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业革命之后200年间的"现代",人口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工业的发展则致使地球资源和环境都达到了极限状态。但自1970年起,不论是以欧美为代表的"先进工业国",还是墨西哥、韩国和泰国等新兴工业国家,人口的增长趋势都出现了转折,开始步入持续下降的年代。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普遍意识到了"成长的极限"。通过将"当代"理解成两个不同时期——"现代"最终的快速增长期和朝向新的平衡状态的过渡期——相互抗衡的时代,当代人实现了对诸多个别现象的统一把握。为迈入未来社会,人类必将经历一场革命。虽然目前我们还无法对这场革命命名,但只要其目的是为了使世界进入最终安定平衡的状态,那么它就必须是一场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社会与社会、人类与人类的和谐共存,创造社会体系、价值观和人类的生存方式的革命。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进步、互联网普及正在根本改变着人类的劳动方式、生产方式及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并促进人们的思想前所未有的大碰撞、大交融,从而从根本上促进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透过互联网对当今社会的深刻影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资本主义日益衰落,社会主义的未来变得越来越具有经验现实性.  相似文献   

3.
当代科学技术革命作为改变世界的主导力量,在社会结构的演变中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开始讨论这一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社会结构。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曾经对社会的结构进行过多方面的分析,提出了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构成社会的社会结构理论。不过,在这个理论中,社会结构范畴长期以来仅被人们理解为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理解为利益性的社会结构。实际上,社会还存在着由生产力的技术工艺性质、人与人之间的技术组织关系,以及社会的组织管理制度构成的社会技术组织结构,即功能性的社会结构。这两种结构构成了现实社会的整体。因此,本文对社会结构的分析就不局限于其中的一种,而是两种均有涉及。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革命与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科学革命必然要改变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式,这一点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见解了。但是,科学革命连同它带来的技术革命一起,极大地改变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式,这一点我国哲学界目前似乎还缺乏应有的和足够的论述。科学技术革命与历史观的问题,是当代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十九世纪,正当工业革命在它的策源地——英国达到高潮的时候。马克思就已经预见到,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但是,当时科学,技术和生产正处在日益趋向互相结合的过程,因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特别是在《资本论》这部巨著中,只是着重从科学技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及其发展的影响方面,进行研究、阐述和发挥,他们并没有直接对科学技术革命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关系进一步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出现在世界范围内的新工业革命,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关于这场革命对社会科学提出的种种挑战以及它与人类未来的关系等等,大家纷纷著文参加讨论。关于社会科学面临的课题和研究任务。一些同志认为,新技术革命必然会引起社会的、经济的、观念的、家庭的等巨大变化,只有加强社会科学各门学科的研究,才能为它的到来创造条件,充分发  相似文献   

6.
高科技与新生产力革命的出现,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事件。 现代科技革命的潮流滚滚而来,我们即将进入高科技世纪。在这个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之际,我们要集中主要精力摘经济建设,尽快把我国的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有必要强化我们对生产力革命、科学技术革命、高技术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问题与人类未来发展的思考康忠汤再林现代社会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且还关系着人类未来发展的前途。我们看到,现代社会问题以及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影响的问题正在呼唤着各国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也正在成为各国社会学家、未...  相似文献   

8.
9.
资本主义兴亡与科学技术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 ,其最重要功能就是推动社会制度的革故鼎新。在近代历史上 ,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促成了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 ;在未来的岁月中 ,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及其革命作用的充分显示 ,最终将彻底否定资本主义制度 ,把人们引向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政治经济学中所见的技术与未来 工业革命初期几十年间发展起来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试图探讨那时正在展开的深刻社会经济转变的性质。像斯密、李嘉图、穆勒和马克思那样的巨人既不满足于描述历史进程,也不满足于称赞那些对迅速的技术革新作出重要贡献的  相似文献   

11.
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关涉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从共同体的维度探析全球治理难题与困境之根源,才能找到破解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意涵了人类社会呈现不同的共同体形态而演进的客观规律,以之审视当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必然方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经济格局重塑、国际政治新秩序设计以及全人类共同价值升华创造了未来实践的可能。而理论科学性与价值实践性的统一也决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破解全球治理难题的中国方案,还将成为引领世界迈向“真正的共同体”之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13.
当代科学技术革命作为改变世界的主导力量,不仅对社会发展的其它因素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影响着当今社会的生产力及生产方式.从而使得整个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一、现代科技革命与全球问题的出现近现代科技革命可以概括为两次思想大革命,一次是从素朴自然观到以机械自然观为核心的“经典的”抽象科学理论的提升。其特点是使人类认识离开直接的外观,而进人现象后面的本质。一次是从机械自然观到现代科学思维的提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发生了某些大的变化,开始在社会上起着非常重大而特殊的作用,这也就是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所生动描绘的“第三次浪潮”,或者用美国另一个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更具学术性的话来说,就是“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这即现代科技革命,其实质是科学在…  相似文献   

15.
<正>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如爱因斯坦说的,“认识论如果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480页)。概括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成果是认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当前正在进行的科学技术革命,是以二十世纪中期为起点,以微电子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标志,包括生物工程、激光通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以及新材料、新能  相似文献   

16.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已经发生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不仅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展现了资本主义不断向社会主义趋近的事实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立,为社会主义认识资本主义提供了条件,使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使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全面激化,引发了社会主义革命,导致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产生了列宁主义。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从物质生产转向智能生产,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的"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重要论断,是对人类科学认识实践活动的科学概括,是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最原初、最本源观点的强调.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本质区别.把社会科学归属于意识形态的传统观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不正确的.社会科学是通过社会技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社会技术与意识形态须臾不可分离.传统的观点去掉了"社会技术"这个中介而把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直接相连,自然陷入悖理和混乱.  相似文献   

18.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其作用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生产关系各因子,在不同时代,有不同作用,不可能永远先进,也不可能永远落后,更不可能停滞而不发展变化.传统的典籍常含知不能言,言不能尽,甚至误导理论的毛病,本文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关系,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进行例体式的客观论定.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正确认识现代科学技术这场伟大革命的基本特征、前因后果、发展规律和趋势及其与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关系等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这一社会历史现象是方面繁多的一个复杂问题。现代科学技术革命首先发生在科学和技术领域;但它必然波及生产和经济领域,引起生产力结构的根本变化。通  相似文献   

20.
社会技术:科学技术哲学的新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哲学不等同于自然辩证法 ,而是以人与技术的关系为基本问题的哲学的二级学科 ;技术不是等同于“自然技术”或者“物的技术”,而是包括社会技术等技术的“大技术”,就像科学不等同于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一样。确立并反思社会技术 ,深入研究社会技术中的哲学问题或带有哲学性质的诸多问题 ,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努力开拓的 2 1世纪技术哲学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