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立法发展(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推进,立法工作也得到不断加强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立法体制和法律体系逐步形成.反思立法进程,总结立法经验,就是要坚持以宪法为依据,以国家的整体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立法与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中国国情和特色,学习借鉴外国立法经验;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高质立法;坚持制定法律与修改法律并重,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推进,立法也得到不断加强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立法体制和法律体系逐步形成.反思立法进程,总结立法经验.就是要坚持以宪法为依据,以国家的整体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立法与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中国国情和特色,学习借鉴外国立法经验;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高质立法;坚持制定法律与修改法律并重,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治建设过程不仅要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要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立法;不仅要提供一种秩序,它还意味着对国家权力要进行制约.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也领导人民遵守、执行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只有这样才成形成安定团结、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以法治国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4.
土著人民的传统文化植根于自然环境,对他们环境权益的法律保护对该群体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但在现实中,土著人民的传统农业经济正在消亡,他们的土地和自然资源经常被国家剥夺。原因在于,法律的结构性限制导致法律无法公正对待土著人民,国家制定法与土著人民习惯法的内在矛盾使得国家对保护他们的环境权益持消极态度,知识产权法的本质决定了其无法承担保护的责任,国际人权法由于争议不断,还不能有效地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我国宪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充分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和公民在国家、社会生活方面的法律地位,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在我国,公民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的权利是指受宪法和法律保障的公民某种行为的合法性;公民的义务是指公民对国家应履行的某种责任。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因此,在我国,政治权利和自由只给人民享受,而不给敌人享受。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本质集中到一点就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也即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6.
美日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机制关系到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的公共安全、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对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相关法律机制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为我国建立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意志,通过国家机关制定法律和规章,并要求一切组织和个人严格依据法律和规章进行活动,以形成一种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律制度。这种法律  相似文献   

8.
名词选择     
法律广义的法律是国家制定的规则的总和(此时,与“法”一词相通);狭义的法律是议会或人民投票通过的、国家元首颁布的法令。法律是国家意志的表现。没有强制,就没有法律。法律一般具有两种表现形式:1,立法机构制定的法律;2,行政机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家专门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同样也需要外界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出台,有利于改变监督权只属于国家专门机关的传统观念,强化人民参与监督的意识,使人民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主人翁地位,自觉履行和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遏制腐败。  相似文献   

10.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这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做为当代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民主法制建设在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依法治国的核心问题是要实现法治,突出“法律至上”原则。这不只是一种观念,同时也标志着法律在法治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最高地位。从法理角度讲,依法治国就是法律的统治,不可能在法律的统治之上或之外还有不受法律统治乃至统治法律的东西。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法律是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因此,法律至上就是人民意…  相似文献   

11.
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为显著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司法伦理建设,改善司法伦理现状,确保司法公正,切实发挥司法作为社会公正“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维护法律权威和尊严,维护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2.
高校法学专业是掌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前沿理论、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专业法律人才,为国家法治战略的实施提供思想与理论支撑的重要阵地,地方高校在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设成为大学生法律素质与法治精神养成、本地区法律咨询与社会服务、周边区域专有法律问题研究的三大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推进本地法治进程,服务本地人民生产与生活,应该成为地方高校法治教育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主义宪政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主义国家宪政建设是从资本主义国家建设宪政学来的,苏联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有许多惨痛教训值得认真总结。我们应当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民主制度,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们国家真正成为以宪治政、以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主和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法治是民主的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同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治国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加强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的建设,保证人民群众享受民主权利.落实依法治国的方略,必须努力提高全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严格坚持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确保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和维系社会公平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法律意识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法治建设的一个基础性工程,没有中国农村的法治化就没有整个中国的法治化。本文通过引用相关数据总结了农民对法律的了解状况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农民运用法律的方法和程度,分析了农民法律意识危机产生的原因,提出构建农民法律意识的建议:加大农村法制教育力度,培育农民现代法治理念;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司法公正;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实现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客观需要,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弘扬法治精神,维护法的权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强化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为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都在关注"法律平等"这一问题,如:中国古代流传"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西方资产阶级针对封建专制又提出过"权利平等",而我们现在宪法当中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它不但是我们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那么,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像中国古代流传"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样的说法,它能不能上升到法律的角度,资产阶级提出的权利平等原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但它是不是已完美无缺?还有我们现在虽然《宪法》中明确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有时也会产生一些疑惑,人们又看到生活中有许多不平等的事情,这又会引发我们一些思考,法律平等是不是事实的平等?法律平等是不是绝对的平等?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本文就围绕这些来分析和探讨有关法律平等及人权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根据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及社会主义国家检察权理论,我国检察权的主要任务在于保障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正确实施。社会主义法制是由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四个环节构成的有机整体,但综观现行法律关于检察权的规定则主要集中在司法和个别执法环节,对于立法、守法和大部分的执法环节则缺乏监督权。检察机关的现有实际权力与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之间的差距悬殊,使得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显得"名不符实"。我国的检察权应对社会主义法制的上述四个环节均进行有效监督,进而实现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名符其实"。  相似文献   

19.
法律文化现代化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法律文化建设受到诸方面因素的影响。程序公正以及与程序公正相关的法律制度在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不健全、不完善,是制约我国现代法律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而提出程序公正对建设现代法律文化的重要性,摒弃传统法律文化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不断完善程序公正理论,从而推动现代法律文化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20.
加强法律类公共课建设,是高校普法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其不仅有利于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且对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重要作用,但目前高校法律类公共课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对此,应该提高高校法律类公共课的地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式,使学生有兴趣“学法”,进而“懂法”和“守法”,最终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合格建设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