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当代译学对翻译进行外部研究的趋势出发,分析了文化学派、后殖民主义译论和权力话语理论的共同特征,即都是从文化或政治语境这一宏观视角切入翻译研究,关注目的语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强大操纵能力,还具体探讨了目的语语境中的政治因素、意识形态和文化地位对译者翻译行为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源语语言文化在译语语境中的再现。异质文化的桥接是翻译成功的关键。本文以汉学家葛浩文《狼图腾》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形象性及审美性的文学翻译语言要求出发,结合文本分析,探寻汉英文学翻译策略。指出文学翻译应在归化和异化原则指导下,综合直译、意译、套译、省译、转译、注释等方法,使译本更好地融入目的语文化语境,造就功能对等的优秀翻译。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翻译观角度论英汉习语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化翻译观理论,根据英汉习语所在的具体语境,从文化层次上采用归化或异化翻译策略来探讨英汉习语翻译。强调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充分发挥译者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实现译入语和源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使目的语和源语的受众反应一致,实现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文化语境在茶叶名称英译中的运用。首先概述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接下来结合具体的茶叶名称翻译实例,对比源语文化语境与译入语文化语境的差异,最后指出,文化语境对茶叶名称的英译具有多方面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汉英公示语翻译的最佳关联不仅仅是译者的最佳关联,而且应该是读者的最佳关联,最佳关联性要通过语境效果和推理努力来实现。要想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译者应在准确传达源语言信息的基础上适当增强语境效果,使读者通过最小的认知努力来实现最佳关联。为了达到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目的,译者应恰当地选取借译、仿译、注释性增译等翻译策略,从而更有效地宣传中国的文化和形象。  相似文献   

6.
翻译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文字的转换,它与译入语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晚明社会的伦理文化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双重干预注定福音书进入中国的道路不会平坦。耶稣会士从对耶稣事迹只言片语的介绍到对福音书较为完整的转述甚至翻译,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漫长过程。  相似文献   

7.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简单介绍了异化翻译的表现,然后从词汇、语法和文化三个方面论证了异化翻译对译入语的负面影响,最后提出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我们要辨证地看待异化翻译,既要看到它有利于文化交流的一面,又要看到对译入语破坏作用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从语言适应论视角来诠释翻译中的变译行为,论证翻译中的变译是译者为了译文适应译入语的接受文化语境而有意为之,其目的是保证跨文化的交际成功,变译是同全译并行的另一种翻译策略系统,有特殊的语用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从表层上看,翻译是两种语言内部转换和语际转换的综合。但从深层来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社会活动,因而不可避免地受到两种语言,尤其是译入语所处社会的现实政治,经济文化语境和个人政治取向等因素的制约。因此,翻译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主要体现在翻译主体的选篇方面。  相似文献   

10.
唐诗中普遍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通过分析模糊语言的定义及产生的因素,发现模糊字/词和模糊表达是模糊语言讨论的重心。因此,在本文中对唐诗中模糊语英译的研究也主要是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以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启示为视角,强调意义是一种语境事件,即,"语境之外别无他物";充分展示源语和目标语的差异等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文本分析,提出了一些模糊语英译的策略。希望依据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来展现唐诗中模糊语的文化特点与差异,为目标语读者提供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文化视野观照下的翻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化语境下 ,文化研究和翻译研究的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文化研究学科定位的不确定性、主题的开放性 ,使得翻译学这门独立的学科 ,在“文化转向”的背景下 ,同社会、历史、权力、意识形态、政治、伦理道德等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翻译活动已不再是一种中性活动。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 ,全球文化既有趋同性 ,同时也存在着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对抗。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在文化对话中的“桥梁”作用日趋重要。翻译研究的文化构建 ,必将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引出当前翻译研究视阈的转变,即从语言学层面转向文化、政治等外部因素的研究.在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下,翻译过程中隐藏着文化殖民现象,欧美强势文化企图通过对弱势文化的操控来实现其政治目的.通过对部分有代表性的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史的追溯,文章探讨了特定历史阶段翻译策略的选择对于抵抗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意义.中国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努力提高文化竞争力,从文化输出走向文化互动,与西方平等对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巴斯内特的翻译思想经历了文学翻译、文化翻译到翻译的文化研究的嬗变。她在文化转向前的文化翻译观集中体现在文化功能对等论,而在此倡导的归化翻译策略还未上升到政治层面的高度。后殖民语境下,针对韦努蒂的异化翻译,巴斯内特给予了有力的回应,并推崇杂糅理论、第三空间理论以及巴西的吃人理论作为解殖的翻译策略。对巴斯内特各个翻译思想发展时期的归化策略研究对当今重新思考翻译策略受益良多。  相似文献   

14.
翻译总是与特定的语境有关,受到特定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制约.20世纪30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印记对鲁迅晚期的翻译实践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在其翻译目的、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上都体现出译者的政治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15.
文化“他者”的翻译:后现代哲学“他者”思维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文化政治实践,后现代语境中的翻译对知识的再生产、文化身份的建构、全球文化地图的重构起着很大作用。在批判反思后现代哲学"他者"思维的基础之上,译者应该正确理解和跨越文化"自我"和"他者"的关系,包容文化"他者",加强文化互动和对话,努力构建一种"和而不同"的"间文化"局面。  相似文献   

16.
基于语篇语言学研究成果的语篇翻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语篇翻译不再拘泥于语言形式,而是把视野扩大到语篇的语境因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除了要考虑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体系外,还要考虑到涉及语言体系之外的各种制约因素,其中包括文化语境。由于语篇脱胎于文化语境,因此,文化语境对语篇翻译的规约作用与语篇翻译的全过程同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左翼文学运动产生有着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全球范围内崛起,经苏俄、日本传入中国,构成了最重要的理论指导力量。左翼文人知识分子的激情在国民党政权的弹压下产生反弹,从文学内部和外部引发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性转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拟以"五四"文化语境为视角,从翻译选材、译语选择和翻译方法三个方面对徐志摩的翻译活动进行了探讨,目的在于说明特定时代文化语境是如何作用于译者的翻译实践活动的,从而对徐志摩的翻译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本文最后就文化语境提出我们进行翻译批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对新闻翻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无处不在,翻译活动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历史语境下进行并受制于意识形态因素。新闻文体(特别是政治新闻)包含极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意识形态对其翻译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首先,意识形态影响译者选择什么新闻材料进行翻译;另外,意识形态对新闻翻译中具体翻译策略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选词及对原文本的增补、改译或省略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翻译的文化建构,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构;二是外建。纵观中国翻译史,翻译的文化构建功能还只是“单向通道”,只有内构,却忽略了外建。当前文化软实力的全球化较量,需要以生态翻译为手段,提倡“译有所为”的翻译策略,积极推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而生态翻译视域下的文化建构,主张在他文化中建立社会记忆,而社会记忆的建立,需要在他文化中取得话语权力,这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翻译文学经典化;二是“抵抗式”的异化翻译策略。生态视域下文化的建构,不仅重视“东学西传”,更提倡“东学西转”,以期补过拾遗,更好地发挥翻译的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