俗习气在全社会泛滥,“小事论”和托尔斯泰主义广为流行。在俄国文坛上.一方面是以托尔斯泰、契河夫为首的现实主义,另一方面又兴起了一股脱离生活、逃避现实的文艺思潮:颓废派鼓…  相似文献   

2.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叶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短篇小说大师。今年是这位伟大的作家诞生一百二十周年。一八六○年一月十七日,契诃夫出生在亚速海滨塔干罗格城的一个破落小商的家庭。契诃夫的一生,经历了整整一个历史时期,即从一八六一年农奴制废除,到一九○五年俄国第一  相似文献   

3.
托尔斯泰和契诃夫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文坛上的两颗巨星。 关于这两位大作家的关系,苏联文学史界曾有过一种观点:似乎托尔斯泰对契诃夫的影响主要是消极影响,不过契诃夫很快就从托尔斯泰主义的迷惑中解脱出来,并同它做斗争。苏联学者阿·杰尔曼和弗·叶尔米洛夫都持这种观点。苏联四、五十年代的中学文学史课本反映了这一观点。在布罗茨基主编的《俄国文学史》的《契诃夫笔下的托尔斯泰主义和<小事论>》一节中写道: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曾经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小说,指出“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列宁则称赞“列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是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文学作品的最大价值,是他们的作品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作为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一生坚持为文学的真实性而斗争,他的几百篇短篇小说和戏剧,构成了俄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社会现实生活的缩影。而其中他后期的代表作之一《装在套子里的人》,  相似文献   

5.
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写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这是俄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列宁说:“在这个时期,俄国的整个经济生活(特别是农村经济生活)和整个政治生活中充满着农奴制度的痕迹和它的直接残余。同时,这个时期正好是资本主义从下面蓬勃生长和从上面培植的时期。”俄国历史的这种急剧变化,不能不引起托  相似文献   

6.
论《复活》     
一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活动,主要是在1861年农奴制改革到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这一时期。这是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度日益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在准备和醞釀的时代。托尔斯泰的晚年,更是列宁所领导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开展的伟大时代。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是被列宁称为“臭名昭彩的”改革。农奴主借“解放”农奴的名义,割取农民大量的土地,榨取巨额的人身和土地的贖金,把  相似文献   

7.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大变革时期。那时,旧的生产关系已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奴隶制由封建制来代替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生当此时的孔子,顽固地站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立场上,拼命地维护正在崩溃中的奴隶制和奴隶主阶级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他提出了“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论语·尧曰》)  相似文献   

8.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把契诃夫同莫泊桑作过比较,说明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的贡献和地位.他说:“法国人有三个作家:司汤达尔、巴尔扎克、福楼拜;还可以加上一个莫泊桑,可是契诃夫比他更好.”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在广袤的世界文学领域里,作为现实主义的艺术大师和短篇小说的圣手巨匠,鲁迅是和莫泊桑、契诃夫等人一样当之无愧地名列前茅的.他们各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使短篇小说这一文学样  相似文献   

9.
被列宁称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大作家列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倘使我要为历史写题词,我就要写上这样一句:毫不隐瞒。仅仅不撒谎还是不够的,还应当竭力不去否定地撒谎——避而不谈。”对于从三十年  相似文献   

10.
一八六一年,俄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由农奴制的封建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因此,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成了近代俄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当前我们探讨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问题,从中取得些借鉴和启示也不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死魂灵》既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历史,一部反映俄国农奴制崩溃时期走下社会舞台的贵族地主的逐渐没落、新兴社会上升发展时期走上社会舞台的资产阶级进行血腥掠夺的历史。《死魂灵》中的主人公乞乞科夫,就是代替走下历史舞台的贵族地主而走上历史舞台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这是一个我们熟悉的陌生人,一个我们曾经见过千百次的真实的人物。他的出现,开创了“俄国文学的果戈理时期”的全盛时代,为世界文学的画廊提供了一幅不可多得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2.
《安娜·卡列尼娜》完成于托尔斯泰“创作力量最旺盛的时期”[1] 。在小说创作的 19世纪 70年代 ,俄国农奴制改革已经完成 ,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作品中 ,作者从贵族婚姻和家庭关系这个角度 ,描写了 19世纪 7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同时塑造了一个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贵族妇女形象。女主人公安娜 ,美丽、聪慧而又热情 ,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为了追求爱情与幸福 ,不惜背叛自己的丈夫和所属的上流社会 ,表现了她不肯屈服的叛逆性格和真诚热情的内心世界。然而 ,安娜美丽的外表、反抗的性格、对爱情执著的追求并不能改变她走…  相似文献   

13.
列夫·托尔斯泰于70岁高龄时写下了不朽代表作——《复活》(1889——1899)。这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不断追求与探索的光辉结晶.《复活》深刻而广泛地表现出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重大社会问题,最集中地宣扬了“托尔斯泰主义”,体现了托尔斯泰“撕下一切假面具”,达到“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思想。《复活》是通过男、女主人公的不断忏侮、反省走上精神和道德上的复活,借以表现人性由丧失到复归的过程。它反映了俄国千百万农民推翻沙  相似文献   

14.
对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题辞“伸冤在我 ,我必报应”做了全面论述。第一部分追溯题辞的来源 ,提出作家托尔斯泰宗教道德的渊源 ;第二部分论述了题辞对整部小说的切入 ;第三部分论述了托尔斯泰后期创作批判热情与宗教道德观念的同时提升。  相似文献   

15.
安东·巴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叶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恰好处在俄国农奴制改革和第一次大革命之间;时代的特点,决定了他的创作道路和作品特色。契诃夫出身小市民,童年和少年是在贫寒交加中度过的。因此,他从小就饱尝了人世间贫穷与忧患的滋味。1897年,契诃夫进莫斯科大学学医,翌年开始文学创作。契诃夫早年的作品多半是幽默的故事。但从整个80年代来看,契诃夫所写的小说,都鲜明地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各方面的特点,诸如《小公务员之死》、《胖子与瘦子》、《苦恼》、《万卡》等,反映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又如在《普利希别耶夫  相似文献   

16.
十八世纪末是俄国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当时,“无论从农业方面或从工业方面来看,俄国农奴制经济都已达到了发展的顶点”;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因素在国内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经济意义继续在增长”。但日前我国高等学校教材中,在论述俄国农奴制危机时,对农村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或涉之过简,或根本忽略;而要讲清农奴制危机  相似文献   

17.
在契诃夫丰富的文学遗产中。描写知识分子的小说占有突出的地位。契诃夫将其创作视野投向知识分子群,大约始于1886年。八十年代中期,无论对于俄国社会,还是对于契诃夫的创作,都是至关重要的转折时期。由于民粹派的失败,使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俄国的第二次革命高潮被镇压下去,革命运动转入低潮。亚历山大三世为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加强了残暴统治,疯狂地镇压进步力量和革命活动。这个时期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停滞时代”。  相似文献   

18.
1861年2月19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解放”农奴法令,作为俄国封建专制制度基础的农奴制度宣布“自上而下”地废除。俄国历史开始走上了一个新阶段。百多年来,关于这次改革一直是史学家们关心的问题。然而,人们只注重对农奴制经济基础方面的变革,即“解放”农奴法令的研究,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俄国社会经济基础方面变迁的研究,而忽视了对这一时期俄国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种种变革的研究。事实上,在1861年废除农奴制以后,沙皇在政治、司法、行政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作了相应的改革。在这一系列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俄国大文豪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生前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卓越领导人、圣雄甘地未曾谋面.可是临终前几年却与他结成了莫逆之交。1905年9月2日.旅居南非的甘地以《托尔斯泰伯爵》为题.在其创办的《印度舆论》杂志上撰文写道:‘’一般来说,就连西方人也必须承认,当今世界上无论如何也找不出任何其他一个人.堪与博学多闻、聪明理智的托尔斯泰伯爵并驾齐驱”。①是什么原因促使甘地发出如此石破天惊的慨叹呢?这要从他们二人世界观以及政治主张的共识谈起。托尔斯泰出生于1828年.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一位世界上…  相似文献   

20.
俄国革命民粹派运动前期史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国革命民粹派是十九世纪中叶出现的一个小资产阶级派别,其基本力量是一批平民知识分子。民粹派提出了一套相当完整的民粹主义学说,它的基本点大体是:农民是俄国的主要革命力量,应由知识分子领导农民实行社会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消灭农奴制,把土地分给农民,建立以小农经济和农民村社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俄国可以绕过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革命民粹派运动在俄国革命运动史上占主导地位的时间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中期,这个阶段的运动具有反对封建农奴制残余、反对沙皇专制制度、传播民主主义的革命意义,因此历史上称为“革命民粹派运动”。列宁指出,这个时期的“民粹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