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昆德拉认为,小说考察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这是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小说通过对建立在关键词基础上的假想人物的深思,对存在进行勘探,不断发现和展示存在的新的可能性。为了抓住存在的可能性,小说的智慧通过幽默把世界揭示在模棱两可之中。在小说的世界中,不存在唯一的真理,只存在对叙述、细节和多样性的欣赏。昆德拉的这种小说观,展现了与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不同的、对存在的另一种言说和另一种声音。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关于存在的学说。但是,马克思的存在论不同于西方传统意义的存在论,并且其存在概念的含义实际上也不同于人们过去的理解。本文重新检讨了马克思哲学的存在概念及其价值,从一种新的角度逐层揭示了存在的本质,即整体的存在、异化的存在和自由的存在,试图重新焕发马克思哲学存在论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3.
存在判断是与性质判断、关系判断相并列的一种判断类型。存在判断之间具有逻辑对当关系,非限量存在判断有两个重要逻辑规律,即“肯定扩大律”、“否定缩小律”。存在判断是其他判断的基础,只有在存在判断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逻辑思维,人们才能形成性质判断、关系判断以及复合判断,并进而进行推理。同时,存在判断本身也是构成各种推理的材料。因此,应重视对存在判断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当代法国现象学家马里翁在 《无需存在的上帝》中对于海德格尔的 批评。一方面,马里翁接受了海德格尔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解和批判,把形而上学的本质理解为一 种 “存在-神学”,其核心原则是将上帝看成是一种 “存在者”;另一方面,马里翁又反过来批评海 德格尔使上帝从属于作为 “存在者之境域”的 “存在”,因此没有从根本上摆脱 “偶像崇拜”。马里 翁认为,上帝既不是任何意义的 “存在者”,也不从属于作为 “存在者之境域”的 “存在”,而是一 种至高的 “爱”或 “馈赠”。作为这种 “爱”或 “馈赠”,上帝逾越了存在。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的追问方式使它真正追问的也还仍旧是物理学追问的根据问题。正是由于形而上学追问的是存在的根据,它一开始就错过了存在本身而把存在者当作存在。形而上学史是“遗忘存在的历史”。然而,作为存在问题的一种迷误,形而上学并不能像抛弃一种观点那样被抛弃。形而上学可以克服,但不可以拒斥。  相似文献   

6.
本体论的转换、沉浮及其社会文化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体论的转换、沉浮及其社会文化根源田薇本体论的原意是关于存在的理论。所谓存在,不是一种具体的存在,而是存在本身或存在一般,这种存在就是最高的存在,永恒的存在。哲学本体论就是关于最高存在的学问,它是全部哲学理论中最抽象、最深刻、最带根本性的一项内容,是...  相似文献   

7.
康德把理性存在者分为具有感性偏好的有限理性存在者和不具有感性偏好的无限理性存在者两类,只有后者才是意志完善的神圣存在者,不存在所谓有限的神圣存在者。但是,在《如何理解康德的“有限的神圣的存在者”?》一文中,刘作坚持将康德哲学中的endliche heilige Wesen译为“有限的神圣的存在者”,并将其理解为既具有感性偏好、又具有神圣意志的理性存在者。刘文坚持机械翻译的“理由”不能成立:它对“有限的神圣的存在者”的界定不符合康德对神圣存在者概念的界定,它设想神圣存在者具有感性偏好和追求幸福,违背了康德关于神圣存在者的基本思想;它降低了神圣存在者的标准,为endliche heilige Wesen概念找出的相应对象达不到神圣存在者高度;它误以为康德提出endliche heilige Wesen概念是为了表明“偏好不是德性的敌人”,没有认识到康德的意图在于表明天使、上帝这类神圣存在者所具有的伦理学,是超出人的德性论的道德论。刘文对endliche heilige Wesen的译解存在无法摆脱的困难,只有将其译为“终极的神圣的存在者”,认识到该概念特指天使和上帝这类“精神存在者”,其意...  相似文献   

8.
科学和宗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科学越来越发达,宗教继续存在。宗教存在自有它存在的原因;认识论上的原因,心理层面的原因,文化上的原因,以及宗教自身的演化发展等。  相似文献   

9.
“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一生追问的问题。布伦塔诺追随亚里士多德运用类比统一性思维解决存在概念多种含义的统一问题,不但直接激发了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意识,而且也为海德格尔早期追问存在问题提供了类比统一性的思维模式。存在类比统一性思维模式三要素与海德格尔提出的存在问题形式结构三要素之间有着良好的一一对应关系。正是在这种思维模式中,存在问题具体化为存在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存在句在英语与汉语中都是一个极其常见且极为重要的句型,用于强调某物体持续存在于某个空间或时间,而英语和汉语的存在句有一些相同点,也存在着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1.
ontisch还是应该翻译为“存在的”或“存在上的”。李章印先生建议把它翻译为“存在者具体存在的”,这一译法其实也主张将ontisch翻译为“存在的”,只是在前面作了限定,加上了“存在者具体”这样的限定词。从李章印先生所作的具体阐释来看,他对于这个概念的认识还是有许多模糊的地方。拟对李章印先生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论,同时也申述了作者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关于哲学何为的问题,哲学史上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把握人与存在合一(或者说天人合一)的整体是哲学的最高任务;一是认为,哲学的最高任务只是认识外在的客观事物之本质。本文同意海德格尔的主张,赞成前一种观点。就作为人与存在合一的整体来说,人即在整体之内,人不能像主客二分式那样站在存在之外,通过概念以认识存在、言说存在。要把握这样的整体,人只能在概念或语言不能表达的地方——在不可说的地方,通过“无”的境界,体验存在之整体的意义。哲学就是用可说的东西烘托出不可说的东西,用逻辑的、理性的东西烘托出超逻辑的、超理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近代科学和哲学的本体论是以空间和时间方式的存在构成的世界。以20世纪科学为基础的哲学将世界理解成生成的世界。在生成的世界中,世界不只是以时空方式的存在,还有作用方式存在。作用是存在生成的自生性和生成存在的整合性。内在的能量作用生成了世界,非线性作用突现了整体的世界,作用是世界的本原和本质。  相似文献   

14.
“存在”是古希腊思想中的中心理念。从巴门尼德提出“存在”的概念起,“存在”的范畴及其内涵就不断地受到哲学家们的关注与沉思,主要经历了赫拉克利特、留基波、普罗泰戈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古希腊思想家们对“存在”问题的解答以及产生的新问题为后来者所解决的过程中,前人的“存在”思想不断地受到后来者的批判、继承和重构。正是在这一动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理念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更深刻的内涵而拓展着“存在”的论域。这是“存在”的发展路径,也是哲学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罗汝芳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只有先重视人的存在,才能去追求道与心。在求道的过程中,人是自由的,道内在于人自身,是人规定了道的性质,人可以让自己超出感觉的限制,从而达到精神的解放,最终完成道的规定。求道的过程就是人自身的生发过程。而道在于人,人的本性的具备与完足就更重要。它让人的存在成为一种带有美的愉悦的存在。罗汝芳要求人们将自身活动同自然和生命的自觉发展相联,在日用之中、在生活之中完成道,让平静心灵和自然本性的自足完善代替求富求仕成为人生最高的追求,这样的生活是审美的生活,人的存在都是自由的存在,也是审美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对这一命题的研究已经很充分,并且写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科书。正是这一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基调。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人也有自己的存在方式,就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表现形式,是人表现和实现现实生活的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形式”。人的表现形式既有根本的一面也有动态的、多样的一面,人的存在方式的根本性与多样性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7.
正确理解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除了应从思维入手外,还必须弄清思维与存在同物质与精神这两种关系的区别。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一种认识关系,而物质与精神则是两种现实的存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不等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同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混为一谈,是哲学界长期未弄懂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世间一切事物的存在,包括人的存在,大致可表现为两种状态:一是具体的现实的存在状态,一是抽象的属于本质的,即哲学意义上的存在状态,二者密不可分,但又不能互相混淆。马克思所进行的关于“真正的人的存在”的哲学构建,是以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的人的存在为基准的,从开始到最后,都把人在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处境和地位以及所作所为、主要是劳动作为考查的重点,并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放在一起来考虑。  相似文献   

19.
论传播艺术的三种存在胡志毅艺术同存在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本体论问题,是人类的永恒之谜。就像人的存在一样,艺术也是一种存在。我们只有从存在的当下处境来论述艺术,才有现实的指向意义。艺术的存在,可以从其“处境”的不同区分为不同类型的存在,如在古典时代艺术与...  相似文献   

20.
论哲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的意义,在于为人构筑精神的家园,安顿人的生命和心灵。哲学研究必须面向生命存在,倾听生命存在的声音。唯有通过与哲学家的心灵的对话,诗意地栖居于哲学之中以守护生命,才能以足够的深度去领悟生命存在的真义,化生命为哲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