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湟花儿"异彩纷呈的衬词运用是非常具有特点的。因此常有:"无‘花’不有衬,无衬不成‘花’"的提法。不难看出衬词在"河湟花儿"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衬字、衬词、衬句的应用体现了"河湟花儿"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和语言特征也构成了"花儿"独特的艺术风格、手段和艺术特征。根据衬词在"河湟花儿"中的应用,可把它们分为虚衬字、词,句首呼唤性衬词衬腔,句中衬词,句尾衬词几类。  相似文献   

2.
一、名称和起源探奥 洮岷“花儿”(以下简称花儿)是流传于甘肃洮岷地区的一种山歌,其主要内容是表达青年男女之间爱情的。岷县人不叫“花儿”而叫hur似乎是“花”与“儿”复合拼读后构成的单音组合。这一称谓值得深思,很可能是藏族拉伊中的衬词“若化”一词被汉化的结果,或由它演变而成的。 “花儿”源于何时?目前众说纷纭。据一些研究者的见解,大致倾向于明代。 藏族民歌“拉伊”是藏族民歌中的一种。“拉”是山的意思,“伊”是歌的意思,合起来叫山歌。藏族民歌历史悠久,正如雪康·土登尼玛所说:“西藏的历史有多  相似文献   

3.
如果我们向语法学家们请教:“‘语法’一词的含义是什么?”他们有的会说:“‘语法’有两个意思:一个指语法本身,一个指语法书。比方说,‘你这话不合语法’,这是指语法本身。又如说,‘这是一本语法’,这是指讲语法的书。”也有的说:“人们有时侯用‘语法’这个名称代表语言的语法构造本身,有时候又用它代表语法学,因此有必要分清这两个概念。”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语法”一词可以有三种含义:一指语言的“语法规律本身”,它“是语言中客观存在的”;二指语法学,它  相似文献   

4.
“花儿”主要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是这几个省区的汉、回、藏、保安、撒拉、土、东乡民族十分喜爱的民歌。 “花儿”又名“少年”,是男女青年倾诉情爱的心曲。“花儿”还被称为“野曲”,顾名思义就是只能在村庄以外的田野、深山演唱。有首“花儿”唱到:“花椒树上你甭上,上去时刺尖扎哩;庄子里头你甭唱,老汉们听见时骂哩。”由此可见,演唱“花儿”是有地域限制的。 而“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哈自家;刀架上头割下,不死就这个唱法。’这首脍炙人口的花儿,真挚地表达了西北劳动人民对花儿的无比喜爱。 “花儿”按…  相似文献   

5.
中世纪由于被认为是学术停滞的时代而恶名昭彰。那个时代的学术成果也因此被视为无足轻重。但是,如果仔细研究的话,人们或许能够认识到,这是一种成见。本文将要表明,中世纪逻辑学中有许多东西至今仍然不失其价值。中世纪逻辑学家阿伯拉尔的研究,就是一例。一、‘be’与主项存在阿伯拉尔认为,动词‘be’有两种用法,按照第一种用法,‘be’相当于“存在”,例如,在“苏格拉底存在”这句话中,‘be’的意义就与“存在”一词相同;在第二种用法中,‘be’作为连结词使用。在“苏格拉底是人”这个语句中,‘be’这个词就被用作连结词,  相似文献   

6.
比喻本质的再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是一种非常生活化、应用广泛的修辞方法,无人不用无处不在。从比喻的形式看,各种语言形式都可以为比喻所用。比喻可以是词、词组(“心田”、“思想的野马”等比喻性名词、借喻、明喻等),可以是单句(明喻、暗喻、较喻等),复句(引喻等),可以是句群(’91年上海高考试卷就有这么一题:“大理人别有情趣、很有福气。几乎家家院内是繁花,户户门外有清流。好花还须绿叶衬,这翡翠般的绿叶,正衬托着他们那社会主义幸福的‘生活之花’呢。”这道题就要求从句群中找出本体和喻体来,本体“优美环境(繁花、清流)”和喻体“绿叶”分…  相似文献   

7.
<正> 一九八○年出版的《辞海》中,某些有关文艺理论条目还颇有“左”味,像“人间词话”条就是一例。该条说:“《人间词话》……论词以‘境界’说为中心……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作为‘有境界’的‘最上’之作……其所谓‘真感情’是指先验的‘赤子之心’。作者最为欣赏李煜的词,认为最能体现这种‘真感情’。……”看来,编者也注意了词书的“客观叙述”的特点,没有正面断定是什么“主义”;但是,在加引号的“真感情”之前加上个“所谓”,并说是“先验”的“赤子之心”,这样,“先验唯心主义”的断语,也就“呼之欲出”了。《人间词话》那几条词论原文是这样的:“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  相似文献   

8.
部编中等师范学校《语文基础知识》(1984年9月第一版)第一册第三章第二节在讲述“什么是词”的一段文字中是这样阐述的:“一个词可能由一个语素构成,这个词就写成一个字,如上面例句中的‘来’‘喂’‘了’‘的’;一个词也可能由两个或几个语素构成,这个词就写成两个或几个字,如‘我们’‘春天’‘社会主义’。”从这段话推出的结论就是:一个词可能由几个语素构成,这个词就写成几个汉字,也就是说,一个词在书面上写成几个字是由这个词所含语素的数量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一宴席曲是西北回族人民结婚时演唱的一种民间传统歌曲。它的曲调近似“花儿”,别于“花儿”,可说是“花儿”的姊妹歌。为什么称为宴席曲?因为西北回族人民把有喜事俗称“有宴席”,因此把凡在宴席场能进行演唱的歌曲通称为宴席曲。  相似文献   

10.
有学者在撰文谈外来词研究时曾提出要理清外来词词形和词义之流变,如“应该考察‘骆驼’一词在不同时期、不同典籍中之不同词形如何由‘橐它,橐驼’而‘(?)驼’,又最终成‘骆驼’”,本文试就骆驼一词的不同词形及演化过程等作一较为系统的清理和探讨,并对骆驼的其它称名也一并作个较为全面的整理,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张清常先生所著《胡同及其他》是一部卓有建树、很有影响的社会语言学著作,其中《漫谈汉语中的蒙语借词》(原载《中国语文》1978年第三期)在论及“汉语和蒙语不但相互借词,而且往往有些词彼此借过来又借过去”这一语言现象时谈到: “……又如‘博士’是汉语的词,蒙语借用,叫做[pak恤i],意思是老师。又被汉语搬回来,这就是‘把式’,意思是擅长某种手艺的人(如:车把式、花儿把式、武把式、老把式……)和贬义的‘把戏’(如:小把式、鬼把戏、耍把戏……)。由此猜想,在近代汉语里,有‘茶博士’、‘酒博士’等,虽然汉字写的是‘博士’,而词义上却与‘太学博士’相去颇远。如果看了蒙汉借词这种关系,博士——[pak扒i](师父)——把式(擅长某种手艺的人),那么,卖茶卖酒的人能够称为‘博士’,就比较自然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少数民族情歌是我国民族文学宝库存中的瑰丽的鲜花,情歌中的村词则是晶莹繁茂的绿叶。人们常被鲜花的色彩和芳香所吸引,以致忽略了绿叶在花下的衬托作用。到目前尚未见到有关的系统研究。本文主要想探讨一下这种衬词的意义和形式,以及它在民族情歌中的作用,以期引起少数民族情歌研究者对衬词的重视。一、衬词的意义和形式讨词又可称为村宅。在《实用双向汉语大辞典》中有这样的注释:[1]衬字:歌词中为韵律优美,为行文或歌唱的需要而增加的字。例州《白毛女》、“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那个”就是衬字。衬词在古代…  相似文献   

13.
词发展到宋代,呈现出百花争艳的盛况,在众多的词人中,李清照是较有特色的一个.有人说:“象她那样的词,在意境一方面,在风格一方面,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她是太高绝一时了.”这里虽说有点过誉,但也可以看出研究者对她的重视.下面,我想就李清照前期词和后期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结合她同期所作的诗文,提出一些看法,以就正于广大研究者和读者.  相似文献   

14.
<正> 欧阳修有一首《蝶恋花》词,抒写深闺女子思念爱人的孤寂之情,开头两句是“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巾帼词杰李清照读了以后,引起共鸣,诱发词兴。她在《临江仙 并序》中写道:“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阅,其声即旧《临江仙》也。”就这一阕词来看,开头两句为“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一经比照就不言而喻,即令卓然一家的李清照,在写作过程中对前人也借鉴仿效。  相似文献   

15.
“花儿”也叫“少年”,是一种民族民间歌曲,在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回族、土族、东乡、保安和汉族人民中间广泛流传着。“花儿”音乐,曲调高吭、豪放、悠扬婉转、跌宕起伏,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花儿”音乐都有标题,称为“令儿”,它一般以流行地区(如《河川令》、《马营令》)、民族(如《土族令》、《保安令》、《撒拉令》),或以衬词(如《尕马令》、《咿呀咿令》)命名。  相似文献   

16.
“花儿"是流传在甘肃、青海和宁夏一些地区的一种颇有特色的民歌,解放以后,随着民间文学工作的开展,它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知晓了。然而, “花儿”这种民歌在形体上究竟有些什么特点?怎么样的歌才能算做“花儿”?这个相当根本的问题,即使在“花儿”产区之一的甘肃也还不是研究得十分清楚的。由于“花儿”研究工作的一向薄弱和介绍工作的粗疏,这个原来并不十分清楚的问题把人们搞得更胡涂了。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这样的担心:后来的研究者们能否认清“花儿”的真面目。“花儿”的形体特点主要表现在它的格律上。为了消除和防止由于以讹传讹所产生的对“花儿”形体特点的误解,认真而刻入地探讨它的格律,是“花儿”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寻花问柳吃罢夜饭,我在上网,8岁的儿子在看电视。突然,儿子跑到我身边,挺随意地对我说:“爸爸,‘寻花问柳”是什么意思呀?”我一愣,不知道这小子怎么知道这个词,又不好问他,想了想说:“‘寻花问柳’意思就是说,春天来了,人们出去看看花儿和杨柳。”“那太好了,爸爸,现在正是春天,星期天您也带我去‘寻花问柳’好吗?”  相似文献   

18.
词有概括义和具体义。训诂释义与辞书的释义有两个明显的差别。一是训诂解释的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词所显示的具体意义,而“词典”所解释的却是从词的具体义中抽象出来的概括义。如《说文·支部》“彻,通也。”段注:“按,《诗》‘彻彼桑土’,《传》曰:‘裂也’。‘彻我墙屋’,曰:‘毁也。’‘天命不彻’,曰‘道也’。‘彻我疆土’,曰:‘治  相似文献   

19.
什么叫“抽条”?有个学生问我:“老师,什么叫‘抽条’?我查过好几本词典,也查出了‘抽条’这个词,但是解释中却不包含我看到的那句话中的那个义项。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啊?”我问他是在怎样的一个语言环境中见到这个词的,看看能否结合上下文推断一下它的含义。他说:“那句话  相似文献   

20.
“为”字在古代汉语中是个使用频率很高、用法非常灵活的词。在《韩非子》中,“为”字十分活跃,共出现1240次。它既可用作动词,又可以作助动词、介词、连词、副词及语气词等。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在一般的及物动词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动词‘为’(Wei)字。这个词在古代的涵义非常广泛,但是在具体上下文中,它的涵义比较具体,随着应用的场合不同,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作’‘做’‘造’,治’‘处理’‘安排’等等”。(第一册250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另外在该书的“常用词<五>”中还专门阐述了“为”的各种用法(包括动词、介词、语气词等),共列了六个义项。(同上书,第二册422—423页)由于“为”字的用法繁多,我们不得不花点功夫对它作些分析、探究,以期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