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被选入教材成为“诗歌典范”,显现了传统、正统且主流的诗歌趣味在历史延续中的强势。这一“诗歌典范”的树立,曲解了诗篇本意,简化甚至扭曲了诗人形象,并无视或舍弃了海子诗歌创作中“异端”和“新创”的东西。这样的“诗歌典范”培养着人们的“诗歌想象”和“诗歌期待”,影响了人们对新兴诗歌现象的创造和认同。这一“诗歌典范”的塑造方式竞能大获成功,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并令人忧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瓢渊"传说、邀请缘由、宴会场景与龙宫游览四个方面的详细考察,可以发现《龙宫赴宴录》中的龙宫空间并不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而是现实中世祖朝廷的化身,它影射了世祖篡位的暴虐、功臣酒宴的嬉戏与王权强化后的士人僵化问题.金时习当年被世祖传召的经历与体验,成为了他创作《龙宫赴宴录》的契机,而作为审视世祖朝廷的产物,金时习...  相似文献   

3.
诗人余光中提出“新诗”不求“大众化”,但求“小众化”;然而,由于诗歌和诗人自身的问题,当代诗歌呈现出了“小众化”而不得的尴尬状况。造成该现状的深层次原因,可以归结为诗人们三种不同的创作态度。为了实现诗歌的“小众化”,诗人们应加强对诗歌理论的反省力度、对诗歌语言的锤炼力度、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力度以及诗人间彼此融合的力度。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创造的“桃源”意象,是一个具有隔绝意义的隐逸空间,它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宦海沉浮时的精神寄托。自新罗末期陶渊明进入朝鲜文士的视野后,“桃源”意象频繁出现在朝鲜汉文学的创作中,成为了朝鲜汉文传奇小说中的一个意蕴丰富的叙事空间。在朝鲜传奇小说家金时习笔下,桃源世界原始的空间意义发生了流变,它既是避世隐居的仙境乐园、政治清明的理想社会,也是抨击现实的异域空间。桃源意象的空间意蕴发生了变异,究其原因,是金时习与陶渊明有着不一样的时代背景与人生际遇。  相似文献   

5.
李书宁 《延边大学学报》2023,(2):101-111+143-144
金时习晚年汉诗创作在思想与艺术方面都步入了纯熟的阶段,主要体现为“凌厉”与“幽眇”的艺术风格。“凌厉”之风是动态的,诗人通过遣词、用韵、意象的使用等得以使之呈现。诗人注重外部险恶环境的描摹,通过视角的移动,奇险意象的植入,打造龙潭虎穴中英雄独斗的画面,达到令人震悚的艺术效果。“幽眇”的风格则通过抒发忧伤情感的音韵、多样的手法以及幽深昏暗的诗相表现出来。情感基调常是低落的,色彩往往黯淡,时间多在黄昏或夜晚,视觉与听觉的共存,都使得诗句流淌着沉静的忧愁。二者一道构成金时习晚年汉诗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6.
1932年成立的中国诗歌会,作为“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新诗歌团体,创办了以《新诗歌》为代表的一系列诗歌刊物,在20世纪30年代承担起了无产阶级诗歌创作和传播的重任。这一时期的左翼诗歌表现出鲜明的“大众化”创作倾向和时代特征,呼吁使用“大众化形式”来创作诗歌,追求诗歌语言的口语化和可朗诵性,以增强无产阶级诗歌在民众中的感染力和传播力。这一时期的左翼诗人从歌谣等“旧形式”中汲取诗歌资源,借此建设适应时代需求的“大众化”新形式。“大众合唱诗”作为“大众化形式”的建设代表,表现出较强的“戏剧化”特征,也体现出一定程度的文体互渗的现象。这一时期的左翼新诗不仅摆脱了之前理论殷实而作品贫乏的“国语诗歌”创作困境,而且真正实现了无产阶级诗歌甚至是新诗的大众化传播。   相似文献   

7.
《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因首论“异端”而为传统儒者所重视。尤其是宋代以来,伴随着儒学的理论拓展和历史演进,“异端”相应地被众多学者赋予了他技、小道、诸子百家、佛老、异己者、两端等内涵,其疆界逐渐扩展,直至以“异端”指称与儒家正道相左的一切思想学术形态。透过历代学者的诠释,我们可以看到儒学演进的脉络与轨迹。同时,从历代儒者的诠释中还可以看到,此章所蕴含的儒学发展观念也得到了多方面的展开。有的学者激烈地排斥“异端”,有的学者温和地对待“异端”,否定对“异端”的批判,甚至肯定“异端”存在的价值。在他们的诠释、阐发中蕴含了对儒学发展方式的不同思考。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歌远播古代朝鲜、日本。白诗自新罗时期传入朝鲜半岛,高丽时期已然风靡文坛,出现了一批如李奎报、崔滋等文坛巨擘对白居易诗歌进行品评、模仿和创作。白居易诗歌影响李奎报诗歌创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李奎报创作了一系列追和白居易诗歌的作品,因视白居易为楷模而追和,并仿其神韵;李奎报晚年承袭白居易“感伤诗”,成为其诗歌创作重要的内容;李奎报模仿白居易“讽喻诗”,创作了一系列批判社会现实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王士祯的“神韵说”是清初“四大诗歌理论”之一,涉及到诗歌的创作、评论诸多方面,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神韵说”中有关诗歌创作理论的脉络十分清晰,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面:“识自本心”、“伫兴而就”,强调作家的悟性和创作灵感;学力深,始能见性情,强调作家的学识;“舍筏登岸、无迹可求”,学养、悟性、灵感结合后达到最高创作境界。  相似文献   

10.
曹植谢灵运诗歌薮脉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谢诗歌是汉魏、晋宋两大转折历史时代的产物,同时其主潮又促成了两大诗歌时代的转捩;曹谢对传统文化的整合趋鹜,形成各自既恪守传统又别肇异端的双重文化人格,由此铸成的诗歌意象则惊风白日,明月积雪,各具律动中古时代自由解放之哲学诗魂;曹谢诗歌飚流亦在内蕴外化、趋导复归、情韵思辨等序列剖面异同互见,形成横亘一代时空的审美超越:由此转捩—整合—超越构成的同而不同,不同而同的混沌之“圆”,呈示出魏晋中古诗歌的嬗衍流程与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鲜明地提出 ,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 ,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 ,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并指出 ,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从历史经验看 ,“左”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危害性更大。在改革开放逐步展开逐步深化的情况下 ,“左”的错误集中表现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上 ,重复“本本主义”的错误。“左”的思想根深蒂固 ,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复杂的思想认识上的原因 ,又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还有直接的体制上的原因。与错误倾向作斗争 ,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 ,反对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2.
论李商隐的道教无题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商隐的道教无题诗历来为研究者所注目,然而大多从追索诗歌的本事出发,主要运用传统的“诗言志”的观念,把这些道教无题诗比附为政治遭遇诗;另外解释为诗人与女道士秘密恋爱的本事记录.这两种解诗方法都忽略了诗歌作为有机的艺术整体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内蕴.联系诗人的经历及理想追求,可知这些道教无题诗抒发了诗人人生遭遇的不平心绪.  相似文献   

13.
芥川一生共作过34首汉诗,然而集中在大正4年所作的汉诗就有8首。芥川在自己创作汉诗之前对他所藏的汉诗集中的汉诗进行了仔细的研读,并且对部分诗集上的汉诗做了批注,文章根据芥川在他所藏的汉诗集上做的批注,并分析了大正4年的8首汉诗的创作特色及渊源。并且探索分析了大正4年的汉诗在芥川初期①文学的创作上所产生的影响和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商隐诗凄美动人而又晦涩难解,主要表现其心灵世界。其诗歌多用象喻,但这个喻体的本体却不出现,而是跨越本体直接说到这个喻体所引起的情思,得意而忘象。这正是义山诗的难解之处,也体现了其诗歌独特的美。义山诗超越了形象本身,又涵盖了一切形象,而这种超越形象的美是建立在其独特的诗歌意象系统之上的。在词藻、意象组合、意象创新上,李商隐都有其特色。  相似文献   

15.
茀林人金哈剌是元末重要的文人,他能书法、善散曲,有《南游寓兴集》传世。由于该集国内未见传本,研究界关于金哈刺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南游寓兴集》存诗358首,抒发金哈剌作为色目官员的忠贞报国之情。游览观景诗既能反映金哈刺对渐东风光浓厚的游览兴致,也透露了他在方国珍治下的境遇和心态。对各种诗体的尝试是金哈刺诗歌在艺术方面突出特点,它反映了诗人金哈剌对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强烈兴趣,对自己诗歌创作水平提高的追求,古朴、直白的诗风还折射出元代的复古诗风。  相似文献   

16.
奥地利诗人特拉克尔作为早期表现主义诗歌的先驱,他的诗弥散着一种特有的自我表现气质。诗人怀着一种负罪感,以极为含混和隐晦的语言通过不同的人称和形形色色的人物折射出“我”的形象,昭示着诗人那颗忏悔与渴望解脱的心。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位田园诗人,弗罗斯特往往和自然诗联系在一起,自然就成了他诗歌的代言人和媒介.他诗中的自然有时候美丽迷人,有时候面目狰狞,令人骨寒毛竖,有时候它象征着人类在面临选择时的彷徨,有时候人们又会在混乱的自然中找到秩序与宽慰.他的诗往往给人一种读懂了的错觉,有一种"骗人的朴素".因此,不理解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自然意象,我们也就无法理解他诗歌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8.
李贺艳丽诗风的丰富内涵 ,是靠敷施色彩的多样化手段来表现的。他泼洒繁富的色彩形成了艳的诗风 ,又运用多种手段调制清冷的色调造就了其诗的冷艳 ,还通过将色彩性灵化以及叠映不同色彩的方法创造了奇艳的诗风。总之 ,李贺诗以艳夺人的背后 ,是施彩着色的绝妙技巧  相似文献   

19.
从太白诗作看,他对现实对人生的态度是:对之只当作一种把玩,一种游戏,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为之牺牲自己的自由与快乐。这就使得李白自身的存在和他的诗歌,在现实世俗世界中,都只能作为一种形象出现,而他的介入现实也只是一种意识的努力,他的诗歌始终摆脱不了第三者的形象和声音,并成了他塑造自我形象的手段,是一种试图证明自己的存在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论萧纲的边塞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萧纲在诗史上素以“宫体”见称 ,但观其创作实际可以发现 ,“宫体”一词并不能涵盖萧纲诗的全部。以萧纲的边塞诗为研究对象 ,对其创作特征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分析与归纳 ,证实该类诗歌无论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 ,亦或风格情调诸方面 ,与其宫体诗相比 ,均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象。可见萧纲诗也存在着一定的多样化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