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中,“象”字已衍生为蕴意丰厚的思维范畴。人类的思维过程无不与“象”相关。“象”是事物外型的概括与组合,有法式或效法之意,表征或象征人们对宇宙人生的理解。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都与“象”有关,抽象思维没有完全脱离形象,形象思维也包含有抽象。“象”在思维整体结构中表现为:从物的形象到观念的形象——观物取象;从观念的形象到观念分析——观念抽象;从形象分析到形象综合——综合具象;从已知形象到未知形象——类比想象;从现实的形象到理想的形象——构造意象;从意象到外化的形象——物化显象。“象”字意义的演化,是人类思维进化的缩影,其丰富的蕴意是文化创造的凝结  相似文献   

2.
我国在远古时代先哲们就开始探讨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提出“太极”是宇宙的源头,并构想“太极──八卦”的宇宙演化模式。老子对古“太极”以及“太极──八卦”的宇宙演化模式进行扬弃,提出了以“道”作为宇宙本原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演化模式,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宇宙起源和演化学说。尤其是老子抽象具体的“道”扬弃形象直观的“大极”,标志着古人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认识从感性阶段转向理性阶段,是我国古代对大自然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  相似文献   

3.
不同学科对“元宇宙”内涵的阐释存在较大差异。在“元宇宙”跨学科话语狂欢的总体背景下,“元宇宙”文论话语存在“形而上学化/去形而上学化”和“中国式理解/去中文语境化”的理解倾向。由于“元宇宙”是一个全新的、指向未来的概念,对“元宇宙”文艺中诸如“交互和沉浸”、“身体-主体”以及“‘元宇宙’叙事”等问题的阐释,只能调用既有理论资源,以“新瓶装旧酒”的“理论组装”方式展开。“元宇宙”文创在各地已进入落地阶段,总体存在数字文化资本暂未被有效运用、镜像生产僵硬、拟像狂欢又遮蔽文化价值传达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1976年3月8日吉林市上空一道道弧光闪过,一阵阵巨大的轰喝震耳欲聋,竟接连持续了10分钟。这隆隆的声音,是天外来客的脚步声,是陨石降临的呐喊。陨石是具有科学价值的天体物质,是人们研究宇宙、天体等规律的实证。光临吉林市的104块陨石,没有伤一人一畜,其中去林一号陨石  相似文献   

5.
“狼——特别是蒙古草原狼——这个中国古代文明的图腾崇拜和自然进化的发动机,就会像某些宇宙的暗物质一样,远离我们地球和人类,漂浮在不可知的永远里,漠视着我们的无知和愚昧。”这句摘自章首的话,有点让人捉摸不透,这种哲理萦绕着全书始终,发人深思。(一)狼之兵法“狼的身体  相似文献   

6.
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易》的《比》卦之辞 ,以鼻孔呼吸的形象比喻 ,来演绎宇宙生成的模式。它与《淮南子·精神训》所载“唯象无形”、“有二神混生”是同一个神话故事的不同传本 ,对研究中国古代宇宙生成的“元气”学说 ,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黑洞是一个黑窟窿,一只吞噬兽,它曾被认为会像蛀虫一样慢慢地吞噬着整个宇宙,最终成为宇宙的终结者。如今,黑洞可能摇身一变,摆脱昭彰的臭名,变成—个伟大的“生命播种者”。  相似文献   

8.
揭秘暗星     
Ker Than 《21世纪》2010,(9):78-79
科学版的《创世纪》告诉我们,宇宙起源于137亿年前,而宇宙中的第一代“居民”——恒星——则要等到大爆炸之后大约1亿年才会闪亮登场。即便根据恒星的标准,第一代恒星也都是“巨人”。它们要比现如今的任何一颗恒星都更大、更亮、燃烧得也更快。  相似文献   

9.
在“五四”女性史观的指导之下,历来对《镜花缘》解读者都忽视了其女性形象所展示出来的新特点与新形象。本文拟从作品出发,以其女性形象为核心,以“仙女下凡”的故事为切入点,着重考察其在文学史视野中的新变。辅之以社会史、思想史视野,希冀探索她们在“出发——对比考察——论证”的“文学史——社会史——思想史”的“三维视野”中与中国历史的重新契合,凸显其从“女人”到“人”这一形象转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麻雯 《北京纪事》2014,(12):104-105
有禅,就像有花朵,能芬芳香郁;有禅,就像有山水,能美化环境;有禅,就像有调味品,能增加百味;有禅,就像有阳光,能照古鉴今。有禅,才有人间。可以说,禅心是宇宙人间的本体。 ——星云大师  相似文献   

11.
太空拖船     
茫茫太空随时都会有各种危险出现,比如引力涡、陨石什么的。太空的广袤会让一艘即使设备最先进的飞行器找不到方向。飞行器在太空中高速飞行,如果脱离预定轨道,难免碰上乱七八糟的东西。此时,航天部门会出动宇宙中的"交通警车"——太空拖船,把那些废弃飞行器拖走,或者把那些脱离轨道的飞行器拖到正常轨道,甚至可以把撞向地球的小行星拖走。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与作文》2009,(2):57-57
通古斯陨石——这一称呼纯粹是一种假设,很可能根本没有什么陨石落到这里,对这一事件更为准确的说法应该称通古斯现象。  相似文献   

13.
在《正蒙》中,“性”是气内蕴的乾坤二端相感之“体”,其中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性”是天道生生不已的基本原理与永恒动力;其二,“性”使宇宙万物以相感相应的方式存在。借助前者,张载于大化流行中实现对宇宙万物的肯定,并以此批判天地为因缘所见、人生为幻妄赘疣等论点,同时破除循生执有、物而不化的世俗之见;借助后者,横渠提出人须为宇宙立志的责任担当,通过反其性、大其心,将阴阳、鬼神纳为自己分内之事,实现以宇宙万物为身体、以乾坤相感为己性的庄严事业。如此,则人一生虽短暂,却能像天地、日月一般见证宇宙无始无终的大化流行和生生不已之途,达至与天地同流的圆满境界。  相似文献   

14.
文章试图从形象的“想象与再现”、人物形象间的对话、形象的“自我内化”三个方面,考察茨维塔耶娃回忆录《中国人》中塑造的不完全等同于神话化和意识形态化的“他者”形象——中国人形象,重现“他者”形象的域外之音和其永恒的魅力。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以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形象学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道家宇宙观的发展,包括宇宙构成物质和生成图式两个主题。就宇宙构成物质来说,先秦时存在“尚气”和“尚水”两种理解,道家认为宇宙构成物质乃是气,并在道气关系的讨论中,主张“道是气”。就宇宙生成图式来说,先秦存在“对象性”和“系统性”两种理解,道家对于相关讨论从“对象性宇宙生成论”逐渐走向“系统性宇宙生成论”,发展出渐趋复杂的生成图式。宇宙生成论发展至此,已经完整而细腻,而后中国思想史上的宇宙生成论大都难以超越此一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16.
“象”与“像”音同、义近,误用者甚多,需要特别注意。象:指陆上一种最大的哺乳动物,例如:象牙。又当形状、形态讲,例如:想象、印象、气象、迹象、万象更新。也当效仿、模拟讲,例如:象形字、象声词。像:指比照人物制成的形象,例如:图像、肖像、像章、画像。又指在形象上相似,例如:相像、父子俩长得很像。也当好像讲,例如:像是见过面。还当比如讲,例如;像登山、垂钓等体育活动都是他所喜爱的。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将“像”字简化作“象”。1986年国家语委在“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中重新规定,“像…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对非欧几何和爱因斯坦宇宙模型提出的“有限无界”空间观念,从自然科学和哲学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论述了“有限无界”的涵义,并从哲学上将空间的“无限”与“无界”、“有限”与“有界”进行了区分;然后对现代宇宙学提出的“有限无界”宇宙模型(标准大爆炸宇宙模型、暴胀宇宙模型、无边界宇宙模型)进行了哲学探索,指出这些宇宙模型都是对观测宇宙(整体宇宙的一部分)的近似摹拟,而且在不断地逼近客观真理,向唯物论和辩证法复归。  相似文献   

18.
茅盾的乡镇小说通过“世道大变”的宇宙意识、“反乱当道”的时世秩序、“焦躁人生”的生存体验等“乱世文学”传统内在理念之下的具体情境,凸显并紧扣住了现代中国社会的生命实质———转型。“乱世”蕴含着“转型”的意识,呈现了茅盾心灵结构上的现代性体验,成为茅盾乡镇小说中乡土中国迈向现代轨道的最形象与最独到的符码。  相似文献   

19.
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宇宙观是实体论,认为神所创造的宇宙是一个不生不灭、无盈无缺、单一完满的存在,宇宙之本原或始基是实体。20世纪,经过尼采振聋发聩的呼号,在海德格尔、萨特等一大批哲学家的影响之下,“虚无”终于由叔本华、克尔凯郭尔等的“旷野呼告”发展成为了西方思想界蔚为壮观的大潮。到了20世纪下半叶,实体(连同上帝)已经瓦解,“虚无”已经像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一样来到西方。  相似文献   

20.
哲学是人的哲学,哲学家在探究宇宙万物的真谛时,不得不对人自身表现出极大的关注。有趣的是,在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上,对“人”这一司芬克斯之谜的破解,竟有许多相似之处。孟子理想的“圣人”“大丈夫”与尼采精心塑造的“超人”形象的相似便是其中的一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