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从陈映真极其丰富的小说底蕴中,剖析这位作家一反以美神为模式的外貌描写而突出男女性特征部位的价值。陈映真所有这些无意识的笔端流淌,均是对人类早期生殖崇拜现象的复归,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社会态势。作家“无意识”的性心理、性行动等的描述笔法是个张力极大的存在,值得文学评论家们关注  相似文献   

2.
浅析八九十年代女性小说中男性形象的解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瑶  郑晗琳 《江淮论坛》2005,(3):158-161
从寻找男子汉到驱逐菲勒斯,八九十年代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经历了一个消解的过程,这既是女性写作对男子汉形象的再造,又是对传统的男性形象的解构,对父权制神话的颠覆。同时,它也是女性意识日渐增强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1920年代女性小说文本中的男性形象主要呈现出三种精神人格:阴柔的“父亲”、浪漫的情人、柔弱的“孩童”,反映出1920年代女性作家在致力于自我塑造的同时,也在真正开始思考两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完成了在审美视域中对男性角色的想象与初步建构.  相似文献   

4.
受五四新文学家族小说"叛逆与救赎"人物塑造模式的影响,东北现代家族小说中的人物,突出地表现出一种对封建家庭制度的叛逆与对精神家园的拯救相交织的复杂的人性特征,以及以男性为主体的封建家庭中没有自我的边缘人的悲剧性命运.析理和解读这两类人物群体,是探求东北现代家族小说要义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在塑造女性群像的同时也造就了女性话语霸权下男性系列的独特的精神蕴涵和人格张力,事实上,其传奇式的生命体验对这种形象的性别化处理有着隐约含蓄的指涉和衍生意味,寻找作者在对这些男性群像进行创造时的情感走向和话语态势,可以窥视到男性形象作为一个符码表征,在张爱玲小说中所具有的艺术特色和意义指向,进而从一个新的视阈介入小说的文本内核。  相似文献   

6.
〕文章集诸家女性小说对男性描写,揭示男性不只是坚强与成功,而同时是软弱与挫败  相似文献   

7.
荷马史诗对女性形象的评价有一定的标准,正如佩涅洛佩、克吕泰墨斯特拉等人都有明确的定位。但这种评价是片面的。在荷马史诗的原始素材中,那个时代的动乱环境使男性保家卫国的能力成为女性选择配偶的重要标准,而荷马之后的男权社会根据男性的需要,忽略了客观环境,建构了史诗中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女性小说的叙述中,男性人物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男性个体与国家和民族的联系上,这种价值模式也是男性历史时间叙事的表现之一,对此,女性作家给予了一定的认同,同时,她们也通过对安稳和谐、生命存在等永恒性因素的追求,把自己的时间叙事渗入到男性叙事中,以此参与男性价值的现代建构。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女性主义意识可以说是自然流露于文本之中。她通过塑造肢体残废和精神疾患两种类型的男性以及焦虑压抑、缄默无助的女性来达到批判男性世界的文学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社会,男性话语仍在社会各领域占据绝对优势。众多的电视广告不仅将女性自身作为描绘的重点,更倾向于把女性置于男性的审视之下。在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被超现实完美再现,女性形象被肤浅地转变为色的代言人。电视广告强化了两性差别的既定印象,助长人们将此印象内在化、自然化。  相似文献   

11.
黄晓娟 《江汉论坛》2004,(12):103-105
20世纪中国女性的写作,不断成为新的文学思潮以及代际更迭的标识,从边缘处境走向中心视点,成为文化、话语构造相当有力的参与者.女性写作中的性别诗学以新的叙事策略对历史重新语义化,显示了人类社会所经历的深刻的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12.
把人的性欲冲动与创作动机联系起来研究,是20世纪弗洛伊德的新观点.就中国古典词的创作来看,在早期,女性成为花间派的写作重点,但并不关注"两情相悦";到柳永时期,他正面描写男女双方的欢爱,完成了词世界里文学与情欲的正面交集.此后,"文统"与"道统"的思想意识促使文人创作的重点转向"情致"、"诗韵".最后,在辛弃疾的词里,男女恋情成为表现他"高格"人品的佐证,从而使早期宋词关注人性的焦点渐渐向人品道德方面转移.对这种线索的梳理,不仅能够清晰地看到词世界的人文生发历程的本源与流变,还能够挖掘出词世界中女性形象正面与侧面嬗变的文化动力,其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化进程中生成了中心—边缘结构,这一结构中不仅包含着边缘国对中心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依附关系,而且,这些方面的依附也反映在或表现为或根植于智力依附。在边缘国对中心国的智力依附中,知识分子扮演了执行者的角色。虽然知识分子在"殖民地"、"民族国家独立运动"以及"和平发展"等不同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但在边缘国对中心国的智力依附方面,都可以看到知识分子的身影。正是知识分子,成为边缘国对中心国智力依附的桥梁,或者说,边缘国的知识分子推动了和实施着其国家对中心国的智力依附。其实,出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需要,边缘国的知识分子应当实现理论的自觉,承担起摆脱"智力依附"的责任,努力在建立国家间平等的世界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蔡伟保 《阴山学刊》2013,(2):49-51,56
对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陈映真来说,信仰系统的危机和身份认同结构的解构与重构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经历长期的"苦闷"之后,原先的建基于大陆社会主义实践的左翼身份和民族身份被建基于民主的新的身份认同所代替。把握这一点,对于全面把握陈映真的文学创作和文艺思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宏大叙事的背景下,英雄主义被不约而同地着以男性特征而固定下来,这是军旅小说长期以来的成就,亦是其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英雄是否有性别归属?这是文学的命题,亦是文化的命题.以性别文化的立场来睇窥深蕴于当代军旅小说"女性缺席"、"女性无主"表象问的文化本质,并从军旅小说中女性形象由沉默的他者到英雄主体的转变,探寻文学深层的人性的完美形式,是文学的一次文化救赎.  相似文献   

16.
苏童是当代独具风格的小说家。他的小说以叙述的优美、精致、诡谲,想象的奇特和舒卷的美学气韵而引人注目,他的小说开拓了当代文学的视野。本文从苏童小说女性形象塑造的角度,思考其创作中人文关怀的注入与女性意识的凸出,以此洞悉苏童小说的女性世界,探讨其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7.
成功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是中国现代丈学的重要成就之一.从文化角度看,现代文学的女性形象可分两大类;传统女性与现代女性.本文对传统女性中一个特殊的阶层——旧式家庭中的婆婆的形象进行分析,试图发掘其“特权”存在的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8.
男性知识分子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描写对象,其形象的晦暗色彩与悲凉基调,由明清小说至现代小说,随着社会变迁与文化发展而逐渐增强。现代小说中男性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学性弱化主要在体现思想上的怀疑与空想、精神上的苦闷与彷徨、身体上的疲惫与衰弱、身份上的没落与尴尬等四个方面,其产生的原因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知识分子的生存艰难和精神困境以及作家对知识分子责任和使命的探索密切相关。20世纪20年代的革命文学与20世纪30-40年代的左翼文学,其所批评的知识分子尤其是男性知识分子的精神退化或道德堕落,直接影响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与建国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知识分子形象的弱化因此而具有了文学性与政治性相互交织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本文聚焦毛姆作品中拉里、斯特里克兰德等游移的他者形象,通过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分析毛姆作品中的异质文化对人物内心造成的冲击。面对20世纪初西方社会的巨大变化,拉里和斯特里克兰德等人深切地感受到西方文明的动荡与空虚所带来的窒息、孤独与异化感。为了追求人性的自我完善和超然物外,他们带着对西方文明的厌弃和对"他者"文明的景仰,逃离西方本土文化、进入异质文化中寻求灵魂的栖息地,却在这一过程中成为文化中游移的他者。此外,我们还发现,这些文化边缘人不仅体现了当时部分欧洲人对"他者"世界的向往,同时,他们的所作所为也是作者为逃避西方文明所进行的一种跨文化尝试。  相似文献   

20.
女性发展在社会进步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在女性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与人的全面发展还有一定距离。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充分调动社会、女性、男性三方面的力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女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自由、全面发展,从而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