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植物形态学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认定甲骨文“■”乃隶书苡,为薏苡野生种的文字形式,它与甲骨文“■”即共同组成薏苡属的两个物种,并用“■”即■以字归类之。这是世界上首次关于栽培种和相应的野生种并进而提出生物属的文字记录。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是一个争议很大的字,由于从禾被公认为一种谷物,分歧主要在于双人偏旁。本文认为双人偏旁的上下排列根据金文的映象可隶定为■或以,而■或以通假是描述一种植物的种子。结合另一通假字“仁”的字义,双人偏旁可解为双果仁之植物,与此形象对应的作物只有薏苡一种。另外双人偏旁上下排列也是高度指标,与此相应的作物也只有薏苡。由此判定甲骨文“■”即为薏苡。  相似文献   

3.
通过植物生态学的研究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认定甲骨文中的春与夏是用薏苡的生育期来表示,秋与冬是用薏苡的形态变化表示。这种用同一物种的物候期表征四季的方法是更精确、更科学的,这种理论成果远在母系社会就已完成也是薏苡图腾崇拜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通过植物形态及作物遗传育种的研究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认定甲骨文的东西南北四方是用薏苡的形态学及植物地理学特征来描述和象形,是薏苡图腾崇拜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发现早在母系社会薏苡就被驯化成栽培作物,在夏商时代薏苡的栽培水平达到相当的高度,已掌握灌溉、圃种及移栽技术。  相似文献   

6.
通过作物栽培学与文献资料和甲骨文的相互印证,研究了夏商时代薏苡的采集、筛选、脱壳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甲骨文和文献资料的深入研究发现: 酒,彝酒即仪狄酒是薏苡粥发酵而成的醴,而酒是对这种醴过滤的产物,以后进一步发展为深发酵。这种食品早在夏代以前的母系社会就已发明。  相似文献   

8.
在甲骨文中由方神向农神的演化,反映了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演变的事实,是薏苡文化衰落的开始.  相似文献   

9.
薏苡文化与河姆渡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甲骨文与更古老刻画符号的比较,确证中国曾存在一个历史悠久绵长、内容博大精深、成就辉煌灿烂的薏苡文化.这个文化可追溯到河姆渡文化及更古老的文化中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一百多年来甲骨文研究成就的宏观概述的基础上,从“甲骨文字的本体研究”、“甲骨文字的应用研究”、“甲骨文字的相关研究”等三个主要方面,对21世纪甲骨文的研究作了既高瞻远瞩又实事求是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东汉墓志语料丰富,是研究东汉词汇的重要出土材料。本文对东汉碑刻中的13条词语作了考释。  相似文献   

12.
由于金文书法所处的特殊地位,金文书法的风格在演变过程中直接受到了当时社会主流文化的深刻影响,使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商周社会文化的演进。金文书法的风格特点充分体现出了当时的人文性格,其中商代书风较自由,西周时作品较规范典雅,春秋战国时较开放而最具丰富的地域特色,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性格都表现出互为关联特点。  相似文献   

13.
著名摩崖石刻《瘗鹤铭》是焦山摩崖的滥觞之作,后世寻访《瘗鹤铭》的摩崖石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瘗鹤铭》,也就没有今天的焦山摩崖。《瘗鹤铭》对唐、宋、明、清相关的书法石刻源流有非常深刻的影响,焦山寺僧为摩崖石刻的发展兴盛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甲骨文工具书产生于考释书的基础上,但不同于甲骨文考释书,也不同于甲骨文著录书和甲骨学工具书。根据内容、体例的不同,甲骨文工具书可以区分为汇集字形为主的字汇类、综合考释意见的会要类、罗列卜辞的索引类、解释字形字义词义的字典类等四种类型。甲骨文工具书应体现“完备、赅实、准确、方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猃狁是殷周时期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部落,甲骨卜辞中就对该族的活动情况有所记载,传世典籍中对猃狁的记载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了对猃狁的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文采用历史二重证据法,利用传统文献和金文中的材料对猃狁在先秦时期的情况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6.
考察了甲骨文中的叹词"俞"和先秦《尚书》中的叹词"俞"的情况,先秦其它古籍少有"俞"这个叹词,由此可证《尚书》之《尧典》来源很古。  相似文献   

17.
通过植物形态学与作物遗传学的研究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认定早在4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中华民族已认识到只在近代才建立的作物产量构成公式全部三因素即株数、粒数和粒重的关系,并用12个不同的甲骨文造型表示。  相似文献   

18.
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字和用它刻写的甲骨卜辞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当时社会风貌的痕迹。关乎民生大计的农业生产在甲骨文和卜辞上都有其原始古朴而又生动形象的表现。这种文字与文化在甲骨上的结合,为我们探寻殷商时期的农业文明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分析甲骨文及卜辞,参考出土文物和考古发现,主要从字形这一微观视角,印证和补充传世文献中记录的商代农业生产规模、商代农业生产工具及农业生产工艺,重现商代农业生产的场景,为我们理解、感受商代农业文明提供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墓志铭作为应用性文体,通常会出现程式化的创作模式,这既是应用文体的特性所决定的,又与一般的应用文体有所不同。墓志铭由志文和铭文两部分组成,志文的程式化主要表现为行文方式的模式化、特殊类型的模板式和具体内容的雷同性;铭文的程式化主要表现为化用经典诗句、抄撮志文成句和袭用固定模板。程式化的创作模式虽然使墓志铭形式单一,结构固定,但却有着重要的文学意义,有必要对其内涵和价值进行恰当的评估:唐代墓志铭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为考察他们形象的经典化和在后世的接受情况提供了全新的素材;其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套语,则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创作中点化前人成句的创作模式和经典诗句的生成过程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