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义 《老人世界》2010,(1):34-35
久闻直隶总督署大名,特去保定作了一次探访。 在清代,总督和巡抚同属封疆大吏,但总督的地位要高于巡抚。直隶省是京畿腹地,拱卫着京城——北京,所以直隶总督的地位尤显重要,一般都由皇帝的亲信重臣担任,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而直隶总督署则更是在雍正皇帝亲自过问下修建起来的,其意义就非同一般了。  相似文献   

2.
王磊 《老年世界》2007,(15):9-9
夏日的一个午后,曾国藩收到学生李鸿章的一封书信。信中,李鸿章向恩师推荐了3个年轻人,希望他们能在老师的帐前效力。曾国藩放下这封信,照例背着手出去散步。  相似文献   

3.
一个炎炎夏目的午后,曾国藩收到学生李鸿章的一封书信。在信里,李鸿章向恩师推荐了3个年轻人,希望他们能在老师的帐前效力。曾国藩微笑着放下学生的信,照例背着双手出去散步。  相似文献   

4.
保定历史悠久,以其地理位置而得"京畿重地"之名,自清康熙起便成为直隶省会。近代以来,李鸿章、袁世凯先后在保定设立多座新式学堂,在军事与技术等方面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辛亥革命爆发后,北方地区革命活动亦风起云涌以为呼应。保定地区此时虽被中央政府所严密控制,但具有新思想的青年学生与军官们依然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了不懈的反抗与斗争。  相似文献   

5.
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前进行了许多外交活动来阻止战争的爆发,都未能如愿。高升号事件给了他"以夷制夷"的好机会。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李鸿章并没能阻止战争的爆发,其外交政策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6.
张鸣 《当代老年》2009,(1):10-11
曾国藩曾评价李鸿章为官有道。其实,跟张之洞比起来,李鸿章在做官上还差那么一点。李鸿章一辈子拼命做官,却背了多少年的“汉奸”骂名,到今天也洗不清,可是张之洞就不然,这种事,从来都没沾过。  相似文献   

7.
民初著名记者黄远生写了许多关于政治人物的评论,他对袁世凯的剖析准确辛辣,他承认袁世凯是时代强人,但也认为袁世凯的旧思想不适合民国的新社会。他大胆断言,袁世凯如不改变。有可能成为亡国罪魁。  相似文献   

8.
雷颐 《当代老年》2009,(8):26-27
在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是最有争议的人物。在大清国摇摇欲坠之际,李鸿章如同一个裱糊匠,竭尽全力东补西糊,虽一时弄个里烂而外光,但是一旦遇上暴风骤雨,也是束手无策。后人,也恰恰从这个角度,或认为李鸿章是个大卖国贼,每逢中国与外国战败,都是由他主持和局,赔款割地道歉;  相似文献   

9.
郜娜琳 《现代妇女》2013,(12):281-281,280
袁世凯与安阳有着怎样的情结呢?袁世凯是我们在中国近代史学习q-非常熟悉而又很特殊的一个历史人物。在袁世凯的政治生涯中,安阳是极其重要的一站。  相似文献   

10.
杨永建 《老人世界》2011,(11):35-35
若不是门前耸立着巍峨的牌坊,差一点就将它错过。乍一看,也就是个普普通通的江淮民居,矮矮的灰砖墙,黑黑的瓦脊,朴朴素素,门庭冷落。唯有门楣刻着“李鸿章享堂”五个镏金大字,才显出几分的不同寻常。走进去,却发现庭宇开阔,疏落有致。享堂分为墓园区、享堂区、仓房区三个部分。墓园区尽头是李鸿章的坟茔,半圆形的墓冢,萋草离离,合葬着李鸿章和他的赵氏夫人。基前神道两侧立着石像五对,  相似文献   

11.
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参与了晚清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活动,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他主持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也因此背负了不少骂名。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李鸿章具有卓越的才能,在戊戌洋务时期就有很明显的体现。事实上李鸿章的很多行为都是代表国家的,近两年史学界也在为他翻案和平反,因为李鸿章已经在尽最大的可能维护国家利益,我们对李鸿章的评价应该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2.
《中外书摘》2010,(8):43-45
袁家第(1903—1989,又名袁慧泉),是袁世凯嫡出的长孙女,父亲是袁世凯的大儿子袁克定,母亲是晚清湖南巡抚、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吴大激的六小姐吴本娴。  相似文献   

13.
王龙 《中外书摘》2008,(11):59-60
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同时起跑。怀着富国强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一路追赶。  相似文献   

14.
刘诚龙 《当代老年》2014,(12):31-31
张之洞在两江总督任上,想搞一个形象工程,经营南京城市,搞马路扩改,这是好事。然而,规划好做钱难筹。张之洞筹了大笔钱,仍有20万两银子缺口。如何补缺?张之洞的办法相当前卫:到银行里去查账。结果查到了李鸿章在南京某一钱庄里,存了20万两银子。李鸿章在京城做官,将钱存到南京来,是什么意思?巨额财产来源实在是不明。  相似文献   

15.
1896年。李鸿章一行访问到费城。当局格外巴结。说中国的贵人喜欢坐轿.于是。在李参观工厂或名胜时。就不用马车了。专门搞了一顶豪华轿子让李鸿章坐。不巧的是抬轿的四个人全是爱尔兰人。他们听李鸿章  相似文献   

16.
《中外书摘》2014,(3):75-78
轰动欧美的日记 1913年,一本洋洋17万字的英文版《李鸿章回忆录》在英国和美国同时出版,轰动欧美。  相似文献   

17.
李鸿章,晚清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世人多尊称其为李中堂,或以其籍贯称李合肥。杂碎——动物的内脏,有时特指煮熟切碎的牛羊猪等家畜的内脏。怎么?这道菜是用李鸿章的内脏做成的吗?不是的,没有那么邪乎怪哉,这就是道菜肴,一道以人传名的大烩菜。一据传,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政府派李鸿章去俄国参加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然后出使美国。李鸿章的到访,在美国引起了轰动。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李鸿章接受俄罗斯贿赂问题一直引人瞩目。几乎所有研究近代中俄关系的历史著作,甚至包括时任俄罗斯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在日记中都提到俄国为其远东战略目的向在俄国访问的李鸿章行贿一事,并说俄政府还为此单设了"李鸿章基金";另一方面,也有任俄国财政大臣的维特在回忆录中说"其实没有这回事"。鉴于各种回忆录多有矛盾、相关记载莫衷一是,就此笔者拟作一澄清。  相似文献   

19.
胡正强 《老年世界》2014,(24):10-12
生前,翁同龢与李鸿章一起被人作诗嘲讽:“相国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据说,甲午海战失败后,慈禧太后令翁同龢急赴天津询问对策。李鸿章见翁后怒目相视:“翁师傅总理度支,平时请款辄驳诘,临时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翁说:“计臣以撙节为尽职。事诚急,何不复请?”  相似文献   

20.
1884年,对晚清而言,注定是风起云涌的一年。这一年,于外正在进行中法战争;于内发生了甲申易枢。甲申易枢使恭亲王奕退出军机处,从此失去了与慈禧太后抗衡的能力。表面上看起来,甲申易枢对李鸿章没有什么直接影响,但是对李鸿章的间接影响却是巨大的,其对李鸿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1884年以后的晚清政局的改变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