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丁西林(1893—1974),原名丁燮林,江苏泰兴人。他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又是开创我国喜剧创作的成就卓著的剧作家。一人荣膺自然科学家和文学家两个称号,这在现代中国极为少见。他一生所写的九个剧本全为喜剧。其中《一只马蜂》、《亲爱的丈夫》、《酒后》、《北京的空气》、《瞎了一只眼》、《三块钱国币》是独幕剧,《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妙蜂山》为四幕剧,可见他是以独幕喜剧见长的。从1923年发表处女作《一只马蜂》哄动剧坛到1945完成《妙峰山》,其间所经历的二十二个寒暑,他除了完成科学研究任务外,始终耕耘在喜剧园地里,以自己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一朵又一朵瑰丽的喜剧之花。说丁西林是中国新喜剧的开拓者和人民的喜剧大师,是并不为过的。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丁西林的喜剧创作过去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本文仅就丁西林独幕喜剧的倾向性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喜剧中的狂欢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狂欢是喜剧的重要特征,中国现代喜剧也不例外。在中国现代戏剧中,狂欢色彩主要表现为:语言狂欢、庆典戏谑、殴打与谩骂以及骗术表演。在狂欢的笑声中,喜剧的民主意识、对生命力的张扬和强烈的社会斗争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3.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鲁迅:《再论雷锋塔的倒掉》 别林斯基说过:“果戈里的《塔拉斯·布尔巴》既充满了悲剧的雄伟,又充满了喜剧性;这两种对立因素在这个人物身上不可分割地、完整地融合为一个统一的、自成一体的个性;你对他又是惊奇、又是害怕、又是好笑”(《别林斯基论文学》)。中外文学史上许多具有人民性的优秀文学作品,都往往把悲剧性和喜剧性融合在一起。关汉卿、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吴敬梓、果戈里、契诃夫等名作家的作品中不难找到这类例证。可以和这些文学大师们比美的我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他的部分小说创作,就有把喜剧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幽默喜剧流派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现代喜剧在中西喜剧的激烈碰撞中萌芽形成,在动荡残酷的现实斗争中艰难地发展,其间经历过左联时期的波澜曲折,更出现有抗战时期的蓬勃高潮。在现实社会血风腥雨的磨砺摔打中,在中西喜剧的碰撞、交流与融汇中,它由模仿、借鉴、独创而走向成熟。中国现代喜剧在现实发展中涌现出众多的喜剧作家。各喜剧作家因其思想情感、个性气质、生活经历、文化素养与美学情趣的相异,其艺术风格自然是各呈千秋;但是,因其都受相同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讽刺喜剧从 2 0年代兴起 ,经过 3 0年代的发展、40年代的鼎盛 ,到 5 0年代中期 ,迅速走向衰落。从讽刺喜剧本体构成的角度看 ,导因于讽刺性因素对喜剧因素的耗散 ,强大的非喜剧化倾向摧毁了凝聚喜剧美的可能性。在认识论意义上 ,剧作家在讽刺喜剧创作中忽视喜剧性因素的价值 ,不尊重喜剧的艺术规律 ,从而把中国现代讽刺喜剧引领到一种生存和发展的绝境。  相似文献   

6.
喜剧作为一种美学范畴,不只存在于作为戏剧类型的喜剧作品中,也可以蕴含在其他文学样式里。充满艺术情趣和强烈讽刺色彩的鲁迅杂文,喜剧美是其色调鲜明的美学形态,他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提出的这一喜剧的美术特征,正可以为他大量运用讽刺艺术的杂文创作之具有喜剧美作出生  相似文献   

7.
中国舞台上曾多次改编过莎士比亚喜剧《第十二夜》,越剧《第十二夜》是众多改编中较为成功的一部.越剧《第十二夜》的改编,在固守莎剧精神、原著精髓和主题意蕴的基础上,以现代意识灌注于该剧的改编和演出之中,在莎剧和越剧之间架设起了一座天然桥梁,为中国莎剧改编提供了一部具有现代意识、现代感觉、现代信息、现代情感,深受现代观众喜爱,具有鲜明美学追求的越剧莎剧.  相似文献   

8.
论喜剧与喜剧美的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的喜剧(滑稽、喜剧性)是审美活动中常见的与崇高、悲剧性形成鲜明对比的范畴。喜剧涉足的领域是非常广阔的,它以文艺的体态——幽默画、漫画、丑角表演、讽刺诗、谐趣雕塑、长篇小说中的滑稽人物、诙谐情节以及舞台喜剧、小品、哑剧等形貌出现,同时也以人类社会历史中怪诞、不一致、以丑为美、不自量力等言语、行为作为显现点。毫无疑问,喜剧及其变体在人类生活和艺术的几乎所有区域都有呈现,因而深入认识和把握喜剧美的形态对我们创造更富有意味的人类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宜剧性的涵又喜剧的外部特征…  相似文献   

9.
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一生写了六十五种杂剧,现保存下来的有十八种。其中最著名的喜剧有《望江亭》、《救风尘》、《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调风月》、《拜月亭》(后二者科白不全)等。他无论写悲剧或喜剧,都能站在那个时代的进步立场,无情地揭露与鞭打封建黑暗势力,热情地歌颂在封建黑暗势力重压下的人民的反抗斗争精神及其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喜剧的美学特征是笑。马克思说:“历史合乎规律地运动着。当它把陈旧的生活方式带到坟墓里去的时候,是经过很多阶段的。全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阶段是它的喜剧……历史为什么这样运动呢?就是为了使人类笑着同自己的过去告别。”①斯大林也说:“社会生活处  相似文献   

10.
《日出》问世后,就有人指出它在庄偕情绪的平衡上,取得了比《雷雨》更大的成功。 曹禺是位具有喜剧情愫的悲剧诗人。他的举止言谈,有一种喜剧性的幽默感。他对社会生活撕肝裂肺的悲剧发现,同时就包含着破涕为笑的喜剧体验。而这种体验,不但没有冲破反而加深了悲剧发现的底蕴与色彩,以更大的震幅震荡着人的灵魂。他在《雷雨》八个人物中特意塑造周冲、鲁贵这两个作用不同的喜剧人物,便最早地体现了这一点。 周冲的喜剧性在于他是“夏天里的一个春梦。”他的“梦”做得越执着,他同冷酷残忍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学史中,存在着一个独特的形象系列,这就是由张飞、李逵、焦赞、牛皋、程咬金、焦廷贵等构成的传奇喜剧英雄系列。可以说,这样一个喜剧形象系列即使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存在。他们代表了中国喜剧创造的非凡成就,是中国喜剧精神的集中体现。从诞生之日起以至今天,作为一脉不断的笑的源泉,他们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受到贩夫走卒以至缙绅文士们的广泛喜爱。应该说,对传奇喜剧英雄形象的研究不仅会有助于了解中国喜剧精神的内核,而且也将有助于认识喜剧性及其本质。  相似文献   

12.
《伪君子》的创作和演出过程,表现了莫里哀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勇气。特别对答尔丢失的形象分析,揭示了宗教骗子的狡诈和虚伪,也揭示了社会的伪善。《伪君子》作为一部喜剧,只有短短的五幕,可是却有独特的开场艺术,深化了作品主题。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对于中国喜剧文学的意义不仅在于他全面深入地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笑的传统,不仅在于他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个笑的巨匠,而且在于他那独特的用笑去摧毁旧世界的艺术开辟了中国现代喜剧创作的新的源流,推动了现代喜剧艺术的发展成熟,并在创作上影响了整整几代作家。即使到今天人们还继续从鲁迅小说中获得有益的启迪。鲁迅小说那种以公心讽世的美学原则,强烈而深邃的憎爱感情,那种对旧社会无情的鞭挞和对国民灵魂剔肤见骨的解剖,那种从可笑中掘出可悲,于不动声色之中挑破虚伪的艺术手腕。那种深沉含蓄而又尖刻冷峻的笑声,无不给现代作家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健吾是以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著称于世的.但是,他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成就也是不可忽视的.他创作了大量的悲剧、喜剧、正剧、传奇剧、改编剧、独幕剧,数量可观,品种丰富,在艺术上独具一格.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在《活着的中国》一书里,把李健吾和曹禺并提为1929年以来中国重要的剧作家.可见他在当时戏剧界的地位.遗憾的是,对于他在戏剧上的成就,在解放后相当一段时间里却被忽视了.  相似文献   

15.
文学喜剧的基本审美特性陈孝英,魏久尧陕西省喜剧研究所延安大学中文系车尔尼雪夫斯基把喜剧归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生活,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然而又是笼统的。诚然就喜剧的客观基础来看,它仅存在于社会生活领域;但就喜剧的审美形态来看,它的真正的存在领域在于艺术的广阔...  相似文献   

16.
最近,西安市文联召开了“正面喜剧形象美学规律学术讨论会”,十余个单位的二十多位理论工作者参加了会议。 讨论是围绕市曲艺团李天成、董子竹和省社会科学院陈孝英三位同志合写的论文《“歌颂型相声”四论》展开的。该文试图将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运用到喜剧艺术中去,提出“喜  相似文献   

17.
王尔德喜剧的语言极富个性特点,给翻译造成了一定困难。可以引入语言学幽默理论中的"乖讹论"和"乖讹—消解论",从常识乖讹、社会文化乖讹、修辞乖讹、语意乖讹四个方面入手,分析乖讹运行的机制和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喜剧的精神本体是自由.喜剧性自由是一种极其理想化的审美自由,在特定的艺术情境中,喜剧能够巧妙地打破客观规律的制约,超越生存悖论,充分地体现出无往而不胜的意志自由;喜剧实现自由的方式充满了奇思异想,往往是象征性的、怪诞化的、非现实性的,明显带有乌托邦和狂欢化的色彩;从生存论的角度来看,喜剧的世界观提供了一种释放压抑、修复人性、引人向上的智性自由,体现出直面现实、乐观进取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喜剧手法的成功使用,使中国小说的审美情趣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主要表现在:用喜剧手法揭示悲剧主题、以喜剧场面刻划人物复杂性格、以乐衬悲的反衬艺术、喜剧化的“大团圆”结局等。这与中国古代人特有的生活方式、民族心理、民族审美观甚至宗教观,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喜剧意识是主体超越背反性矛盾并从中获取生之欢乐的审美感悟和生命体验,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审美感知力,它在人类社会实践和审美积淀中逐步形成发展,成为审美主体把握和建构喜剧性矛盾的主导因素。主体喜剧意识的萌生与背反性矛盾的发现相伴而生,西方从荷马时代的神话传说至阿里斯托芬之前,中国从远古的神话传说至先秦诸子的寓言、散文等,就已经有了背反性矛盾的揭示和喜剧意识的萌生,自此形成了中西方异中有同的喜剧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