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文化分析出发及文化认同的角度,探讨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中主人公曹七巧从受虐到施虐的心理转变机制;探寻“多年媳妇熬成婆”而成了婆婆的老媳妇却又虐待新媳妇这一中国社会文化现象的历史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2.
王贤才 《老友》2013,(3):58-59
从“汤文化”说起 早年有个传说:有一家子很穷,婆媳二人相依为命。媳妇让瞎子婆婆吃米饭,自己喝米汤。结果婆婆身子骨瘦如柴,媳妇脸上又红又白。  相似文献   

3.
那子 《北京纪事》2011,(5):52-55
在去年底大片《赵氏孤儿》中,海清演的还是个“媳妇”,从“媳妇”到“媳妇”,从配角到主角,从电视剧到贺岁大制作,一切都从那个“不太漂亮的女演员”的定位开始。  相似文献   

4.
巴金的长篇小说《寒夜》的叙事结构简明清晰:汪母一守(儿子)一放(媳妇),汪文宣两守(母亲与妻子),曾树生一守(陈主任)一放(丈夫)。汪母守住儿子,儿子守住妻子,妻子守住陈主任,彼此关联,相依为命;母亲抛弃媳妇,媳妇抛弃丈夫,彼此分崩离析,或死或生,或离或逃。对习俗观念的怀疑扣批判,渴望从超越常规中寻求到自由。这种深层的文化意义源自《寒夜》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向度的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5.
从《双面胶》中的胡丽娟。到眼下热播的《王贵与安娜》中的安娜,以及正在北京拍摄的《媳妇的美好时代》,不知不觉间。海青成了“媳妇专业户”,也成了电视台的收视保障。  相似文献   

6.
王荣 《社区》2010,(24):24-25
最近荧屏媳妇似乎特别抢眼。 由青年演员海清在“媳妇的美好时代》中演绎的毛豆豆掀起国民媳妇的热潮,而剧中的潘美丽更是让男人们大呼,“娶妻当娶潘美丽”。同想当年《奋斗》中的夏琳和米莱,《潜伏》中的翠平,其实这些女人一直影响着很多人的“媳妇观”。  相似文献   

7.
《人生与伴侣》2010,(3):56-57
“一种米养百种人。”各种婆婆、媳妇的相处方式有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家常话。无论是高素质的婆婆,还是没文化、霸道、小心眼的婆婆,都离不开家常话,而家常话最容易沟通和交流,  相似文献   

8.
在新文学家庭矛盾叙事当中,“婆媳关系”是一种十分复杂的伦理关系,由于“媳妇”是一种“植入”型的家庭身份,除了自己的子女之外,她同“婆家”的其他成员,都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这就决定了“婆婆”与“媳妇”之间,不可能具有母亲同女儿那样的亲近感。因此,新文学将其归结为是一种历史文化的遗留问题,并试图通过“启蒙”与“革命”的思想路径,去最终解决中国家庭内部的“婆媳矛盾”。然而,“婆媳关系”毕竟不同于“父子关系”,由于缺乏“血缘”这一亲情的“粘合剂”,即便是“父权”文化体制崩溃以及现代婚姻制度确立,它仍旧会是一种家庭内部生活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9.
看人     
一母亲没什么文化,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她总把相亲叫作看人。大学毕业后,母亲对我说:"咱家里穷,谈个门户相对的,最好也是从农村考出来的,免得城里媳妇瞧不起。"但我还是遇到了城里生、城里长的妻  相似文献   

10.
成年子女照顾者在老人的家居照顾中存在性别差异,女儿和媳妇偏重于微观层面的照护,而儿子和女婿则偏重于宏观层面.角色理论、性别理论和文化视角揭示了此性别差异的深层原因.两性平等的实现不但需要女性自身也更需要男性对父权文化的深层反思,女性照顾者解放之路最终需男女两性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中,面子意味着自身在他人心智中占据的形象和分量,是个人判断其被他人接纳和重视程度的重要指标。婆媳关系不仅是面子互动的活跃场所,也是面子问题层出不穷的敏感地带。通过分析热播剧《双面胶》中的情节和人物对话,可以窥见面子心理的本质内涵及其在婆媳关系管理中的重要性。固然,婆媳在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无疑是矛盾冲突的原因所在,但面子互动的失败在放大婆媳差异、激发婆媳矛盾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能否理解面子的符号意义;能否迎合对方的面子需求;能否换位思考,避免伤人面子;能否公正客观,平衡婆媳面子是影响婆媳间面子互动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豫东农村的婆媳关系状况呈现出与年龄相关的类型分化,60—40类型的婆媳关系较紧张,50—30类型的婆媳关系较温和。分析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妇女对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预期不同,在人生任务的压力下,其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家庭成员形成强工具性色彩的评价和互动逻辑,三种因素共同型塑了当下农村婆媳关系的样态,构成了理解婆媳关系的新框架。  相似文献   

13.
一个成年、正常的女性皆具有三重身份:即媳妇、妻子与母亲。这三重身份随着人生历程而变化。媳妇是纯工具性的角色,妻子具有部分的工具性,而母亲则完全无工具性。工具性是功能的体现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是随着工具性的丧失与转移而获得提升的。  相似文献   

14.
赵海霞 《南都学坛》2000,20(2):35-36
王夫人择媳的首要标准是懂封建礼法、守封建礼法 ,且能帮助宝玉走上仕途 ,还要精明能干 ,性情和顺 ,能担当起管理全家的重任等。宝钗与这些标准十分吻合 ,而黛玉却与此背道而驰 ,但她们却殊途同归 ,都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都逃不脱悲剧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婆媳关系的叙事模式及其文化意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传统家庭结构中微妙而又重要的婆媳关系是最常见的创作题材,这类作品主要的叙事模式表现为:1)"父"的缺席与母代父权;2)"子"的孱弱与无能;3)"母亲"的疯狂与媳妇的死或逃亡。这类作品对婆媳关系所隐含的社会文化及个性心理内涵进行全面观照,审视的目光直指女性的生存处境和生命困惑。  相似文献   

16.
“姑恶”主题在中国古代诗词和小说中大量存在,“姑恶”成为重要的文学母题。在性别理论观照下,“姑恶”叙事虽然有明显的性别语法,但与西方女性主义所提示的“妖魔化” 女性有所不同,“姑恶”所表征的婆媳性别关系具有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特殊性。一方面,婆媳关系是父权性别机制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代行父权的母权也是有限的。因此,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姑恶”主题表征,建构着父权机制之下的姑贤媳孝性别理想。  相似文献   

17.
婆媳之争是影响中国传统家庭人际关系的突出因素。本文试从人类学的角度对婆媳之争进行分析 ,找出根源 ,并提出了解决婆媳之争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哭嫁歌曾是土家族地区风行的抒情性仪式歌谣,是新娘在哭嫁仪式中拥有的话语权.她们借此权力.通过情感宣泄,卸掉角色转换时的情感压力与重负,告别旧的女儿角色,为进入媳妇角色作心理准备.本文试图综合运用口述材料与哭嫁歌文本资料,就土家族哭嫁歌的主体心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当代年纪最长的著名女社会活动家袁晓园是“南社”骨干成员叶楚伧的长媳。她在推进汉字改革和书法等方面的成就,都深受“南社”人的影响。她在文化上的造诣也更多地烙上“南社”人所提倡的民族主义的印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