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云梦学刊》2010,31(2):57-57
《民国间古代文学研究名著导读》(王友胜、李鸿渊、林彬晖、李跃忠著)于2010年1月由岳麓书社出版发行。本书所谓“民国间”,是指从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清王朝的统治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历时三十八年。全书共九章,分别为: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民国间古代文学通史、专题史名著导读;第三章.民国间断代文学史名著导读;第四章,民国间俗文学史、民间文学史名著导读;第五章,民国间古代文学批评研究名著导读;第六章,民国间古代韵文研究名著导读;第七章,民国间古代散文研究名著导读:第八章,民国间古代小说研究名著导读;第九章,民国间古代戏剧研究名著导读。(杨年保)  相似文献   

2.
曾敏慧 《云梦学刊》2006,27(3):10-11
陈平原先生在当今一代的学者中是出类拔萃的。参读余三定老师《博取杂用,守旧出新——陈平原治学述略》(载《云梦学刊》1994年第1期)及一些资料,觉得陈平原先生在学术上的成就离不开他的“人间情怀”。陈平原先生的学术追求、学术思路、治学方法、治学精神是学术界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这一代人认真学习、思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简述李之藻的治学观及其西学图籍王力军李之藻,字振之,又字我存,号凉阉居士,存园寄叟等。明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嘉靖44年(1565)生,万历26年(1598)中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崇祯3年(1630)去世,享年66年。李之藻中生致力于播引西学,...  相似文献   

4.
民国初期的"风俗革命"影响深远。本文考察了民国头十年(1912-1921年)衣冠服制变革后民间衣冠服饰礼俗的成效,发现民国初期礼制变革的成效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开化地区效果较为明显,在广大乡村、内地远未普及。与礼制相比,这一时期的礼俗变迁具有"过"与"不及"两个极端特点。说明化礼为俗不仅需要政治意识的进步,更需要价值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5.
朱升     
朱升(1299~1370年),字允升,号枫林,又号隆隐老人、墨庄主人。休宁县迥溪村人。 幼年从师同乡江敏求、金斋谕,年轻时拜同乡陈栎为师,颇受陈栎赏识。至正四年(1344年),登乡贡进士第二名。至正八年(1348年),,任池州路学正。整顿学规,教育有方,学者云集,显示出才干。朱升治学,不泥古,经史百家,无不涉及。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大陆易学研究述评林忠军一、当代易学研究之回顾历史发展至民国,由于社会制度变革的冲击,人们逐渐摆脱了陈旧的封建意识,开始接受来自西方的新文化,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易学家们不囿于传统治学方法,或是以新思想去阐发易理,或是以新的...  相似文献   

7.
郭道平 《云梦学刊》2007,28(1):45-49
民国十二年至十四年(1923.1925)之间,北平学界曾经掀起过一场纪念清代学者戴东原二百年生日的活动。-动以民国十三年(1924)一月十九日于北京召开的生日纪念会为重心,一时间东原研究俨然成为学界热门。纪念活动中展开的东原研究,其最可注意者在于对东原“哲学思想”与“科学精神”的注重,并因此成为现代学术史上戴东原形象重塑的重要环节,亦可视作当时学者于本国传统学术中发掘现代性因素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8.
“负米担盐入翠微”——黄山后海佛教发展状况 在民国24年(1935年)以前,徽州歙县与宣州(宁国)太平县在黄山的划分,南北以平天矼,东以乌泥关,西以汤岭为界线的。其所辖范围包括黄山东、西、北三面,民间习惯称为“后海”。  相似文献   

9.
王萍  张涛 《天府新论》1998,(1):96-96,F003
人们往往以为训治学是基础性传统学科,相当古老和成熟。但实际上,中国的训治学过去一直处于一种粗疏、落后的前科学状态,未能建立起科学、严谨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无法适应当今科教事业和文化建设的需要。为使训治学真正摆脱发展滞后的困境,实现科学化、现代化改造,冯浩菲教授进行了长期艰苦、细致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引人间目的研究成果,最近推出了《中国训估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从而构筑起了一个全新的中国训治学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我感到本书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本书对训估学的名称定义、研究对象和学科…  相似文献   

10.
李新魁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治学方法麦耘1997年9月13日晨5时50分,广州中山大学教授李星桥(新魁)先生在广州逝世。消息传出,学界震悼。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中国语言学会联署的唁电说:“李新魁教授是国内外有影响的著名语言学家,他一生治学勤奋,广...  相似文献   

11.
韩凌轩 《文史哲》2011,(5):189-197
作为著名的中华民国史专家和中华民国史学科的奠基人,孙思白先生在推动建立中华民国史学科的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就民国史研究诸专题取得了丰富的拓荒性成果。他参与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研究的三篇重要论文,是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的重要一页;他的民国时代是"大转变"时代的思想,对推动民国史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他捍卫学术独立的精神与严谨的治学态度,使他的学术著作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一) 台湾学者刘淑芬女士的《灭罪与度亡——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之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出版)一书是迄今对经幢最为全面、详尽的研究成果。经幢研究的历史并不长,迄今仅有百年。清末金石学家叶昌炽在其大著《语石》(1909)卷四中对经幢有八则精简的评述,开经幢研究之滥觞。民国期间,日本学者松本文三郎(1869—1944)、常盘大定、关野贞,  相似文献   

13.
综合、创新和不倦的探索——访张华夏教授本刊记者哲生记者(下称记):张华夏先生,您是我们广东省的一位知名哲学教授,您能不能谈一谈您的治学经历以及您未来的打算呢?张华夏(下称张):我出生于1933年1月,1950年就读于中山大学经济系,1957年在上海...  相似文献   

14.
果洛藏区的人口问题十分严重,具有鲜明的特点。如人口增长过快,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口增长过快的矛盾十分突出;人口素质低、就业结构单一,不利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果洛地区的经济开发,关键在于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调整经济结构,使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一、果洛高寒牧区的人口状况1.人口数量历史上的果洛是个人烟稀少、人口发展缓慢的地区。清嘉庆年间,果洛共有1065户。据民国6年(1917年)《松潘县志》统计,以每户4人计,约有四五千人,到民国31年(1942年)达12100户(吴景敖《川青边界果洛诸部之探…  相似文献   

15.
民国教育的起伏及其深层动因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阵痛,民国时期的教育,经历了由胚胎期(晚清)→创始期(191~1915)→改革期(1915~1927)→发展与定型期(1927~1937)→演进与衰落期(1937~1949)的嬗变①。民国教育的发展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看似清高斯文的新旧教育之争,包蕴了中国向何处去的艰难抉择。在1912~1949年间,促使各级各类教育潮涨潮落的具体原因虽不尽然相同,但就总体而言,主宰民国教育浮沉的深层动因,则在时代的落差,中酉文化的冲突,以及教育的高定位与经济严重滞后之间的矛盾。1.时代落差,是近代中国…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有“小上海”之称的屯溪地域并不大,可从民国21年(1932年)以后,在屯溪(今黄山市政府所在地)发行的各种报纸先后却达20家之多,《大众报》就是其中之一,早年我收藏了一张屯溪《大众报》。(见图)这份屯溪民营的《大众报》创刊于1947年初。发行人陈陶庵不但是社长,而且兼主编、编辑、校对等于一身。《大众报》报头“大众报”三字为行书体,时由曾任徽州歙县县长,民国安徽省政府秘书长等职的石国柱书写。报头框内上下分别有“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五月十七日,星期六”、“暂出周刊”、“第九期”、“发行人:陈陶庵”、“本期出报一张,零售六百元,月售一千四百元,外埠另加邮费”、“社址:屯溪中街”等字样。报纸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17.
阴山学人     
《阴山学刊》2011,(2):F0002-F0002
赵建军(1973-),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人,200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获硕士学位,现为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以读书治学、传道授业为平生职志,既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知识分子人格,又博学精思,致力于教学科研。  相似文献   

18.
王树楠与近代新疆开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树楠是中国近代一位有影响的历史人物 ,生逢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其游仕宦至布政使 ,锐意改革 ,兴利除弊 ,清正廉洁 ,兢兢业业 ,对中国西部开发 ,稳定社会 ,抵御外侮 ,繁荣经济 ,引进推广先进技术机器设备 ,推进西部近代化进程 ,多有建树 ,留下了一串闪光的业绩。其治学涉足广泛 ,文采横溢 ,编撰的《清史稿》、《新疆图志》等巨著 ,成为中国史籍和边疆史地学的经典之作 ,是后世治学修史必备的文献 ,也以名人名家丰富了清代学界和诗坛 ,并产生较大影响。其为人终始关心国家安危、民族命运 ,从其编年体自传《陶庐老人随年录》及丰富的诗文中…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治学,“不信人间有古今”,且不以中学或西学为本位,而是立足于全人类,持“打通”之志,究中西之际,考古今之籍,求人类之同,成一家之学。早在1942年,他就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谈艺录·序》)这实乃钱氏治学纲领。读其《...  相似文献   

20.
徽州人物 过旭初(1903-1992年),歙县县城人。 父亲过铭轩早年在歙县开古玩店,精于棋艺。在家庭的熏陶下自幼棋艺过人,9岁时在歙县已无对手,被誉为神童。后来他去上海寻师访友,战胜过上海的关祥麟等名手。民国11年(1922年)至安庆陪安徽省议员江友白弈棋,由江供给膳宿和生活费。次年至上海以棋谋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