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乡土叙事的现代性转型——论贾平凹的乡土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贾平凹的乡土叙事完成了现代性转型。首先是叙述对象的转变,从新文学传统对时代生活的关注,到立足现代文化哲学、生命哲学对人的生命存在的终极文化关怀的追求。其次是作者与叙述者关系的改变和叙事艺术的嬗变。贾平凹乡土叙事的转型,勾勒了新时期乡土叙事变迁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的小说以乡土书写为特色,既写故乡物事,也喜用方言词语,而他在叙事中不限于使用已有的方言,还常常“自创”方言。对关中方言有独特感受的贾平凹式的语言是其小说“方言书写”的真正内涵。作家通过方言元素所负载的文化物事来揭示秦地的人情事理,构建富含秦地气氛的世界,书写充满艺术感的乡土。可以说,民间叙事、文本交互体系的建构、乡土世界摹写三个方面共同搭建了其乡土叙事体系。而方言书写除体现了作家的审美趣味外,还展现出作品语言的情感价值、认同价值以及文化价值等多重向度。  相似文献   

3.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乡土和农民往往承载了沉重的民族、历史想象,尤其是在血与火的战争时期和激烈的文化转型期,乡土文学通过其深切的生存母题、臆喻模式、强烈的现实相关性和在文化表述中的重复使用,而成为一种具有高度修辞功能的情感力量,也是现代中国人接续文化传统、连通集体意识、呈现现代困境和政治忧惠的重要途径.将文学性的乡土叙事与民族志联系起来考察的方法,基于"写文化"层面的跨学科凸显和"修辞"研究获得的科学性地位,通过清理乡土诗学与文化政治、乡土叙事与民间经验及"民族-国家"想象的细微关系,有助于理解、解释现代民族共同体建构过程中的"修辞幻象"及其"诗性逻辑".  相似文献   

4.
前现代时间,是一种生态时间,与现代的机械时间相较,它是一种不甚精确的时间,在当代乡土小说的村庄叙事中,前现代时间和现代时间的使用具有独立的叙事意义。随着田园诗的消弭,机械时间越来越取代生态时间成为村庄时间的主体。村庄时间样式与中国乡土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村庄时间在当代乡土小说的村庄叙事中担当着重要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5.
语象叙事是对传统主体线性结构与时间叙事模式的反叛和颠覆,并为视觉书写和意象再现提供更为开阔、更加精准的空间视点。贾平凹的小说蕴含着明显、独特而复杂的语象叙事痕迹,其作品描绘的一幅幅连续性、生活化和语境化的乡土场景,以语赋形于现实的千姿百态,实现被"遮蔽"乡土空间的语象再现与叙事重构。作为当下乡土文学的旗帜型作家,贾平凹个性化的创作实践不仅是对乡土审美观照方式的根本转变,也是对空间记忆基点的深度寻找,更是对文学叙事转向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6.
莫言的作品大多是以乡土为背景来描写乡村生活的,应该说莫言小说是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代表,因此,将莫言的作品置于中国乡土小说背景中将有利于突显出其在乡土文学史上的独特之处.与写实主义和写意主义乡土作家不同,莫言的乡土小说更多的是以一种平民姿态表达着对于乡土中国苦难的体验乃至认同.  相似文献   

7.
乡土美学是在现代化中国特殊国情下实现的乡土审美建构。乡土美学在其建构过程中,对“乡土”这一词语的内涵的界定,成为乡土美学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因此通过将“乡土”与“故乡”、“民间”辨析,可以见出乡土美学中“乡土”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8.
文学地理与阎连科的乡土叙事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一方面,通过对“耙耧山脉”的不断书写,阎连科建构了一隅能充分调动自己情感、想象及艺术创造的独特地理空间,这一文学地理也成为其创作成熟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耙耧山脉”这块独特文学地理不仅塑造了阎连科的情感结构和价值取向,同时也深度地参与了其乡土小说的主题表达,叙事方式和话语风格。阎连科在建构了自己文学地理的同时,还深刻地意识到“耙耧山脉”这一狭小地理空间所蕴含的民族性、世界性,进而通过对地理的超越,使其乡土叙事获得了更为宽广的世界意义与人类意义。  相似文献   

9.
"乡土中国叙事"这一概念当下虽然深受学界的青睐,但尚没有被认真界定过。这一概念在当下研究中浮出,是因其融合了"乡土"和"中国"这两大价值元素,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审视呈现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中乡土社会及文化问题的文本类型的需要。基于此,应该以开放的眼光来对待这一概念,充分利用"乡土"和"中国"的组合可拓出的多方面的意义空间。这一概念不仅应该包含以农村农民为呈现主体的"中国之乡土"叙事,而且应该包含以传统乡土社会文明为呈现主体的"乡土之中国"叙事。  相似文献   

10.
五四以来,文学创作中的乡土传统走着两条道路,一条为诗性的乡土叙事,充满温情的忆念。另一条为批判和反讽,重在揭示农民身上的劣根性。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再现了清风镇乡民们的日常生活,沿袭着乡村叙述的反讽路子,揭示批判了农民身上的痼疾和问题,表达了农耕文明行将消亡的现实状态。《高兴》预示着贾平凹创作上的一个值得注意的新变化,这部作品的叙事充满温暖,特别是以主人公刘高兴为代表的拾破烂群体,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爱帮助,成为一道温暖人心的风景。尽管他的外部环境冷漠冰凉,但是在人物生存的小群体精神依存上,依然让人感到了希望之光。  相似文献   

11.
乡土情结是鲁迅强大的心理创作动力。对故土的眷恋热爱和怨怒叛逆的情绪犹如一对孪生兄弟结伴而来 ;缘于故土的忧患焦虑与苦闷孤独的情绪则像一枚硬币的两面难舍难分。只有眷恋热爱和怨怒叛逆 ,才会产生深沉的忧患焦虑与浓重的苦闷孤独 ;只有忧患焦虑与苦闷孤独 ,才会有更执着的眷恋热爱和更决绝的怨怒叛逆。这些丰富复杂的情绪之间互相联系 ,相互影响 ,共同构成了鲁迅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12.
文化视野下的叙事和叙事学功能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引进西方理论的深层背景是中国文化、中华学术中逻各斯主义的缺乏,叙事学的分析,有助于更清楚地看清中西叙事传统的差别和发育肌理.但叙事学的中国之用切忌削足适履,叙事学建构的最终完成要统驭各民族的独特经验,要避免以西解中或以中统西.参以历史主义和文化视角,方能廓清中西叙事文学的生长路径,揭示其在各自文化传统中的地位、功能等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14.
不同的叙事者可以使相同的叙事内容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同样是美国奴隶制度下女性黑奴弑婴所造成的"鬼魂复仇"事件,小说和电影站在了不同叙事角度,采用不同的叙事结构,构成了不同的叙事文本。通过对小说和电影的叙事比较分析,展现了文字与影片叙事的差异性,进一步揭示出美国奴隶制度下的女性黑奴的生存状况以及白人奴隶主异化的人格表现,以及莫里森对于全人类人性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作为曹雪芹的主要叙事谋略,尚简用晦的“春秋笔法”在《红楼梦》中有着广泛而成功的运用,这使《红楼梦》在叙事艺术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含蓄暗示与客观展示。具体而言,隐晦的“春秋笔法”使小说在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塑造、意旨表达等许多方面达到深文曲笔、义见丈外的艺术效果;讲究客观冷静的“春秋笔法”还使小说在客观叙事方面达到相当高度,作者分别采取与叙述者刻意疏离、运用限知视角、客观叙述口吻、对心理描写的规避等策略以达到叙述的“无我”境界。  相似文献   

16.
《远山淡影》是英国当代日裔小说家石黑一雄的成名作,小说的叙事呈现不可靠的特质。之前对小说不可靠叙事的研究主要以布斯的不可靠叙事理论为依据,阐释叙述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这种阐释略显片面。费伦的理论在不可靠叙事中增加了读者的维度,将不可靠叙事分为“契约型不可靠叙事”和“疏远型不可靠叙事”两种类型。论文将以此为依据,分析这两种不可靠叙事类型中叙述者、作者和读者三者互动的动态过程,以阐释不可靠叙事对小说主题表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口头讲述与案头书写均与文学作品的产生有深刻的关系,随着学界对口述传统讨论和认识的深入,我们实有必要分别从口头和书写的视角来认识不同文学传统的形成及其特性.不同的文明由于价值观的影响,其对声音和文字的重要性有不同的定位;而文字产生之后围绕运用文字而形成的力量侵蚀了口述传统原先占据的地盘,形成了文字表征的大传统和口头表征的小传统的格局.探讨口述与书写在不同文明的早期关系,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两个不同的文学传统的彼此关联.  相似文献   

18.
小说的叙述展开是一个运用叙述手法展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作者是在多种心理、思维和能力因素的共同参与下展开和完成叙述的,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动力因素是需要的导引和情感的推动.  相似文献   

19.
《柏子》与假定性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沈从文小说《柏子》叙事意图、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等的叙事分析,以及对语调、语气、描写语言等的修辞分析,论证一种结构性的“假定性叙事”为这篇小说叙事特点的核心;从而在西方叙事学提供的方法论之外,尝试具体地对中国小说中的特殊性文体问题给予圆满的解答和说明,而这样的解答和说明往往是西方叙事学所未涉及到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叙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诞生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该理论的贡献及缺陷,以及在心理治疗与咨询中的实践——“以人为中心”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