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包惠僧出席中共“一大”身份问题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包惠僧出席中共“一大”的身份问题,目前还有不同看法。邵维正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日期和出席人数的考证》一文中(《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以下简称“邵文”),认为“包惠僧是由陈独秀指派参加‘一大’的”“出席者”。刘培琼、吴恩壮写的《包惠僧不是中共“一大”广州代表》一文(《学术研究》1981年第4期,以下简称“刘吴文”),认为包惠僧“很有可能是陈独秀……指派他以党员个人身份参加‘一大’”。宫玉书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人数的探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没出席中共“一大”的原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正>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虽然没有出席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却被选为中共中央局书记。陈独秀为什么没出席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原因至今没搞清。1936年,陈潭秋在《回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说:“陈独秀未出席第一次代表大会。那时他在陈炯明下做广东的教育厅长。”这是我们看到的最早的关于陈独秀没出席  相似文献   

3.
包惠僧是否中共“一大”代表,目前还有纷歧意见,特别是有的文章更肯定“包惠僧是中共‘一大’的广东代表”。这显然与事实不符。首先,从参加“一大”的代表的回忆来看是否定的。毛泽东、董必武同志虽一度认为包惠僧是“一大”的代表,但后来的回忆都作了更正。毛泽东在“九大”开幕式讲话中列举的“一大”代表便没有了包惠僧。董必武在一九七一年答来访者说;“广州是一个人,实际到了两个,有一个包惠僧,他是一个新闻记者,是列席的,不是代表。”因此,我们不应只以毛泽东、董必武过去曾说过包惠僧是“一大”代表的话,便断定包惠僧是“一大”代表,而不注意毛泽东、董必武后来更正了的话。毛泽东、董必武后来的更正,决不应看作是前后记忆上的差错,而应该认为是根据事实予以改正的。这只要我们列举下列一些人的话就足资证明。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曾以《新青年》《每周评论》为阵地,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他的这段启蒙报刊实践对五四运动的爆发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陈独秀作为早期的中共领袖犯过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但陈独秀作为政治家、革命家的贡献仍然是毋庸置疑的。本文着重于探讨陈独秀启蒙报刊实践与中共建党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组织和领导制度,但以下三点说明中共“一大”并未立即接受这个制度。一、在“一大”所形成的所有文件中,只字未提民主集中制。按照民主集中制建党,是1920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中的原则之一,指导并参加“一大”的共产国际代表和中共早期领袖们对此都是谙熟于心的,理应反映在有关文件中,但事实却相反,说明中共“一大”并未采用民主集中制。二、在“二大”前夕,陈独秀以“中央执行委员会书记”的名义,给共产国际提交了一份报告,明确提出准备在将来“厉行中央集权制”。在中共早年…  相似文献   

6.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由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委党校、省教委、省社科院、省社科联、省委《学习与建设》杂志社、省委讲师团、省中共党史学会等9单位共同发起召开的“四川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于6月22日至24日在成都举行。省委、省人大、省纪委、省政协冯元蔚、秦玉琴等领导同志出席了大会。省委副书记聂荣贵发表了书面讲话。来自全省各地的代表共12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究竟生于哪一年?目前有两种说法:武汉师范学院历史系《历史小辞典》编写组编写,1981年1月出版的《历史小辞典》第109页称:陈独秀生于1885年。而《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1979年9月出版的《辞海》第987页称:陈独秀出生于1880年。该书1963年12月版亦持此说。但是,根据民国七年三月十五日发行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第230页刊载的陈独秀《丁巳除夕歌》,一名《他与我》一文推算,我认为,陈独秀应出  相似文献   

8.
《江汉论坛》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刊载了宋镜明、刘捷撰写的《李达年表》,这对于研究李达同志的生平和思想,是很有益的。但该文中有几处与事实有出入,特辨正如下: (一)第四十二页中,“回国后,同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沈玄庐、施存统等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党的上海发起组”。据笔者目前发现的史料,施存统(即施复亮)已于一九二○年六月去日本。施自己曾回忆:“我于一九二○年六月二十日去东京”(《一大前后》二册第34页)。而李达是一九二○年八月初回国的。  相似文献   

9.
中共“一大”纲领第十一条是民主集中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中共“一大”纲领第十一条是民主集中制管怀伦1921年7月,中共一大于上海召开。会上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文字甚简,条理不繁,却在第十一条处留下一个至今未解的历史之谜。要最终揭示真正的谜底,固然需待一大纲领原件重新面世,但在此之前,运用诸如...  相似文献   

10.
《重庆社会科学》2010,(8):28-30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来说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因如此,中共“一大”一直是学术界研究讨论的热点,其主要围绕“一大”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一大”开闭幕日期、“一大”代表及相关人物、“一大”的历史意义等问题而展开。在此,梳理关于中共“一大”的研究文献,摘编权威报刊、图书关于中共“一大”的评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不参加中共“一大”原因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党的“一大”召开 ,对党的创立做出最大贡献的“南陈北李”却没参加。无论是公务繁忙说还是不满共产国际包办“一大”说都不能圆满解释陈独秀为何不参加党的“一大”。本文认为 ,陈独秀未能认识到“一大”的重要性 ,对“一大”召开不重视才是其不参加“一大”的根本原因。陈独秀认为建党于 192 0年而非 192 1年的“一大” ,“一大”前党已有全国性组织 ;“一大”代表和早期党员承认当时认识不到“一大”的意义 ;从党的“一大”的内容、参加者会议期间的表现、“一大”后的反应、广东党小组的代表数、李大钊的不参加、“一大”对建党的意义、代表们都忘记开幕闭幕日期等方面都证明 :在建党早期人们对“一大”认识远没有今天我们认为的那么重要。  相似文献   

12.
2000年以来中共"一大"研究新论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以来中共"一大"研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一大"闭幕日期、包惠僧的代表资格、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间、"南陈北李"缺席"一大"的原因、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对"一大"的作用、"一大"党纲、"一大"的意义、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地位、"一大"未采纳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革命思想原因等,有必要将这些新观点与2000年以前观点进行比较并作以综述和评论.  相似文献   

13.
从投身民主革命到发起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主要是从救亡图存出发去审视军事问题 ,认为国家应有“国防权” ,国民应有国防观 ,主张对民众进行“尚武”精神教育。从发起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 ,陈独秀军事观的基本特点是 ,从实现民主政治出发去审视军事问题 ,对军国主义的侵略性、反民主性进行批判抨击 ,同时力主铲除中国封建军阀推行“武人政治”。五四运动后 ,还提出新文化运动应影响于军事 ,劳工者应该自己管理军事。陈独秀早期的军事观对 2 0世纪初期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瞿秋白为了宣传中共六大精神,根据他提交给中共六大的书面政治报告《中国革命与共产党》改写而成,现收入《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标明的时间为“一九二八年”,没有月份日期。姚守中等说:1928年“夏秋在‘六大’后,把政治报告《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改写为六万字的通俗读物,并在莫斯科出版”(姚守中等:《瞿秋白年谱长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页。这里的政治报告书名应为“《中国革命与共产党》”)。这里说“夏秋”改写,不知何据是夏还是秋,抑或夏秋间,也不明确。中共六大…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新三民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们的史学论著对此论述语焉不详。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粗浅探讨,以就教于学术界。一、抗战时期中共重提新三民主义的历史原因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大会根据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即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其核心,它摆脱了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成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一面旗帜。由于有了三大政策,便产生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记念日即将来临之际,一套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党员教育领导小组组织,张丁华任主编,有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北京市委党校、中共内蒙古党委有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编写的《党的建设丛书》已出版发行,作为向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的献礼。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丛书》题了词,内容是:“努力学习党建理论,大力加强党的建设。”中共内蒙古党委书记王群和中共内蒙古党委副书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布赫为《丛书》写了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第五届中央秘书长人选,目前记载不一,或称周恩来(见中共中央党校教研室《中国共产党史稿》第一分册第227页),或称李维汉(见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资料》1982年第3辑第171页)。实际上第五届中央秘书长屡经更迭,并非先后一人。蔡和森在大革命失败不久撰写的《党的机会主义史》明确提到:中国共产党五届一中全会以周恩来为中央秘书长。但周恩来先是因事未到,继而改任军委书记,因此,中央秘书长一职其始就由蔡和森代理。蔡和森在“五大”前由苏联回国,脱离国内实际工作一年半。“事情又不熟悉”,更重要的是他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者尖锐对立,不久即被免去代理秘书长职务。“大约是六月廿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究竟何时成立任全才早在1926年,蔡和森就提出了“吾党究竟何时成立”的疑问。(《中共党史报告选编》第10页)今天,认真研究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进一步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以史为据,不难得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0年8月的结论。一...  相似文献   

19.
孙思白同志在《历史教学》1963年第10期上,发表了《陈独秀前期思想的解剖》一文。作者自称这篇文章写作的目的,是企图通过对陈独秀的思想“解剖”,“看到一个小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怎样地前进而又倒退,其中包含什么因素使他终于掉到反革命的泥坑中”,“可以由此而获得教训,使志切要求改造自己的人,引为鑑戒”。  相似文献   

20.
关于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学界大多把陈独秀在1923年中共“三大”前后撰写的《资产阶级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和《中国国民党与社会各阶级》两篇文章,看作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的代表作,并看作是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认为文章中承认了国民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革命,否认了无产阶级的领导,将革命的领导权交给了资产阶级。翻阅有关史料,再把文章发表的时间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实事求是地分析历史,不难看出这个结论是值得史学界商榷的。 一、陈独秀撰写《资产阶级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和《中国国民党与 社会各阶级》两篇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