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便成为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与环境中的诸要素,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之间,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建立了一个多元结构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单元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维持着相对的生态平衡。人类以及一切生物要有一定的数量比例才能维持生态系统中的平衡。如果超过了这个数量,生态平衡必然会遭到破坏,甚至连自己的生存都成了问题。人类要想继续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控制自己的数量。  相似文献   

2.
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它所阐明的关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观点、生态平衡的规律等等,使人们意识到了在自然界中,的确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因果链和具有一定的规律的机制,同时,也使人们明确地看到,人口的增长已经强烈地影响到了自然界的因果链,使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受到巨大的扰动与破坏,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青海省人口条件, 以及由于人口增长的无限性和生态空间支持能力的有限性而引起的两个重大矛盾: 一个是人口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之间不平衡不协调、一个是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原有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的分析, 指出了青海省国民经济发展必须把各项经济指标与人口的有关指标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只有这样本省经济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并针对此提出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4.
饮用水紫外线消毒法紫外线是医院和大型公共场所普遍采用的消毒光源。只要让紫外线照射片刻,便可将空气中和生活起居用品上的细菌全部杀死。这是因为紫外线能破坏细菌体内的脱氧核糖核酸结构,使之无法与蛋白质交联,造成细菌死亡。据试验,在玻璃器皿中放入20万个大肠...  相似文献   

5.
<正> 人口激增、环境污染和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不适当的发展方式,是当代世界性的四大社会问题。从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看,人口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变化,始终与自然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口的剧增必然导致对资源消耗的加剧,而资源过渡的消耗,必然导致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和资源本身的危机。无论是“患人多”还是“患人少”,本质问题是人口与生态环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联合国人口基金最近的一份年度报告中,形象地把人口、环境和发展勾划为一个相互依托,联系密切的“三角形”。报告告诫人们,人类社会的发展仅靠人口的猛增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它只能使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报告预测,到本世纪末,世界上将有一半以上人口涌入城市。人口的增长,工业的发展,将使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森林面积每年将减少1100万公顷,大量耕地将被占用,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7.
春天来了。大自然从沉睡中伸开了她的双臂,掠过干枯的树梢,所经之处泛起了青绿。那些曾被积雪覆盖的土面能看到小草竞相向上拱的急切,也许是大自然垂下的双臂叩醒了酣睡的它们,只一天不见就能感到又长高了。它们伸着脖颈将身体中的氧气吹到上空,给了大自然以回报。空气中似乎散发着与氧气一样的令人激奋的粒子,人们脚步弹性般地向前跨跃。大自然真的在左右着我们。  相似文献   

8.
人口增长必须与物质资料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环境层级关系分析,人类发展是由物质资料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决定的,但人类对物质资料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有反作用.当人类完全属于自然生态环境中食物链的一部分时,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是完全处于自然生态平衡之中;当人类智力得到发展后,人类通过反作用于自然生态环境,创造出物质资料环境时,并且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片面性的限制,人类社会将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并危及人类自身;当人类自身生产得到控制,科学技术整体化后,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人类社会与物质资料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将和谐共存、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人口过快增长对环境平衡系统的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 ,必须仰赖环境系统。人口过快增长 ,就会破坏环境平衡系统。现在愈演愈烈的环境污染 ,警示人类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维护环境平衡关系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试论人口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两个方面分析了人口对生态平衡的影响。指出:维护生态平衡,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努力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生活中,人口的迁移活动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这突出地表现在经济、社会和人口的构成等方面。人口的地区再分布能够消除各地区和各居民点对劳动力的需求与实际存在之间的不平衡状况。因此有必要在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保障人口潜力平衡的基础上制定出人口迁移政策。但是,不适当的迁移政策会加深迁移给社会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另外,迁移过程规模过大也会破坏人口、经济和社会的结构。  相似文献   

12.
试论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当前正处于经济起飞的阶段。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强,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和开发、利用的强度必将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对环境和农业生态平衡的影响也必将越来越深刻。事实上,我们目前正经受着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而且这种压力由于受到人口因素的掣肘而显得异乎寻常的巨大。这样一种情况,发达国家在过去工业化过程中未曾经历过,其它发展中国家在现今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极少能与我国相提并论。如何协调人口与资源、与环境的发展,以推动经济的进步,已成为我国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所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3.
人口与土地的平衡以及人口增长导致的环境破坏问题就促成了适度人口思想的产生。科学发展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建立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是全面、系统、综合的发展观。将科学发展观作为适度人口理论的指导思路成为了适度人口理论的现时代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人口安全的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口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社会性。人口安全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体。人与动物不同,动物靠大自然的恩赐获取自然界现成的食物而生存,而人是靠从事生产活动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在与大自然做斗争、征服大自然中生存和发展。二是人口安全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社会政治及  相似文献   

15.
人类产生于大自然,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只是后来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和排放并达到了自然界的自然丰度和自然净化力难以承载地步的时候才出现了分裂和对立,人类不断地受到自然界的报复。水灾、旱灾、土  相似文献   

16.
<正> 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指出:“人口控制、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我国在人口控制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广大计划生育工作者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必须看到,我国人口基数大,现在又正值生育高峰,计划生育丝毫不能放松,否则势必影响既定奋斗目标的实现。”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是如何贯彻十三大精神,继续抓紧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过速增长,保证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17.
第三,它给资源和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构成中,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支撑能力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一定时期内,如果人口数量的增加,对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超过其生长量,就会导致其再生产能力的下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甚至影响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则成为空谈。而小康社会一定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具备可持续发展条件和能力的社会,但过度人口规模却极大地削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最终阻碍全面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持续增长的人口总量也使我国人均占有资源严重短缺。以耕地为例,  相似文献   

18.
十三大《报告》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题,深刻地阐明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是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报告》中指出:人口控制,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9.
关爱 《西北人口》2007,28(3):105-107
内蒙古是西部大开发的省区之一,地跨西北、华北、东北三区。其在现代化建设中,强烈的发展要求导致该地区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和谐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重视。和谐处理内蒙古牧区生态建设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对于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大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寅初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五个年头了。我们今天在这里集会,纪念这位著名学者逝世五周年,一方面是为了对他表示悼念与崇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进一步学习他的高尚的品德、精湛的理论,特别是关于人口问题的理论,以便更好地推动我国四个现代化的进程。 人生在世,迟早总有一死。人来自大自然,死后又回到大自然,完成一个生命周期。但是,人的一生却各不相同,有的死了,也就死了;有的虽死犹生,他的精神始终活在人们的心中。马寅初先生就是为数不多的后一种人。作为经济学家、教育家和人口学家,马寅初先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神财富,在中国经济思想史和人口思想史上树立起了一块重要的标碑;先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为人刚直不阿、实在、浑厚,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后人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