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鹰 《可乐》2011,(6):33-33
生我的人对我很严厉,我从小到大都怕她。只要听到母亲下班的脚步声,我立马噤声敛气,捧起书本,不敢造次。我的要求,都由父亲"上奏"。母亲的批复,也由父亲传达。我觉得母亲真是神了,她总能对我所犯的错误明察秋毫,并毫不宽宥地处罚。我的手心和屁股领略过无数次"皮带肉丝"的味道。当时,  相似文献   

2.
郭玉琴 《中华魂》2013,(10):42-42
女作家冰心曾在散文《南归》里这样写过她的母亲:"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遮蔽?"每当想起这句话,我就会想起亲爱的母亲,她老人家在我的心里也是一把伞,不仅是在心中雨点来的时候,我渴望寻求她的遮蔽,即使晴空下,一样渴望与她分享同行。母亲一生劳苦,  相似文献   

3.
韩学政 《老友》2013,(4):39-39
有一天,我参加了一场联欢会,现场主持人向一位女士提问:"你母亲的生日是哪一天?"她答不上来,满脸通红地站在那里。旁边有人说:"这人怎么连自己母亲的生日都不知道。"我听着心里发虚,但爱面子的我,也随声附和别人。没想到,主持人竟又把话筒递过来问我,我随口说了某月某日,主持人表扬了我一番。可谁也没注意到当时我那复杂的表情:因为我也不知道母亲的生日是哪一天。  相似文献   

4.
吴小毛 《老友》2011,(3):28-29
我母亲今年93岁,生活由我们6个儿女轮流照顾。大家都为母亲身体尚好而庆幸,惟一感到不悦的是,母亲随着年龄增大,越来越爱唠叨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也能让她说上半天,而她熟悉的话题一说开,更是滔滔不绝。有几次,我见她又要对我"长篇大论",便有意躲到阳台上。  相似文献   

5.
约会     
一直到初中二年级有"生理卫生"课之前,我都不知道小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其实这个问题从小就问过母亲,她总是笑着说:"是垃圾箱里捡出来的呀!”我也知道这是母亲的闪烁之词。如果天下的垃圾都会幻化为小孩子,那些拾荒的人还敢去乱翻个不停吗?我们是垃圾变的?真是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6.
人性的光辉     
我是在春节的时候认识她的。二零零七年的最后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回到乡下老家。刚进大门,我就被一个鲜红的垃圾桶吸引住了。垃圾桶上用白色的油漆写着"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八个大字。"奶奶,这儿怎么会有这么标准的垃圾桶?"我对正忙着炖肉的奶奶问道。她把锅里的肉翻了翻,笑眯眯地说道:"这几年政府不是在搞新农村建设吗?这是乡里发的,每户人家都有一个。"  相似文献   

7.
杜拉斯善于用诗意的文字将虚构与真实融为一体,她虽然是在创作,但许多故事都源自她童年的回忆。无论是她对待自传的态度,还是精心塑造的"母亲"和"情人"这两个人物形象,都体现出强烈的非虚构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李其志 《老友》2011,(6):39-39
那天深夜,我坐在警队门口的板凳上,仔细地擦拭皮鞋,作外出执勤前的准备,突然接到父亲的电话。父亲告诉我,晚上冷空气将会来袭,让我外出时加件衣服。我在电话这头正感觉有些奇怪:平常都是母亲不厌其烦地充当我的"天气预报员",怎么今天突然换成父亲了?父亲接着说:"是你妈让我给你打电话的,她担心她打给你,你会发脾气。"听着父亲的解释,我的心猛然间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相似文献   

9.
陈浩 《山西老年》2014,(3):32-32
自从以写作为专职,家里的大小事儿多半都由老公打理。每天他早早地起床送两个孩子上学,然后又急匆匆地赶去上班,下班路上顺道去菜市场买菜回家,每天学校、公司、菜市场、家四点一线的生活雷打不动,虽然忙得脚不沾地,但从没听他说半个怨字,是个不折不扣的贤夫。母亲的生日快到了,我打电话向母亲询问她需要什么,没想到她却笑呵呵地说:"你不是打钱给我了吗?还要买东西干什么。"原来老公偷偷地帮我汇了钱。我娘家人的生日,老公比我记得还清楚,除了母亲的、小妹的、奶奶的,他还记得外婆。  相似文献   

10.
李清兴 《老友》2011,(5):66-66
不知不觉中,母亲打腰鼓已经有7年了。7年来,每天早晨和晚上,她都要去户外练习打腰鼓,风雨无阻。那充满活力、有韵律的"咚咚咚"的鼓声,伴随着母亲轻盈的舞步,编织起了母亲退休后的美好时光,也让她重新找回了年轻时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郭华悦 《山西老年》2012,(10):26-27
前阵子,母亲从老家来看望我们,在我家住了下来。看到小外孙的淘气样,母亲便说起小时候的事。母亲说,她小时候家里穷,想读书都没钱,所以至今一个字也不认得。最后,母亲竟然对刚上小学的小外孙说,要不然,你当我的小老师,教外婆读书好不好?一旁的我听了,不禁"扑哧"一声笑出来,接着对母亲说,他连自己都管不好,还能教你?哪知,儿子不服气地说:"谁说不能呀,我要教外婆读书!"本以为只是玩笑话,没想到第二天,儿子就开始当起了"小老师"。晚上吃完饭,母亲收拾好桌子,就开始让外孙教她认字读书。儿子也才刚上一年级,就从最基本的拼音教起。遇到不明白的,或者儿子没讲清楚的知识点,母亲就不断提问。看着儿子皱眉苦思的样子,我不禁哑然失笑。后来,每次在“教学”中遇到不明白的,儿子总会在隔天去问老师。经常被外婆的问题难住,儿子也觉得没面子,上课时自然认真了许多,力求真正掌握知识点,以便回家后能将外婆这个喜欢提问的“学生”镇住。慢慢地,我发现儿子的成绩提高得很快。而且,据学校老师反映,儿子在学校也守规矩了很多。  相似文献   

12.
刘明 《老友》2021,(2):50-50
我的母亲90多岁,由我兄弟四人轮流供养,一年之中,每人供养三个月。我离母亲较远,以前都是请人照顾她。去年因为请不到人了,我只好自己回去服侍她老人家。春节一过,我和老伴回到了老家。老伴不是我的原配,她和我在一起生活还不到一年,也没见过母亲,我私下里想,这次她会怎样对待母亲呢?  相似文献   

13.
《北方人》2006,(2)
有一个朋友对我说,不少女作家的孩子都对母亲一肚子意见。我想自己就是那些孩子中的一个。母亲作为一个作家,是优秀的,但作为一个母亲,却有严重的欠缺。她生前多次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母亲曾说她不喜欢小猫小狗。我感到她也不喜欢小孩儿。她的神经官能症使她怕吵闹,曾明确表示不欢迎别人带小孩来  相似文献   

14.
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影响我最深的一个人就是生我养我的亲生母亲。母亲虽然过世22年了,可是她教导我做人的生活哲理,字字句句,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母亲虽然是个斗大的字不识一筐的农家妇女,可是她为人处事的道理样样都懂。她常对我说的口头禅有两个:一个是"忍忍忍饶饶  相似文献   

15.
《可乐》2006,(9)
婚后,她固守着"三点一线"的生活,上班、做饭、晚上给丈夫适度的温存。偶尔,她也会翻翻菜谱,学做一两样可口的菜肴。因为她坚信,要拴住一个男人的心,首先要拴住他的胃。但丈夫的筷子总伸向那盘野山椒炒肉。她知道,丈夫2岁时,父亲病故,贫寒的母亲便从山上摘来野山椒,再捉来蚂蚱炒成菜,让他解馋……记得第一次去他家,他母亲就拉着她的手说:"我儿子念旧,天天要吃野山椒炒肉,所以我  相似文献   

16.
榆钱飘落时     
春风如诉,细雨如烟。一串串榆钱摇曳枝头时,我怀念母亲,老人家已离开人世整三年。记得在儿时,正逢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的饥荒岁月,母亲下基层住过的一位乡下老房东知道城里也是家家缺粮,又知道母亲的"野味"偏爱,在春天里托人捎来满满一篮子榆钱,母亲见了特别高兴。她葱姜丝儿炝锅,  相似文献   

17.
陪聊     
廖钧 《社区》2003,(11):60-60
我母亲喜欢和我聊天,她从乡下 老家来,家乡的新鲜事、稀奇事,她都 说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我给她聊聊 城里的怪事、趣事,她也很喜欢听。 但我没有多少时间陪母亲聊天, 因为一家人的生活担子全压在我一个 人身上,吃饭穿衣要钱,孩子上学要 钱,母亲身体不好,看病吃药要钱……  相似文献   

18.
父母总爱在亲朋好友,甚至是陌生人面前提起我,在他们心里,上了名牌大学,有一份稳定工作的我是他们一生最大的骄傲。与此相反的是,我却很少在同事们面前说到他们。在这个流行"拼爹"的时代,他们那么平凡,甚至只是这个繁华都市里最卑微的底层劳动者,当我遇到挫折的时候,甚至免不了会在心底暗暗埋怨他们。直到有一天,办公室来了一位新同事。他频频说起自己的母亲,言语之间充满了骄傲。他说母亲很漂亮,母亲很能干。我们都知道他来自农村,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对老太太的印象渐渐变了,幻化着老太太成为李双双似的美丽妇女。有一天,同事请我们去他家吃饭,因为他的母亲来了。等见到他母亲,我不禁在心里笑骂,这小子,真会吹牛。他的母亲,是一个又黑又瘦的老太太,像一粒风干了的枣子。见我们去了,老太太讷讷地连招呼也不打就往厨房里躲。同事把母亲拉出来,挨个儿给她介绍,这是小李,这是王姐。他的母亲很局促地笑着,同事却一直亲热地搂着她,亲切地叫着妈,并且问我们:“我妈是不是很漂亮?”“我妈炒的菜是不是很好吃?”我们味同嚼蜡,嗯嗯地应着。同事看出了我们的不以为然,在母亲洗碗的时候,他告诉我们,他母亲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农村的日子对一个单身女人来说有多苦呀,可她不靠别人施舍,硬是凭着自己的一双手供他念完了大学。  相似文献   

19.
母亲的生日     
母亲是农村妇女,做惯了粗活,平时做事也是粗粗拉拉的。但母亲也有心细的地方,家里每个人的生日她都记得很清楚。我和姐姐都在外地工作,每次生日前,母亲总会送些她亲自烧的菜给我们吃。  相似文献   

20.
因为工作的原因,生下女儿悠悠之后,她一直由外婆和阿姨照顾。和外婆还有小姨在一起的时候,她总是很听话,可是每次我下班后去接她,她就会千方百计地和我作对,要么是缠着我不肯好好吃饭、睡觉,要么就是故意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变成了“两面派”的问题儿童。害得我经常抱怨母亲说:“这孩子这么不听话,都是你惯的!”母亲宽容地笑笑说:“她还小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