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志菲 《老年人》2013,(8):18-19
萧乾在世时,文洁若总是被先生的光环"罩住",其实她是一位成绩卓著的翻译家,一生翻译出版了14部长篇小说、18部中篇小说和100多篇短篇小说,她还编辑校订了150余部外国文学作品。"文洁若是个一个零件也不愿丢的人,连原文里的虚词都不放过。"因为翻译严谨、细致,成就突出,  相似文献   

2.
张骥良 《老年人》2005,(4):28-29
8年前春天的一个下午,我在冰心先生的书房里,第一次见到了“二战”期间直奔欧洲战场采访的文坛宿将———萧乾先生。8年后,同样也是春天的一个下午,我在北京海淀购书中心,又见到了萧乾先生的夫人———作家、翻译家文洁若女士。那天,文洁若向书友们公布了自己的私宅电话,这一般  相似文献   

3.
正等待40年找到了家1953年春末,人民文学出版社办公楼下,刚调来不久的萧乾加入了做工间操的队伍。由于太胖,弯腰时,任他怎么努力双手也碰不到地面,滑稽的样子令校对科的年轻姑娘们忍俊不禁。那是文洁若第一次见到他。萧乾的大名,文洁若早已熟知,高中时读他的《梦之谷》,她就被深深打动。刚到出版社时,因为专心修改一部电影剧本,萧乾很少在单位露面,需要他修改的其他文稿,都是同事送到他家里。于是,文洁若带着英文转译的苏联小说《百  相似文献   

4.
张达明 《当代老年》2011,(10):14-15
7月17日,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先生的百岁寿辰。在世人心中,她是文学大家钱钟书的妻子,是不幸早逝的钱瑗的母亲;她令无数入手捧《我们仨》泪洒书页,其中的温暖和感动难以言说;她奉献了《堂吉诃德》的经典翻译,该书于1978年被邓小平作为礼物赠予西班牙国王……  相似文献   

5.
散文《我差点被狼吃了》是由著名作家冰心写给小朋友的作品,文中讲述了作者童年的一次经历。著名散文翻译家张培基翻译了这篇作品。本文使用尤金·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对这篇翻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她是名著《呼啸山庄》的首译者,还翻译过《永远不会落的太阳》《俄罗斯性格》《伟大的时刻》等名著,曾任南京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翻译、南京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她就是出生于1919年的著名翻译家、作家杨苡先生。保持童心益长寿杨苡不仅在成人文学翻译方面的造诣较深,对于儿童文学也比较感兴趣。她著有儿童文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在她十来平方米的会客室里,引人注目的是随处可见的娃娃,或立或坐或卧,神态各异。置身  相似文献   

7.
文洁若,贵阳人,著名文学翻译家、作家。1927年7月出生于北京,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学系英语专业。先后在三联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会员、《日语学习与研究》杂志编委。  相似文献   

8.
2009年是红学翻译的大悲之年,7月英国大翻译家大卫·霍克斯(David—Hawkes)病逝,11月23日我国文学翻译界巨擘杨宪益先生仙去。我拜见杨先生是1995年,我的博士同学尹飞舟领我去他住的友谊宾馆谈他的《红楼梦》译本交移湖南人民出版社重版之事。那是金秋的一个下午,天气特别好,他家似乎跟他的性格一样,朴实自然。  相似文献   

9.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然而翻译主体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中长期遭到了遮蔽,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现象。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尤其在中国典籍文化翻译中,译者更要充分发挥主体性。许渊冲先生作为一位颇有成就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主要以许渊冲先生英译的《雨霖铃》为例,从译者的翻译目的、美学观和文化观三方面,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赵萝蕤是我国译坛举足轻重的女翻译家之一,在《荒原》《草叶集》等汉译本中,她对诗歌翻译的艺术与翻译策略可略见一二。赵先生翻译重直译,以"信"为主,因"信"求"达",化"达"入"雅"。其译作富有生活气息,蕴涵节奏律感,随处都流露着女性的细腻柔美,其翻译策略与手法的应用也值得称道。本篇将就其翻译方法的应用进行浅析,并以《我自己的歌》为例对其译本选段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1.
施康强先生在《文学翻译:后傅雷时代》一文中用具体例证说明翻译家月收入不足2000元,从而提出翻译稿酬极低的结论。此文深得我心,不独在稿酬问题上,文中有关翻译甘苦的体验都说得极为真切。而青年译者李继宏先生则认为在现代生产工具迅猛发展的情况下,日译8000字不成问题,月薪可达10560元(2006年10月29日《文汇读书周报》)。于是我想结合自己的切身经验和体验,来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当火车从吐鲁番驶向乌鲁木齐途经达坂城时,大家都不由得想起这首著名的民歌。《达坂城的姑娘》原名《马车夫之恋》,是音乐家王洛宾先生整理的一首维吾尔族民歌。1938年,有一支运送苏联援华抗战物资的新疆车队经过兰州,王洛宾所在的抗战剧团组织联欢会。在联欢会上,一个头戴小花帽、留着小胡子的维吾尔族司机唱了一首简短的歌,因为是用维吾尔语演唱的,谁也听不懂他唱的是什么。但是王洛宾为这首歌的旋律所打动,他用速记方法记下了这首歌的曲调,并请维吾尔族商贩对歌词作了简单的翻译。歌词的大意是:达坂城的姑娘漂亮得很,我想娶她做老婆;还要她的妹妹和嫁妆,  相似文献   

13.
三十年梦圆     
当我捧着这部装帧华美、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新书──我的译作《暴发户秘史》时,心情无比激动,我终于圆了这长达30余年的出书梦。早在中学时代,我就十分喜爱读外国文学作品,同时非常仰慕像博雷、朱生豪那样的翻译名家。进大学以后,我自学外语,读原版小说,并练习翻译。1963年,我偶然读到亨利希·曼的作品《暴发户秘史》,它是德国二十世纪初期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国内还没有译本,就着手翻译起来。不久,我因被错划右派,离开学校,白天出去打工,晚上还是坚持挑灯夜战。我译书,严谨认真,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尽量追求完美。傅雷先…  相似文献   

14.
明红 《老年人》2003,(11):54-55
92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学贯中西,学识渊博,退休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86年,西班牙国王授予她“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表彰她为西班牙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翻译共两部8册《唐·吉诃德》)。杨绛经历的人世变故和波折可谓不知其数,但她总能处变不惊,以乐观心态度过难关。她1911年生于江苏省无锡,1935年与钱钟书结婚。1966年8月,杨绛、钱钟书先后被打成“牛鬼蛇神”,随后夫妻双双被“发配”河南息县“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斗完又勒令我们脱去鞋袜,排成一队……押我的那个大姑娘拿一条杨柳枝作鞭子,抽得我…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爱情故事为题材的《长恨歌》以其独特魅力吸引了广大读者,并被多位学者、翻译家译为英文传到国外。在众多译文中,杨宪益与戴乃迭合译的版本及许渊冲的译本在国内关注度颇高。作为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鲁迅先生的"三美"理论上结合自己翻译经验提出了译诗的"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和"形美",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崇。本文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作为指导来赏析比较两个倍受关注的译本,体味两个译本的各自魅力以及个中差异。  相似文献   

16.
日本著名的新感觉派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雪国》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该作品就成了世界各国翻译家翻译的对象,在国内,致力于《雪国》翻译的学者也不在少数,本文选取了叶渭渠,高慧勤的两个译本,试从译文用词这一角度对两个译本进行分析比较,并加以评述,以期对日本文学翻译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摇摇 《老人天地》2010,(11):10-11
在《唐山大地震》中,徐帆有一句台词是:"他是在拿命对我好,我就是觉得我像弃婴一样,他领养了我的心灵。我觉得他是我一辈子的恩人。"让观众感动和共鸣。而在她与冯小刚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中,徐帆表示,冯小刚也是在拿命对她好。  相似文献   

18.
翻译美学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一经提出,就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的词宗,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显著地位,她的词主题广泛,《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曾多次被翻译成英文,几个译本各具特色。本文主要依据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理论,对《声声慢》的原作及三个英文译本进行分析。笔者依据这首词的美学特色,从翻译美学所涉及的形式系统美学成分和非形式系统的美学成分两方面探讨了《声声慢》原作中的美学意蕴,并分别对比原文本与三个译本,指出三个译本在再现原文美学特色方面的得失。希望能为提高李清照词英译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丁锐 《职业》2014,(13):64-65
"追溯我在中职语文教学道路上走过的18年,我深感自己育人的宗旨在于不懈耕耘,不断探索,我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这是戴智敏2009年在《中学语文报·教学版》"走进名师"栏目上发表文章《一路前行》中的一句话。在近20年的职教舞台上,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她变着法儿让学生爱上语文课;作为德育工作者,她努力为中职生营造"我是主角"的氛围;作为教科室主任,她更是以身作则,带领教师不断学习、钻研、进步,并将自己的经验向新教师倾囊相授。在职业教育这方舞台上,她就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舞者"。  相似文献   

20.
鲁礼敏 《老年人》2010,(2):22-23
《离骚》、《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这些名著既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代表作,也汇成了世界文化的宝库。可将这些作品推向世界的,却是一位名叫杨宪益的著名翻译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用一生的勤劳“翻译了整个中国”,译著均被欧美各大图书馆收藏。可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富的学术译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