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王维晚年山水诗的评价,建国以来,渐渐形成两个极端:一类文章贬得很低,干脆把它们说成是“对自然景物的直观摹写”,而王维本人也只是“以能引起生理快感的态度去接触大自然”。另一类文章则把它们抬得甚高,评论者们单纯地从政治思想角度探讨这些诗的积极意义,尽量肯定它们对于读者的直接思想教育作用,如“能够激励人们向上的情操”,“在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等等。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和古汉语知识 ,结合王维生平思想 ,对王维两首诗的诗义进行了辨析。《使至塞上》可看作王维人生转折点的一个留影。《山居秋暝》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赞美 ,“竹喧”二句只是以一种灵动的笔法描绘“空”的境界 ,并无其它思想上的深意。王维后期山水诗中的“人”不承担抒情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苏轼论王维诗画,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语一出,自宋代以至于今,便以“诗中有画”作为诗歌美学的重要标准去评价诗歌艺术。以“诗中有画”概括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个性特征,这样的评价标准,存在谬误,缺少辨析,不足以立论,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4.
王维的诗,在万紫千红,缤纷多采的盛唐诗坛上,卓然成一大家。和孟浩然等人一道,号称山水田园诗派,掀起了继谢灵运之后,我国山水诗的又一个高潮,在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北宋的大文学家苏轼在《题兰田烟雨图》中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我觉得:这个评价主要是针对王维后期(开元末到天宝末这十五、六年时间内)王维作为辋川别业的主人,由壮年向老年过渡时写的大量的反映隐居终南,辋川闲情逸致生活的山水田园诗而言的。这时,唐朝一方面是国势的强大和经济的繁荣都达到了顶点,另一方面是在这强盛繁华的背后却潜伏着衰落的危机。王维又过的是恬静悠闲的生活,在风景优美的别墅中“弹琴赋诗,傲啸终日”。他自己曾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相似文献   

5.
王维诗韵     
晚年得蓝田县橍川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王维一生可分为三大时期:一、童年至二十一岁以前,这一时期主要在山西蒲州渡过;二、壮年时期,被贬山东济州;三、中老年时期,主要在长安任朝庭命官。由此可推断,山西蒲州方言为王维母语。蒲州东距洛阳与西距长安差不多远,又在关内,其方音可能和洛阳音较接近。而作为当时民族共同语的洛阳“雅音”,正是朝庭所使用的通用语。 本文考订王维诗韵,主要依据《四库备要》本《王右丞集笺注》(以下简称《笺注》),并以《全唐诗》参校。《全唐诗》已删正之疑作不列入考订范围,其它尚存疑之作酌加说明。  相似文献   

6.
王维田园诗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维的田园诗虽然只二十首,但在王维的诗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研究王维晚期思想不可多得的材料。《旧唐书·王维传》中记载:“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间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子舍下,别涨竹洲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他的许多富有画意的山水田园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人笔下描绘的农村是一派优美的境界。王维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中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从纷繁变幻的景物中,略去次要部分,摄取最鲜明的一段和最引人入胜的刹那,加以突出的表现,将田园描绘得美妙、别致。春…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诗禅合一”的角度,通过对禅境与王维诗境的分析,认为,静穆的观照与飞跃的生命构成“禅”的心灵状态,同时也构成王维山水田园诗“静”的意境的两极。静穆的观照即是以己虚静之心照彼境之静,飞跃的生命即是禅定、顿悟之后主体对生命作内外一如的重新肯定,自我与自然被肯定地而非否定地统一在审美观照之中。二者相即不二、圓融无碍即是王诗“静”的意境的圆成。王维“诗禅合一”的艺术实践为禅宗美学思潮之渊源。  相似文献   

8.
王维的哀悼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其中所反映的王维生死观的变化,可作为观照其思想信仰变化的补充材料。青年时重生轻死,中年时重死轻生,晚年时的看淡生、死,与之相对应的是王维一生由儒到庄、禅,再由庄、禅最终归向佛的复杂思想信仰变化历程。此外,王维的哀悼诗还具有独到的文学价值。这些哀悼诗具有情感真挚感人和语言典雅、蕴藉的艺术特点,这与其平淡、空灵的山水诗相异趣,是王维审美观中容易为人所忽视的异质部分,故而具有补充和扩展王维诗歌全体艺术风貌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维诗佛辩     
在中国山水诗的发展历史上 ,王维以“诗佛”著称。认为 ,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尽管王维以禅入诗 ,开拓了山水田园诗的表现领域 ,打造出山水田园诗空明净逸的境界 ,但王维一生不离官场 ,执着现实 ;又由于王维人格上的矛盾 (即在自我理想与龌龊的现实之间动摇、徘徊 ) ,造成王维诗歌思想上的不纯粹、艺术上的不混成。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重人事轻学问的观念是形成王维人格上矛盾的重要原因 ;而王维崇高地位的形成 ,又与中国哲学的贫困导致的对哲学的渴求的人文心理有关。  相似文献   

10.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王维家世属“太原王氏”之“河东王氏”房一般为学界所公认,但结合相关罕见碑志,可证王维家族“河东王氏”与“太原王氏”非为同一世系.通过对北朝“太原王氏”冒族现象分析深入探讨王维家族背景,进一步在此基础上,结合传记史料,揭示王维家风家学,借此说明王维艺术素养形成的传统士族教育背景.  相似文献   

11.
“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作为诗人和画家的王维,在他的山水诗中不仅善于“应物象法”、“经营位置”,注意构图的多层次和移步换景,而且也非常讲究“随类赋彩”、选择有色彩的字眼入诗,使“无形画”的诗歌趋于“有形”。同时,王维通过以虚求实、以动求静、物我交融等绘画技法和艺术手段的巧妙运用,创造了诗人和画家所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意境美。由于此,形成了王维独特的诗画混成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王维艺术学思想的最大特点是以“诗”为中介,以艺术功能为基础,以艺术构思为途径,“打通”了诗、书、画、乐等诸种门类艺术。这种具有“一般艺术学”意味的艺术思想是王维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融合的反映,也是整个盛唐时代艺术风貌的呈现。王维的艺术学思想对当下“一般艺术学”的学科建设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今通行的中国文学史,王维的地位在二流作家之列。但这并不符台史实。在古人那里以“诗仙”、“诗圣”、“诗佛”分别称道李白、杜甫、王维,或称“魏蜀吴”,或称“天地人”,或称“真善美”,即他们在文坛上有鼎足三分之意。而在实际上,后代中国文人尽管推崇李杜,但在心目中却把王维的美学思想和他的诗作视为典范。闻一多先生对此看得非常准确,他说:“王维替中国诗定下了地道的中国诗传统,后代中国人对诗的观念大半以此为标准,即  相似文献   

14.
李梦阳崇儒排佛,倡导复古运动,希冀通过复“古文”以掌控“文权”,进而复“古道”以达“三代之治”,为此强调文学的政治诉求。王世贞早年也尊崇儒家思想,然晚年仕途受挫,转慕佛老,扬释道抑儒。信仰的转变使王世贞晚年改变了对“文权”的诉求,提出“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放弃了以诗文干政,其晚年诗文追求内心的恬淡和闲适,风格也以“自然”“自适”为宗。王世贞晚年的文学思想背离了七子派的复古精神,使七子派复古走向衰熄。  相似文献   

15.
<正> 王维籍里考辨关于王维的籍里,《旧唐书》本传云其为“太原祁人”,《唐才子传》云其为“太原人”,乃就其郡望而言。王维胞弟王缙,官至宰相,《新唐书》本传云其“本太原祁人”。王维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当无异议。至于王维实际籍里,即其家在何处尚存疑义。王维集中著名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题下自注:“时年十七。”该诗系作者重阳日在异乡思念家中诸兄弟而作,题中所云之“山东”,当其故乡,即其十七岁出游时弟妹们所居之处,王维少年时期当亦居住在那里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先秦时代即有“居士”称谓,指“道艺处士”。佛教在中国兴起后,佛门礼称不出家的佛教信徒或施主为“居士”。唐、宋以还,文人多有自称“居士”者,或信佛,或懂佛,或与佛教无关。苏过自称斜川居士,以明学陶渊明之志;向子自称芗林居士,即隐居山林之士;尤袤自称遂初居士,乃久倦仕宦,渴望“返初服”(致仕归乡)之意。  相似文献   

17.
王维是盛唐著名诗人,但有关他的生卒年至今尚无定论。《旧唐书·王维传》只载王维卒年:“乾元二年(759)七月卒”。《新唐书·王维传》云“(维)上元初卒,年六十一。”旧说拟王维生卒年为699—759年,当是取《旧唐书》所载王维卒年(759),又取《新唐书》所记王维享年六十一之说,逆推至699而成。清人赵殿成《王右丞年谱》则定王维生卒为701—761年,现今各种唐诗选本均从赵说。然考之史  相似文献   

18.
普遍认为王维是中国绘画史上“禅画”这一画种的创始人。参禅的“诗佛”王维将禅心与画意融合在其空灵清寂的“水墨渲淡”山水画中,再现了他修禅的艺术体验,开拓出极为优美深邃的美学境界,达到了诗画相融的最高境界,充分体现了空淡清幽的艺术风格。他的“禅境画”开启了唐代的水墨山水,并对后世文人画具有极为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王维与禅的论证,阐述了禅画的概念及其起源,分析了禅画鼻祖首推王维的原因,简析了王维与“禅”、王维与“禅画”的关系,推断了王维的禅画风格,阐明了王维开创的禅宗画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维生活在唐代统治者奉行"儒以治外,佛以治内,道以为祖,三教并举"治国方略的盛唐时期,他一生历尽坎坷,晚年虽身居高位而心意彷徨,在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下,王维以诗赋情,借诗咏怀,演绎着中国传统文化左右下中国诗人共同的思想轨迹。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考察其对诗人及诗作的影响,对文学批评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王维诗中的“动”与“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①大凡有作品传世之诗人词人,都各有自家之内在精神,笔下也当各有自家境界而不相杂混。王维诗中动静相衬造成的意境美,就是他在艺术上有别于其他诗人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王维诗中的“动”,主要在他前期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行神如空,行气如虹”②的“劲健”之美。此时,诗人已开始注意到以静衬动的艺术辩证法的运用。王维诗中的“静”,则主要表现在其山水田园诗中。这时,诗人对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辩证法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