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杨玉强 《齐鲁学刊》2004,2(5):102-105
"经济人"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经济人"、"新古典经济人"和"广义经济人"三个阶段。"经济人"的内涵也愈以拥有了更加贴近于现实市场行为主体的不可证伪性。通过对"经济人"理论的内涵及我国经济理论研究中引入经济人假设的原因的分析发现,中国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引入"经济人"假设应该注意三方面的问题,即从实践的角度应理性地对待"经济人"理论的适用范围;从倡导"经济人"理论的视角,也应时刻警惕其负面影响;从范畴的外延方面看,"经济人"是一个类概念、总体概念,不能对应为市场经济中的某一个主体来进行研究。这也就需要人们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从这三方面来创新和超越"经济人"假设,其中关键是在理论层面找到它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点,在实践层面把握好其应用的范围和适用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有助于引导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协商民主"是与道德价值密切相关的一种政治形式,它的兴起契合了西方政治思想的中心价值,受到了极力推崇.但是就政治伦理层面而言,它至少存在着三重困境:一是协商参与者究竟是个人参与还是代理参与构成了协商民主的主体困境;二是公共理性作为协商民主的原初状态还是推理结果构成协商民主的过程困境;三是维护多元主义还是追求一致性的利益构成了协商民主的合目的性困境."协商"仅仅是民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却并非民主政治的全部.在政治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浸润协商的精神伦理,比单纯地追求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罗尔斯主张"正当优先于善",他的正当优先性证明是建立在对功利主义和康德义务论的批判基础上的。罗尔斯试图从康德的先验主体思辨中摆脱出来,从我们的生活现实出发来证明正当的优先性,假设"原初状态"并从中推导出两个正义原则。这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自由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廓清原初状态的理论背景和清厘原初状态的理论渊源是透彻理解罗尔斯原初状态理论的基本前提。理论背景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从认识论角度看,罗尔斯要面对的是权威理论学说功利主义;从方法论角度看,罗尔斯无法排除直觉主义的羁绊。罗尔斯原初状态理论的渊源主要是传统契约论所主张的自然状态说。他们之间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点体现在研究方法、理论作用和哲学范畴等三个方面;不同点体现在性质、人性、目的和内容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自然状态"与"原初状态"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两种著名的契约模式.这两种模式在创建上具有同构性:两者都以人性论、自然权利和自然法假设为契约论前提建构各自的理论体系;它们在内涵上具有异质性:"原初状态"在整体结构、契约主体、人际关系和契约目标等具体内容上进行了更高水平的设定,对"自然状态"模式是一种抽象性超越,并最终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理论目的.这种模式旨在选择确立一种指导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原则,用以分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生活世界"内涵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活世界"的思想是胡塞尔后期的主要思想.本文认为,"生活世界"的内涵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作为一种根本的文化形式;蕴含新的人文精神的原初意义;赋予先验现象学实践哲学的意向;为现象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观察世界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过密化"假设也可以看作小农学派的代表之一."过密化"假设强调人口压力,关注劳动生产率.当"过密化"假设和小农贫困化紧密连在一起时,造成该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并不在人口压力或劳动生产率,而是在农业税和地租,或者说,在于政府行为,而与小农理性的产业化行为并没有直接关系.当"过密化"假设和小农贫困化紧密连在一起时,该问题的研究者在学术研究方面出现的主要失误,则在于想避开与马克思学说有联系.  相似文献   

8.
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对人性和社会价值关怀的缺失使得"理性经济人"预设因然而生,然而"理性经济人"假设仍然存在理念上的不足.理性经济人在促进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在日益破坏着愈发严重的自然生态关系.生态危机便是"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后果.克服当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论研究的困境.必须以"生态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点.循环经济作为本质上的生态经济是"生态理性经济人"的活动."生态理性经济人假设"是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9.
理性本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理性的命运喻示着文化的进渡.理性在近代的张扬和现代的式微,都是由于我们对理性的本源不够清明.从根本上说,理性的原初意义就是一种"洞见"和"观看",也就是古老的"理论"(theoria),或者说是theoria的别样表达;理性作为"直观"的"努斯"(nous),开拓了人类自我反省的机制.而理性作为"看"和"说"的"逻各斯"(logos),给人的存在以根基性的设定.归根结底,理性就是作为"光"(phaos)或"启蒙"(enlightenment)的"智慧",是对理性的认识功能和批判功能的最高概括.  相似文献   

10.
罗尔斯正义论体系分为理想理论和非理想理论。"次序"或"优先性"是衔接两部分的关键,它赋予正义论体系最鲜明的逻辑特征。原初状态的理性人,内蕴着一种历史的观念,是逻辑和历史的起点。制度正义连接正义原则和分配正义,是体现逻辑和历史交汇的核心地带。随着正义原则由社会基本结构进入现实分配领域,不完善的一般性继续进化为合理的一般性——一种历史的理性。至此,从原初状态开始的哲学和历史结合的逻辑基本实现了它本身的发展形式,即从逻辑一般到现实历史。  相似文献   

11.
1841—1843年是马克思文化观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1841年的《博士论文》表达了他用"自我意识"原则改造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文化努力;《莱茵报》时期"物质利益的难事"逐渐松动了他原有的理性主义文化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决定论进行了矫正,为文化唯物论根本立场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西比较视野下的“象思维”——回归原创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树人 《文史哲》2004,7(6):108-114
"象思维"是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基本内涵和特征的概括。这种思维方式是由中国思想文化最高理念的性质即非实体性所决定的。与西方由其实体性最高理念所决定的理性的逻辑的概念思维方式不同,"象思维"不像西方那样是主客二元、对象化、现成的思维模式,而是整体直观、非对象性、非现成的。西方理性的逻辑的概念思维方式是实现现代化所必须的,但其异化形态如唯科学主义等也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象思维"是比理性的逻辑的概念思维更加基础和本原性的思维方式,具有"原发创生性"和保持动态整体平衡的特性。"象思维"与概念思维可以互补而不能替代。  相似文献   

13.
陈春光  郭琳 《齐鲁学刊》2003,1(6):75-77
资本关系是经过多种“中间形式”发展起来的。资本关系占统治地位之后,还会有诸多“中间形式”再生产出来。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合理利用新条件下产生的诸种“中间形式”。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身份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的文化身份的定位有三种选择:坚持原有文化身份;改为异文化身份;超越两种文化的国际人身份.人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决定了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的正确的文化身份定位应该是创造性地坚持原有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5.
张彦丽 《文史哲》2003,72(1):88-93
“上控”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上诉”。“上诉”是诞生于西方语境之中的概念与制度 ,它与民族 -国家、公民、权利等等一系列概念装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清代的纠纷解决、决讼断狱主要诉诸于“冤抑”、“伸冤”之类的话语表达。在这样以“家 -国 -天下”为背景的等级差序结构里 ,解决纠纷或审案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关系的调整 ,是两造在第三方——德性、智慧或统治的权威的带领下对自己原本的位置和自己应该在的位置不断展开思考和达成共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孙仲 《浙江社会科学》2012,(6):123-128,160
作为史学家,黄仁宇身份复杂、经历坎坷、思想富有原创性.他的历史著述中充满“申辩”意识,这不仅可以视为是为其本人的生存与荣耀,而且可以看做是为古老中华文明的生存与荣誉申辩.然而他的思与行又充满悖论:一方面深切感受到欧美的强大,大声疾呼中国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却经常与“现代理性文化”格格不入.从黄仁宇这样的典例出发,有助于探讨现代华人史学家在“古与今”和“中与西”的张力之间的紧张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7.
当代人类实践的消极的反主体效应所引发的种种人类生存困境及“全球性危机”,迫使人类深刻反思实践的合理性问题。实践合理性问题的实质是依据科学合理的理性观和价值观对具体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的价值和意义的反思、评价和规范。具体来讲,真正合理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真、善、美三个基本尺度,以达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在其创立者奥斯汀和塞尔那里,"言语行为理论"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其任务是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注"日常语言"的使用情况,研究言语行为的分类和句子意义与语境的关系。塞尔利用言语行为理论开创了对"虚构"的哲学研究方式;经过与解构主义的论争,言语行为理论被改造为一种多元主义的阐释方法;而后现代思想家们则通过挪用言语行为理论的某些观点和概念,找到了突破语言结构、对社会文化生活中种种权力话语机制展开批判的手段。言语行为理论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发展史正是其创始人最初的意图被渐渐遗忘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