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量名"构成的否定结构有两个语序:A:一量(名) 否定/B:否定 一量(名),二者都表达质的否定或者说完全否定的句式语义。它们的语序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为:一是韵律制约。当动词为单音节的"没"或"一量名"中有复杂定语时要选择B语序;二是凸显度和主观性。为了突出焦点或展示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或评价,倾向使用A句式;三是语法化。A式是个正在语法化进程中的格式,在定语、状语等分布位置以及使用更加虚化的"一点 否定"格式时,必须选择A语序。  相似文献   

2.
维吾尔人用“形容词+否定动词”格式代替汉语的“否定副词+形容词”格式,是一种常见的语病现象,本文就此现象的产生原因及情况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很+形·很+名”是08年新兴的一种语言组合格式,在很短时间内便迅速流行于网络及电视、报刊等媒体。本文试图对这一新兴语言现象进行分析,从组合特点、流行原因、审美价值等方面探讨这一新兴语言格式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4.
"NP+不+X+谁+X"是指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紧缩式反问句式,在口语中的使用频率较高。这一句式实际是一个由"NP+不X"(陈述性否定句形式)和"谁+X"(反问句形式)整合而成的双重假设性否定句式,常用来强调表示"NP肯定具有X所指明的情况或属性"这样的意思,含有"X所指明的情况或属性非NP莫属"的强调意味。对"NP+不+X+谁+X"句式的考察分析,并不是对这一句式研究的终极目标,还可以进一步研究该句式的上位句式——"NP+否定成分+X+疑问成分+X"句式。  相似文献   

5.
中古译经“V (O) 来 时量短语”格式中的时间方位词“来”,在使用过程中逐步语法化为助词,之后被动态助词“了”替代。至迟在元代,现代汉语“V 了 时量短语”格式最终形成;相应地现代汉语“V 了 时量短语 O”格式也在元代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6.
非移动动词进入“[-移动]动+趋”格式后可以参与构成移动事件,但由于非移动动词的特殊性,以往排斥在移动域之外,这是移动域的特别之处。移动事件归属移动域,“[-移动]动+趋向词”格式参与构成的移动事件也不例外,这是应信息处理工作准确提取有关语义信息的需要考虑的。以“‘割’+趋”格式为个案,通过与“‘切’+趋”格式语义差异的对比,讨论非移动动词参与构成移动事件的认知原理,建议将[+移动]趋向词归为移动域,并根据汉语趋向词的实际将表示移动的趋向词称为“趋向小品词”,将[-移动]趋向词称为“强势小品词”。  相似文献   

7.
“+、卍”形是具有世界性的原始符号。在古代的印度、希腊、波斯及阿尔泰语系民族中,普遍存在“+、卍”形崇拜。它除了宗教以外在世界的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象征含义和不同的式样和变体。在红山文化区域,先后发现“+、卍”形的考古实例和各种变体。“+、卍”形崇拜在北方民族中十分盛行,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原始信仰符号,其基本内涵是原始宇宙观--宇宙数字。  相似文献   

8.
“伤痕文学”书写受制于各种场域及场域之间关系的制约.权力场或政治场通过政治话语的规约对文学场起支配作用;文学体制场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下,借助文学政策、文学批评、文学出版、文学评奖等制度层面以内在“规训”的方式引导和规范着“伤痕文学”;“伤痕文学”作者的使命感和对意识形态规约无意识的认同,使他们自觉认同于主流政治话语对文革书写的规约.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代词"这"和"那"可以直接与名词性成分组合,构成"这/那"短语即"这/那(+数词(量词)(NP","这/那"短语再与人称代词组合,从而构成"人称代词(这/那(+数词(量词)(NP"之类的格式。但人称代词与指示代词"这/那"之间的组合不是任意的,其组合要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而且不同的组合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和修辞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句法语义角度对现代汉语"NP+为+O+VP"句式中的"VP"进行分析。对于VP的研究主要根据句式中"为"的不同分出五种格式,即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引进导致积极结果动作的承受者、引进心理活动关心(关涉)的对象、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和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重点分析每种格式中与介词"为"搭配的核心动词。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中数量词中插入形容词的结构即数+形+量结构比较常见,例如,一大张纸,一大群人,一长根铁丝。陆俭明先 生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但是还是留下了一些问题给大家讨论。例如,为什么数量词中间可以插入形容词,插入 形容词对整个结构有什么影响。从量词的特点和形容词的语义指向来看,数+形+量结构中的量词具有空间性、物质性、描写 性的特点,使得形容词能够进入该结构,形容词的语义指向不同,使整个结构有不同的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具体语言事实的静态与动态考察,对“V一临时量词N”结构中“一”的省略与保留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揭示该结构中“一”的省略与保留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有+VP”1和“有+VP”2二者存在区别:“有1”是动词,VP1只能是少部分单双音节动词,担任“有1”的宾语,“有2”承担三种语法功能,VP2不受音节或性质的限制,结构类型丰富。“有+VP”2结构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有”的隐退与“了”的出现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了”的专职身份使得“有+VP”2格式在主流语言中隐退。“有+VP”2复出受方言、外来语、传媒、语言机制、自身优势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习语在英语中指结构相对固定的词组或短句,它的意义不是其构成词意义的相加.一般来说,习语不允许发生词汇和句法层面的变体,但事实上习语变体的可能性比预料的要大得多.英语中有许多结构不同的习语,选择“动词+定冠词+名词”结构的习语作为研究对象,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分析这类习语变体的程度、引起变体的原因以及定冠词“the”在这类习语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根据出现在格式中的能产生歧义的名词小类和两个名词在格式中不同的深层语义关系,对"N1+的+N2"组合的几类歧义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一类是N1、N2都是表示人物或身份范畴的名词;一类是N1是表示人物或动物的名词,N2是表示具体事物或抽象事物的名词;还有一类是N1为表示地区、单位的名词,N2为表示人或物的名词。从语义关系角度指出这种歧义类别产生的条件及形成的原因,并给出分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数量名"结构是汉语中最典型的表量短语结构。但在长期的语言发展过程中,在汉语特殊的语音形式和组织特点的条件下,这一结构形式的语义从初始的单纯表量走向了表意的多元化,其结构的内部关系也复杂多样起来,现已成为汉语中一种多功能的常规性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A+N"结构进行全面的考察,包括原型理论、构式、隐喻、成分意义等。指出",A+N"结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认知的体验基础,以及认知遵循的从简单到复杂、从客观到主观的基本规律,而隐喻则是人类认识不断深化的重要机制之一。隐喻具有突破语义限制的作用,其产生的结果可使"A+N"的意义固化,从而形成习语和惯用语。  相似文献   

18.
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创新——基于“6+1+1”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1+1"模式有其鲜明的创新特征,能有效解决我国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达到应有的成果。该模式将大学中经济类本科的八个学期分为三个阶段,针对不同的阶段性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形成不断线的毕业论文研究;再结合相关学习实践活动,使得毕业论文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和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19.
从语篇的结构特征和词汇标记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英汉语篇中"问题-解决"模式的异同,发现:"问题-解决"模式在英汉语篇出现的语篇体裁是一致的;在英语语篇"问题-解决"模式中,"情景"部分常常没有出现,但在汉语语篇中,该模式较为严格地遵循了"情景-问题-反应-评价"模式;在英汉语篇"问题-解决"模式中,各个组成部分可能由一句话来完成,也可能由多个句子来构成,还可能出现语篇模式重叠,这在英汉语篇中是一致的;英语语篇中"问题-解决"模式有其明显的词汇特征,而汉语语篇的"问题-解决"模式虽然没有明显的词汇标记,但在关联词的使用上与英语语篇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