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方玉 《唐都学刊》2008,24(1):58-61
如果仅仅在德、智、体等一般意义上来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德性论意蕴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深入考察德性的特征和意义,尤其是在存在论的意义上来理解德性.道德哲学中的德性表征着人的整体性存在,德性完善的目标就是成就理想人格,而理想人格的实现也就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德性完善是通过道德修养进行的,道德修养的过程是道德主体的自觉提升过程,道德修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具有根本意义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赵景阳 《唐都学刊》2013,29(1):43-52
亚里士多德在论证德性与幸福中隐含着三个伦理学命题:伦理的目的、德性的养成、幸福的获得。以习俗为共同出发点的政治学和伦理学的目的分别是促进"城邦的幸福"和"个人的幸福",政治学的公正立法使人获得一种亲近德性的道德,服务于政治学的伦理学的目的是使"个人的善"同一于最高善——"城邦的善"。德性不仅仅是"一种合乎明智的品质",而是"与逻各斯一起发挥作用";德性的养成要靠个体在健全的法律下获得一种亲近德性的道德,德性的养成是一个持续的心理禀赋过程,最终养成"明智德性"。只有灵魂的德性的实现活动才是幸福,它是完善的和自足的;人的幸福有两种:一是"第一好"的幸福,属于沉思的理智的幸福;二是"第二好"的幸福,属于实践的理智的幸福。  相似文献   

3.
王国银 《学术交流》2007,1(6):35-37
人的发展与人的德性追求是一个互动的历史过程。人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德性表现;不同的德性追求又内在地推动人发展的不同样态。所以,从历史态的角度分析人的发展,从伦理反思的角度揭示人发展的伦理本质,不论是对人的发展还是对伦理的发展,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性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一方面,人对德性的追求推动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赋予德性以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的优秀价值观是人的内在德性的充分展现,是先秦思想家创造的"天人合德"道德范式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践,是完全内化于人的内心的自我约束行为准则,这一准则不具有外在强制性,因而在当代无法起到有效调节人际关系的作用;而法律则是由习惯发展而来的外部强制的行为规范,这一外部行为规范所满足的是社会对人的行为的最低要求,这一最低要求无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必须靠内在德性与外在法律的结合,方可实现和谐的目标。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当代中国,传统的优秀价值观在新世纪迎来了新的复苏契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既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亦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这两方面的和谐就需要在人的内在德性与外在法律之间构建一个德性践行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道德建设:从制度伦理、伦理制度到德性伦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伦理制度是明示的道德规范,而制度伦理则是隐含于非伦理的制度形式中的 伦理要求。虽然制度伦理、伦理制度为任何道德建设所不可或缺,但道德建设又不能停留在、 局限于制度伦理或伦理制度建设。道德建设的更为根本的任务,是在制度伦理、伦理制度的基 础上,塑造出具有完全的道德意义的德性伦理。所谓德性伦理,是出自个体德性的伦理,即以 个体的德性为自因的伦理。西方现代化社会由于德性的失落或边缘化而导致的诸多严重问 题,是值得注意的前车之鉴。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应当在崭新的制度伦理、伦理制度的基础 上重塑德性伦理,使人成为真正的道德主体,使道德真正成为人的道德,使外在的他律、强制、 束缚逐渐为内在的自律、自觉、自由所超越。  相似文献   

6.
德性养成的价值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德性养成的个体价值即人格价值,另一个是德性养成的社会价值即人生价值.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外化.德性养成的个体价值主要是指德性的人格价值或人性价值.德性作为人格主体自身的价值,决定了德性是生命价值之源,这是德性内在价值的根本所在.德性养成的个体价值使人性更加完善、人格更加健全、交往目标更易达成、自我价值更易实现.德性养成的社会价值推动了社会实践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社会和谐与秩序的建立.它的价值目标在于实现成就个人与成就他人、成就人类与成就自然、成就身体与成就心灵、成就德性与成就幸福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要求,这涉及到自爱、友爱,营造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基于此,本文研究了亚里士多德的共同生活理想样式。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人需要自爱也需要友爱,德性人的自爱是对自身灵魂当中高贵部分的实现活动的爱,本真意义上的友爱是德性人之间的出于德性的友爱。德性人之间的共同生活是通过友爱的方式来维系的,而德性人之间的友爱也需要共同生活来实现和完善,对自身德性的爱和对朋友德性的爱是从自爱走向友爱的关节点,友爱的共同生活是一个完善的共同体中的德性人的理想生活样式。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6,(5):35-3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实现制度教化与德性培养的有机统一,需要在注重德性培养的同时注重制度教化,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德性素养较高且具有公共理性意识的现代公民。对此,我们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德性教育的枷锁之下突破出来,需要针对德性与制度教化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使其充分发挥自身在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实现制度教化与德性培养的良性互动,而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在制度教化过程中彰显制度的道德性、积极提升德性培养的制度化水平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高岩 《社科纵横》2007,22(1):122-123
道德存在并依赖于人的现实生活,又在人的现实的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交往性活动是形成学生德性品质的源泉,也是学校德育有效性的基础。有了交往性活动,主体才能了解和理解道德、体验道德,才能主动改造自己的德性,真正成为道德活动的主体。交往性活动要求学校德育要打破僵化的“知性”德育模式,重视和引导学生的交往活动,使学生在健康、有益的交往性活动中追求道德的进步和德性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人的主体性、德性与法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现代性共同承诺的意义上,德性标志着一个社会对现代性的可欲度和可能性。没有承载现代法治生活的德性,便不可能有法的现代性,而现代德性又源自人的主体性。因此,人的主体性的建构、德性承诺的形成、理性方法的掌握构成了当下中国法的现代性的三大主题。  相似文献   

11.
米文科 《唐都学刊》2013,29(5):29-33
以“德性所知”的涵义、“德性所知”与“诚明所知”和“天德良知”之间的关系、“德性所知”与“德性之知”的区别三个问题为中心,对学术界有关张载认识论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并结合明清学者的注释,对这些问题和争论做了反思,认为必须回到经典之中去,在对张载思想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基础上,方能对其认识论有一更为准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张方玉 《唐都学刊》2009,25(4):57-61
从天人之辨来看,孔子更重视人在实现德性幸福中的主体力量与能动作用,追求一种"为仁由己"的幸福,把德性幸福视为天命和人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德性幸福不仅是就社会人事而言的,更要扩及天人之际.在"山水之乐"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德性幸福于自然之天的层面上所实现的超越;"孔颜之乐"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是德性幸福于义理之天的层面上所实现的超越;"知天"、"顺天"、"乐天"而至于"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德性幸福于主宰之天的层面上所实现的超越.孔子的德性幸福既具有内在性又具有超越性,既具有积极入世的现实品格又具有形而上的精神追求,是一种"即世间而出世间"的德性幸福.  相似文献   

13.
陶艳华 《学术交流》2006,1(2):20-23
中道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追求,是判断善恶的标准、衡量德性的准则。所谓“中道”即德性,分为两类:理智的和伦理的。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就是善,过与不及就是恶,“伦理的德性即是中间性”。中道德性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对于恶与不当的情感和行为,它们的恶性质是绝对的,“不存在中间的过度,永远是罪过”。中道的实现是不易的,但是可能的,这需要行为者具有知识,且需用理智去克服欲望。中道德性论对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启发意义,中道德性论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4.
张晚林 《阅江学刊》2011,(3):90-94,139
中国传统的人文教育是培养人之德性并使人生发践行动力的教育,所以,这种教育不是职业性的知识传授,职业化的教育模式于此是无效的。但现代大学之教育模式正是西化传统的职业化教育,因而使得人文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濒临失败。要挽救这种失败,必须重视中国传统的人文教育模式。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继天传道立教。由此而师严,师严而道尊,道尊而民知敬学。只有这样,现代教育才能达成其人文教育之功效。  相似文献   

15.
自托马斯·希尔的论文《人类卓越的理想与自然环境保护》从"什么样的人颁向于破坏自然"的视角,揭开当代西方环境德性伦理研究的序幕以来,当代西方环境德性伦理研究日趋丰富和多样化,在环境德性伦理合理性的论证、具体环境德性构成性的说明以及德性伦理在环境伦理学中的价值挖掘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环境德性伦理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环境哲学研究中令人瞩目的学术风景。但是,它也面临着理论和实践上的疑难。  相似文献   

16.
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西方哲学家对近现代社会的技术“异化”根源分别进行了自己的探究,但实际上这种异化现象从思想理论层面上来说肇端于西方近代思想家对古希腊“实践”的伦理或道德内涵进行过度的“技术”解释,即用“技术”吞并了实践的伦理或道德含义,从而使实践智慧被消解,理智德性也不再对道德德性产生任何影响和作用。这就必然导致技术“异化”现象的发生,即技术理性被无限放大,使其与道德德性渐行渐远。因此,为了消除和防范技术的异化,应该重视挖掘古希腊哲学中关于实践智慧的合理性,从而使实践智慧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其理论价值的同时对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德性伦理有没有普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德性伦理有没有普遍性蒙培元伦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伦理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呢?是建立在规则、法则之上,还是建立在人的德性之上?显然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一对于什么是德性以及德性的来源是什么这类问题,可能有不同的使用和解释。按照西方亚...  相似文献   

18.
周敦颐的人生境界论探微宁新昌在儒家的思想中,道问学与尊德性统一,为学与做人统一。对承续这一思想的宋明新儒家来说,他们的道问学主要是对本体的探索,他们的尊德性则体现在论及人生境界。在他们那里,本体呈现的是一个本然的世界,人的思想境界则是这一本然世界的人...  相似文献   

19.
朝向正义与德性--奥尼尔论正义与德性的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义与德性是西方伦理学的两个重要范畴,当代自由主义与共同体主义围绕二者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辩,使其成为当代西方伦理学争论的焦点.本文详细地分析了英国女哲学家奥罗拉·奥尼尔对此问题的观点奥尼尔主要是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针对共同体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评,重新解释了实践理性、规则、正义、德性等自由主义的核心概念,试图在一种新的实践理性的基础上达到正义与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在亚里士多德的学科体系中,伦理学首先从实践哲学得到规定,而他的“实践”作为个体内在合目的性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行为”,是Dascin意义上的超越性本真实存活动,与现代意义上的与“理论”对立的“实践”是对立的。当亚里士多德把他的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学从属于“政治学”时,他揭示出我们“常人”实存的本性就是城邦中共存。但伦理的共存先于个体的实存,共存的伦理——公正——不是“德性”的一种,而是德性的整体,个体德性只是附在这一“整体”上的“皮毛”。无论是个体的本真实存还是城邦的伦理共存,最终都是为了人之为人的卓越性(德性)的实现,伦理学本质上成为”人学”,其核心的问题结构是个体的本真实存和城邦的伦理共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