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兴衰论     
2012年龙年大吉,迎来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提高的年代。按照中国文字学“字形藏理、字言通意”的成字考虑分析,“文”、“化”二字所组成的“文化”一词,应该把“文”与“化”分两层来理解。“文”是天理与人意的交叉,“化”就是天理被人类理解并应用的过程,也可以说文化就是“人化”。根据这一解释,“文化”一词的本质概念就是自然规律被人类认知、顺应、运用与传承的过程和结果。所以说人类的兴衰都来自于文化的发展,就以上观点浅谈一下兴衰论。  相似文献   

2.
叶子 《现代交际》2006,(6):10-11
绿色是每个人都向往的生活意境,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绿色”也成为少数人的时尚。这是农耕文化被工业文化解构过程中的文化症候,虽然略显矫情,但正好击中了城市文明的精神挣扎和盛世危言。时尚分子们目光一转,寻找到了新的主题:绿色生活。“绿领”定义:这部分人,可能是白领,可能是金领,  相似文献   

3.
文化反叛——放纵者和中产阶级的犯罪他们的确是…怎么说呢,一群“绝美的人”…而不是所谓的“学生”、“职员”、“女售货员”和“行政培训人员”——上帝,请不要乱贴你那职业竞技者的标签!我们是绝美的人,从自动形成的废旧“机器人”“堆积物”中成长起来…。(T·沃尔佛,《电镇静迷幻效果测试》)“青年文化”这一概念,已普遍被人们应用于  相似文献   

4.
随着“五四”以来的文学和文化革命,中国传统社会的“五伦”被当成洪水猛兽进行了扫荡,这虽然为人的自由争取了一片新天地,但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善的正常关系却一样遭到了破坏。这是当下中国社会人与人关系疏远隔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行业、集团以及社会阶层,都有其特定的流行用语。作为青年阶层的学生群体,拥有最强烈的文化参与意识,他们给本来很普通的词语赋予新意,或干脆“自立门户”,创出让人听来莫名其妙的新词,这种新生代的文化语言被称为“校园魔鬼语”。“校园魔鬼语”作为流行语,并不是普遍存在的,它只在一定地域的校园中流传。在校园中,如果你不会使用或不懂破解“魔鬼”的密码,会被人认为是“北京人”(四五十万年前尚未完全进化的人)。11根号2:称个子矮的同学。12天才:天生的蠢才。13早恋黄昏恋:早晨锻炼,晚上锻炼。14很冷:一…  相似文献   

6.
英文中的文化(culture)一词原意指对自然界生物的驯化、培育、耕种,进而演变为对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教化、培养、训练;中文的文化一词源自《易经》中的“人文化成”,和西方有所区别,更偏重伦理道德教导,从而更加合乎礼仪规范。在中国“上而为礼,下而为俗”的年代,文化一旦涉及商业便难登大雅之堂。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必须要经官方主要是儒家伦理认同,所以虽然重视礼乐,但乐工实被视为下贱之流。唐、宋、元、明各朝都将“伶”、“优”的地位定义在很卑贱的层面上。  相似文献   

7.
杂交玉米文化墨西哥城是一座典型的多种混合文化城市。其根是印第安人的”玉米文化”,但又与古印第安人的纯玉米文化不同,是用欧洲文化“嫁接”和“杂交”出来、并将各自文化的特色和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拉美文化”。墨西哥城地域内的历史、人文和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能吸引眼球的数不胜数,但在我看来,最能体现墨西哥文化具有巨大的宽容性  相似文献   

8.
为历史人物“翻案”,已成为文化界的时尚,但各种“翻案”中为商纣王“翻案”,钱文忠算得上第一人。在近期《百家讲坛》中,钱文忠在讲到殷商文化一节时语出惊人:两千多年来被冠以“暴君”的商纣王属于历史最悠久的“冤案”,实际上商纣王是一位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  相似文献   

9.
离《菊与刀》出版已经59年了,离它被译成中文也15年了,但现在这本书依然畅销着。书本身当然写得不错,本尼迪克特就是依借这本书,开启了文化人类学“文化类型理论”的新天地。然而,也正是这本书的所谓“科学”性,使得大多数人阅读这本书时,被引入其中而忘了跳出来看了。《菊与刀》是一度流行日本学界的“日本人论”(即日本文化·社会独特性的言说)的滥觞,不过,就笔者看来,“某某民族具有某某特质”这类“特质说”,从逻辑类型上讲是很难获得实证支持的。因为“某某民族有之”这一论断其实是排他性的,它潜藏了另一个否定形式的全称判断:“其他一切民族均无之。”证实前一论断或许不难,但证实后一论断在逻辑上几乎是不可能(证伪它却不难)。  相似文献   

10.
李荣欣 《当代老年》2009,(11):24-25
有不少老年人知道,上个世纪70年代,正在搞坟化大革命的我国高校,曾对招生制度进行过一次彻底的“革命”,这就是你只要被推荐,不管文化程度高低、年龄大小,不经考试,就能进入大学学习,这些人被冠名以“工农兵学员”。有意思的是,“文化大革命”其发端在北京大学,“工农兵”上大学,其肇始也在北京大学。我有幸是当年第一批进北大的“工农兵学员”中的一员,现将当时经历的一些事情,略述在此。  相似文献   

11.
李蕊娟 《职业》2011,(28):39-41
一位从旅游学校毕业的女大学生,到印度洋深处的一个小岛上探亲时,被这里“比大堡礁还美”的景色所吸引。可是,当她发现这个被西方游客誉为“非洲伊甸园”的地方,餐饮业一直是墨西哥人和印度人唱主角,多年来竟没有一家中餐馆时,便做出一个令家人大吃一惊的决定,留在当地创业15年间她开了4家分店,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收获了1000多万元的惊人财富!  相似文献   

12.
河清 《中外书摘》2006,(3):15-17
也许一些人在经济大潮中淡薄了文化与意识形态上的斗争,且看美国中央情报局是怎样进行“文化冷战”的,而一些读者心目中的名作家又是怎样被用来作为冷战工具的。  相似文献   

13.
从“百家讲坛”里走出来的易中天,如今可是炽手可热、如日中天,虽然他更容易引发“百家争鸣”。说他是用大众语言把玩文化的第一人,是因为他确确实实凭借一张嘴巴品三国、品历史、品文化,一次就囊括了令人艳羡、使人咋舌的500万元版税。时势造英雄,时运也造就“文曲星”。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娱情消费浮躁空虚、娱乐消遣怪异腻歪,而人文知识又匮乏又饥渴的年代。所以当易中天用大众语言和满腹经纶消遣历史、把玩文化的时候,我们一下子就被他那种闲淡平和、波澜不惊,却又回肠荡气的故事演说,牵动了每一根好奇与兴趣的神经末梢。于是,我们关注、我们投入,共鸣于那种既有品质,更有风味的“易中天”氛围中。  相似文献   

14.
由于有过一段特殊的意识形态关系和政治同盟关系,中国和俄苏的文化联络从20世纪中叶起曾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同属社会主义大家庭这两个近邻曾共度长达十多年的“文化蜜月”,一个被视为新加入的“小兄弟”,一个则被尊崇为“老大哥”。在“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的理想蓝图的鼓舞下,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今彼得堡)  相似文献   

15.
曾万涛 《城市》2008,(6):76-79
一、城市群地缘文化文化是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形成起到基础性作用.地缘文化就是在一定地理环境下形成的文化。由于地理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因而各地文化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地缘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对属于他们的那部分地域加以组织、利用和加工的结果.可以被视为“环境的人为部分”。在一定的地域空间里。人类活动形成了地缘文化系统,而人、文化、环境则是地缘文化系统的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16.
陈季冰 《金色年华》2008,(11):16-16
撰文写字的人在网上被骂个狗血喷头是常有的事儿。连我等无名之辈都会遭受“网络暴力”的袭击,可以想象余秋雨、易中天之类文化明星的命运——靶子的层次决定了“暴力”的层次。  相似文献   

17.
柏杨的时代     
就是他,就是这个人——他曾经是蒋中正的崇拜者,宣誓“愿为领袖活,愿为领袖死”,后来却阴差阳错因“侮辱元首”而坐牢;他多次企图自杀,也曾几乎被枪决,但最终活到了88岁高龄;他曾经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义无反顾地坚持“不但要崇洋,而且要彻底崇洋”;他也曾经因在牢狱中经受酷刑后屈打成招,而被一些人斥为没有骨气和气节,但出狱以后依然愤世嫉俗、嫉恶如仇、锋芒毕露,以批判者的姿态揭露文化的污垢和世俗的恶习,攻战不休;他时常痛骂传统文化,临终却没有忘记嘱托马英九找个忠心耿耿的“魏征”,仿佛一种回归;他嬉笑怒骂,其实内心沉重;1985年,他的《中国人史纲》当选为台湾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  相似文献   

18.
文化与文明     
9月25日,在巴塞罗那的最后一场斗牛宣告了西班牙的“国技”从此终结。西班牙斗牛被视为过于血腥、残忍,因而被禁——尽管它是具有两千年历史的西班牙文化。历史文化在与文明进步的对恃之下“败北”,斗牛如是,斗人呢?——供人观赏的凶残暴力的肉搏,还有待人类的自省,文明进步的路还长着呢!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部让薛燕平和自己“划清界限”的作品——薜燕平的每一部作品都能给人带来惊喜,但是,这部新作却是让人震惊。《21克爱情》是一座精神的炼狱。小说描写了一个癌症病人从发现病情、住院医治到恶化病殁的过程,但它不是一部一般的描写疾病的小说,它的主人公是疾病而不是人——它给“疾病”这种人类最重要的生理现象完成了一次真正的文化仪式,它是一部“文化病理学。”  相似文献   

20.
广告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被定位于俗文化的范畴,人们普遍认为它是一种拥有大众,流行广泛的文化现象。因此,通俗,成了广告的标志,而通俗化,则是广告适应群体多数人水平和需要,便于群体多数人理解和接收的基础。也正是在通俗化的基点上,广告与流行音乐,流行色、流行时装等亚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在当今这个“个性化时代”,流行本身又有了新的含义,它不再是为大众所普遍接受和喜爱,而是彰显自我,标新立异,因此,毫无疑问,“酷”成了当今流行的至尊。“酷”是英文“coll”音译,本意是“凉快的”,“极妙的”。但是在转义过程中,人们将中文的“冷酷”、“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