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中韩经贸关系是中韩两国当前主要关系之一,经贸关系的稳定对两国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在简要分析中国与韩国建立外交关系至今两国双边贸易发展阶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了中韩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以及两国目前比较优势。分析表明中国与韩国的比较优势具有明显差异,贸易互补性大于竞争性,继续发挥两国比较优势对经贸关系以经济发展均有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促进中韩双边贸易稳定、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韩国进出口贸易情况,将贸易引力模型和双重差法结合起来,实证分析检验、预测中韩FTA建立对韩国进出口产品产生的贸易效应。计量分析结果显示,韩国产品出口异质性影响非常明显,韩国与发展中经济体签署FTA能够显著促进其对贸易伙伴的商品出口,但韩国与发达经济体签署FTA却显著地降低其对贸易伙伴的商品出口;另外,韩国对外签署的FTA对韩国的进口影响不显著。因此,构建中—韩FTA不仅有助于推动两国双边贸易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中—韩FTA将为东亚合作提供新动力,帮助中韩两国更好地参与新一轮的国际贸易规则重塑。  相似文献   

3.
中韩两国隔海相望,长期保持着良好的贸易伙伴关系,再加上韩国投资环境良好,政局相对稳定,且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外商投资的政策措施,使得中韩的双边贸易关系日益稳固,经贸合作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中韩两国就关于建立自贸区的相关协定已经结束了实质性的谈判。中韩自贸协定的签署及自贸区建设的进展意味着两国经济关系即将发生质的飞跃。与此同时,中韩FTA的建立为环渤海经济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研究中韩自贸区与环渤海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分析它们的发展特点,基于GTAP模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对环渤海地区的产业布局调整及经济发展规划等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自21世纪伊始,以自由贸易协定为中心的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就在加速发展。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发生后,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愈发被凸现出来。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即为中日韩三国的FTA。2012年9月,中日之间因"钓鱼岛"问题引发的领土争端造成中日FTA进程放缓。中韩经贸交往却在借机发力,乘势而上。虽然双方在农业等领域的合作并不平坦,但是"双方对于签订FTA的需求都非常迫切"。中韩实现FTA,不仅能够加快中日韩FTA,而且将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对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与繁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韩FTA作为中国目前为止签订的贸易额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贸易协定,其正式签署使得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有了新的发展,在促进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同时,更有助于中国参与全球的经济融合。在中韩两国贸易近几年的发展中,产业内贸易所占比例不断增长,工业制成品占两国双边贸易额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在中韩FTA背景下研究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将会对中国的经济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为两国的协调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寻求中关双边贸易均衡、稳定、健康、持续发展,针对中关贸易失衡逐年加剧、双边贸易摩擦频发的现状,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等分析工具,对2000年以来中美双边贸易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测度了中关不同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分析认为:中关产业间不存在结构性的冲突,中美双边贸易呈现出持久而稳定的贸易互补性,且未来中美双边贸易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7.
与中日、中韩商品贸易关系的紧密程度相比,中日、中韩的服务贸易联系还有待加强。随着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逐渐深入,未来中日韩的服务市场将更加开放,中日、中韩服务贸易前景广阔。中国与日本、韩国的服务贸易存在着显著和不断提升的互补关系,中韩服务贸易的互补性大于中日服务贸易的互补性。中日服务贸易的竞争程度较高且越来越激烈,而中韩的竞争程度相对较低且较为稳定。未来,中国应充分利用与日、韩服务贸易的互补性,减少服务贸易壁垒,加强与日、韩服务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日、中韩服务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90年代以来,据我国海关统计,中新双边贸易额年平均增长率达12%。200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5亿美元,是2001年的两倍。中国已成为新西兰第四大贸易伙伴和进出口市场。  相似文献   

9.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贸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在分析了2006年中国同前30位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得出决定中国双边贸易的主要因素是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规模(GDP)、地理距离、国民收入水平(percapita GDP)和制度安排,测算出中国同贸易伙伴间的双边贸易潜力,根据测算结果把贸易伙伴分为四类,并分别就如何发展与各类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中韩货币互换对双边贸易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金融危机为背景,探讨2008年12月12日中韩两国签订的货币互换协议对双边贸易的影响,以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作用。认为,中韩货币互换是东亚金融合作的深化,只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才格外引人注目。中韩货币互换对双方克服金融危机造成的进出口贸易困难将会产生明显的改善作用,对人民币国际化也具有推动作用,但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仍然是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阶段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出现的双边FTA(自由贸易协定)浪潮的现象,运用中点选民模型,从社会福利的角度,详细分析了双边FTA对缔约国社会福利的影响,以及从双边贸易协定走向多边贸易协定过程中缔约国的得与失。解释了在全球一体化和多边贸易协定被广为推崇的背景下,双边贸易协定更受缔约国偏好的原因,并在WTO框架下对这一经济现象进行深入阐释。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变动情况,指出了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进而在对世界农产品市场面临严峻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提出了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相关建议,即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建立科学的销售网络,提高流通中运输、贮存等水平;完善社会化、现代化的服务体系;完善贸易争端的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出现了软技术贸易比重上升、跨国公司成为主体、呈现多极化等新特点.随着经济、科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竞争将愈加激烈,方式更加灵活多样,高技术贸易比重将不断攀升,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日益显著等等.因此,分析国际技术贸易的新特点、新趋势,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建立FTA(自由贸易区)最重要的经济效应是能带来成员国间贸易规模的扩大,把代表自由贸易安排的虚拟变量纳入引力模型,对中印建立FTA的贸易扩大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认为中印两国间还存在巨大的贸易潜力,两国若能在目前经贸关系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FTA这种制度性合作,将使双边贸易产生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5.
近年WTO多边贸易谈判停滞不前,而双边FTA则快速发展,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针对目前世界FTA发展的现状及其兴起的原因,分析WTO协定对双边FTA的有关规定,研究发现双边FTA虽然与WTO多边贸易体制有不同之处,但二者的原则和目标基本一致,这有利于促进WTO所主张的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实现,双边FTA终将融入WTO多边贸易体制。  相似文献   

16.
从广东各制成品进出口额、资本与知识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进出口制成品的显性比较优势系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等方面实证分析广东制成品贸易结构现状,提出提升广东制成品贸易结构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西部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的综合反映,构建包括商贸流通业发展基础、贡献、状况和成长力四个一级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西部12省份2005—2010年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将西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划分为三类区域,采用泰尔指数对地区差异进行测度和分解。结果表明:整体上,西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依然较低,三类区域的地带间差异对西部商贸流通业地区差异的贡献比较大。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产品出口已经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文章系统分析了农产品出口的商品结构、地区结构、市场结构以及出口经营主体结构的特征与变化。实证分析显示: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总体反映了中国农业资源的禀赋和比较优势特征,农产品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省份,出口市场比较集中,农产品出口的经营主体也出现结构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自贸区谈判进程加快,而自贸区谈判中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章节的内容是自贸协定谈判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原因在于自贸区谈判结果关税减让并不等于市场准入,因此有必要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章节加以研究并在谈判中加以落实,最终巩固自贸区谈判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农业在中国和东盟国家中均占重要地位,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双边农产品贸易额大幅增加,这里运用2000-2005年面板数据建立引力模型找出影响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总量、人均GDP、空间距离和区域贸易安排都对中国与东盟间的农产品贸易造成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