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边吉 《城市》2007,(10):79-79
一、传奇的筹款过程 坐落于美国加州洛杉矶地区的水晶大教堂由罗伯特.舒乐博士筹款兴建.其诞生过程充满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2.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公益研究中心筹资学院,被誉为非营利筹资学的诞生地,专门研究公益慈善筹款学问,并向全世界各非营利机构领袖筹资人提供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有不少中国的基金会秘书长、工作人员或专家学者,前去“取经”,并总结出美国公益慈善募款三大秘籍。  相似文献   

3.
关于20世纪中叶的朝鲜战争,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朝野曾有许多反思,最著名的莫过于这样一句话:朝鲜战争是美国“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其实,在这些“反思”之前,美军里早就有人反思开了,迪安将军就是其中之一。他说:“美国一直想征服中国,可我一直觉得,这好像是美国一个根本没有希望的工作,没有希望的任务,没有希望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曾月郁 《老年人》2003,(6):10-11
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前,国际上有人说美国“倒萨”的目的在于控制伊拉克丰富的石油资源,这实在是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了。要是这种说法正确,那么,美国在摧毁萨达姆政权之后,只要一建立亲美政权,就可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资源,也就没别的事可干了。而实际上,美国的目标远不只是石油,也远不止于一个伊拉克。近来一段时间,美国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国务卿鲍威尔和副总统切尼,接二连三地飞往中东,穿梭于各国首脑之间,其用意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就是美国的高级政要将自己的办公桌移至中东,用美国的意志来改造中东。国际舆论指出,“9…  相似文献   

5.
有人形容来美国的感受:出国前“豪言壮语”——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下了飞机“哑口无语”——见了老外说不出英语;过了半年“自言自语”——这是怎么啦?何苦到美国来受洋罪?——我所认识的中国人在美国的生存状态(Ⅱ)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美国,可谓是“天堂的这一边”,一战刚刚结束,美国作为一个政治经济大国正在崛起,而1929年那席卷欧美以股票市场崩盘为标志的大萧条还没有来到。要是有人问: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在文化上有何特殊之处?答案就是:新的时尚出现并介入了人们的生活,爵士乐带来了一个新时代。虽然后来移居美国的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痛心疾首地抨击这种音乐不过是“交出了男子汉气”的,代表了一套“阉割符号”的“太监”音乐。但是,20年代的美国大众还是告别了贝多芬的古典音乐,涌向了爵士乐及其所代表的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7.
刘洋 《炎黄世界》2009,(2):35-35
骆家辉,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州长,也是继赵小燕、朱棣文之后第三位内阁部长——他已被奥巴马总统提名美国商务部长。同时,很少有人像他一样与美国最重要的两位“比尔”及他们的家庭保持着亲密而良好的关系。其中一位是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另一位是美国最富裕的人、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这两个“比尔”正好和他卸任后从事的事业有关。  相似文献   

8.
Karen,52岁,美国人,在北京生活已有13个年头。她是“希望之家”的创办人,8年来坚持筹款帮助孤病残儿童做外科手术,至今已经有101个孩子在这个“家”里恢复健康并被收养。  相似文献   

9.
荣筱菁 《老年世界》2006,(19):12-13
有人把中国老人在美国的境遇形容为“五子登科”:听不懂英语是聋子,看不懂是瞎子,不会说是哑子,不会开车是拐子,拿起电话不会答,手抖得像呆子。  相似文献   

10.
因为包玉刚     
1973年,美国《财富》杂志称包玉刚为“海上的统治者”。1976年,美国《新闻周刊》称包玉刚为“海上之王”。只是,那个年代,中国人大都不知道,有一个“世界船王”叫包玉刚。知道“船王”包玉刚的,也大都不知道他是宁波帮。同是家乡宁波人,又有谁见过这位“船王”?世界航运风起云涌,包玉刚总是“世界船王”。包玉刚去世后,静静地躺在一个海水汹涌的地方。关于他,墓碑上只有最直白的一行字:包玉刚,生于1918年,卒于1991年9月23日。包玉刚1981年拥有的船队,就超过美国或苏联等国家船队的总吨位。有人问他老是飞来飞去的是不是坐包机?包玉刚说他是…  相似文献   

11.
美国对外政策可能会有所调整 从美国民意调查的结果看,公众对反恐的信心、对伊开战的认同度及对布什的支持率都有所降低,要求政府调整政策,确保美国士兵安全,国会议员通过各种渠道向布什施压。据报道,布什已经决定“重返联合国”,修复与其他国家的裂缝,谋求国际支援,稳定伊拉克局势。尽管美国共和党政府内有人鼓吹抛弃联  相似文献   

12.
“……永久的家就是被收养,就像去美国了就再也回不来了。但我不想去美国,听大人说美国很可怕,我们到那儿后有的会被卖了,有的还会被打,我害怕……”  相似文献   

13.
李秋生 《老年人》2011,(1):49-49
一次,华人首富李嘉诚接到一位美国商人的订单,没过几天,美国商人却突然变卦不要了。按照合同。违约方必须作出巨额赔偿。不曾想,宽厚的李嘉诚却没有深究。他对惊愕的美国商人说:“生意场上的事,变幻莫测,虽然你不要了,但这批产品还有人要。我未受到损失,所以就不必赔偿了。”一席话,完全出乎美国商人的意料,让他既感动又惭愧。  相似文献   

14.
有人会问:美国根本没有春节,何来“春运”?稍安毋躁。首先,洋人不过春节,但确实有“春运”,而且一点也不比中国的客运流量小——那就是圣诞节和元旦新年期间,我们姑且也称之为“春运”。这其间也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有时不提前半年,休想买到回家的票。  相似文献   

15.
云上风景     
在美国,一个最明显的感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礼貌、谦让和友好。当你在小区幽静的道路上散步,如果对面有人过来,只要你朝对方看一眼,必定会得到对方热情的问候。无论你在银行、商店、车站等候,没有人会贸然抢到你的前头。如果你在商场购物,站在比较狭小的过道中,尽管他人也能从你身后过去,但每个要过去的人都会先说上一句“Sorry”,以表示他(她)只有侵犯你一米空间才能过去的道歉。好几次我站在离快餐销售柜台前好几米远的地方看  相似文献   

16.
以车为家 云游四方 美国老人喜欢旅游,以车为家、云游四方的人们被称为“汽车部落”。他们像候鸟般浪迹天涯,四处旅游。他们所向往的是没有尽头的公路,尤其是西部那些一流的高速公路。“独身漫游者”俱乐部就是喜欢在美国西部的高速公路上打发光阴的一支退休者队伍。俱乐部成员伊尔玛自豪地说:“我从1991年成了全职旅游者。这样的生活真自由。”  相似文献   

17.
企业“走出去”实施国际化经营,是我国加入WTO后企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走出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不断增强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取得国际市场经营的广阔空间。在这之中,美国知名企业不断进行国际经营策略与营销理念创新,跳出传统的“先生产、后出售”营销思路,推出“先出售、后生产”的拓展国际市场新方法,带来营销理念的新飞跃。对美国企业经营创新实践进行理论剖析,有助于我们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取得跨国经营的更大成果。  相似文献   

18.
“输出民主”是美国持久性的战略,但却是服从、服务于美国的安全战略的,因而具有突出的工具性以及由之决定的可选择性,美在中东地区实施该战略的历史与现实正体现了上述特点。冷战期间,出于遏制苏联、获取石油、保卫以色列的目的,美国在中东“输出民主”时坚持“中东例外论”;后冷战时期,美国采取了较为积极的“输出民主”行动,但阿尔及利亚民主试验失败的事实,又迫使其重新踏上“中东例外论”的老路;“9·11”事件后,美国在中东采取极端的、冒进式的“输出民主”战略,结果导致中东地区更加动荡。  相似文献   

19.
作为当今中国原创动漫形象的经典代表,兔斯基“远嫁”美国时代华纳的消息,曾经在国内动漫界引起巨大反响。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担心其会“水土不服”。  相似文献   

20.
座落于美国洛杉矶的好莱坞是世界著名的美国电影基地,也云集着当红的电影明星。有人曾戏谑地打趣说:好菜坞明星们往往等不到结婚证书的墨迹干透,婚姻便已走到尽头。在记者们的“围遗堵截”下,美国的媒体成天报导着各类小道新闻。对众说纷纭的蜚闻,人们已司宅见惯。然而在众多的明星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